逍遥的铀田 作品

第一百九十一章 东下准备

 北伐明军于八月十二光复武昌后,紧接着又于次日,凭借十几万大军云集武昌之势,逼降了大江西岸的汉阳城。

 这年头的汉阳城,基本上还是嘉靖年间大规模增修之后的样子,正是嘉靖年间的增修,使汉阳城始筑里城,并且城墙内外皆用砖石包砌,城池的防御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强。

 不过增修后的汉阳城,还是小小的,城池周长只有四里有余,别说和大江对岸城周二十余里的武昌城相比难免有种小巫见大巫的感觉了,就是比起曾经的自己,也就是宋朝时期的汉阳城,都还要小上一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比于武昌城这种大城,汉阳城这种小城,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从总体上而言,或许应当更加有利于守军防守。

 可惜汉阳城中的守城官兵,基本上都是曾经当过明军的大清绿营兵,大清顺风局的时候,他们或许还会为了混口饭吃为大清卖命,但大清一逆风,他们当即就会想起来九泉之下的祖宗,想起来伪清逼迫他们剃发易服的无上耻辱,然后迅速“人心未死,谁无汉思?”起来,再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萌发出弃暗投明的冲动。

 正好这个时候,前大清湖广总督,现大明湖广总督罗绣锦亲笔书写的招降信再一入城,汉阳知府和汉阳守将通过罗总督的招降信,大大相信了大明朝优待反正官员的保证之后,自然就顺水推舟地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了。

 罗总督对于自己投降之后能够这么快得到皇帝接见,并且仍然原职录用,那可当真是出乎意料,对朱由桹施的浩荡皇恩感激涕零的他,只是给汉阳府的前同僚写封邀请他们继续过来做同僚的邀(劝)请(降)信,当然是殷勤的很。

 写完邀请信,罗总督还觉得意犹未尽,他拍着胸脯向大明朝廷这个新东家保证,以后要写这种邀请信,只管找他,他在建虏那边为官二十多年,有交情的人还挺多的,若是朝廷让他给他的那些前同僚写邀请信,他一定会像这次一样,在信中将皇上和朝廷的宽厚仁慈说的明明白白,从而吸引前同僚们弃暗投明,一方面继续壮大我大明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是拉那些迷途未返的前同僚们一把。

 至于罗绣锦会不会担心这样的举动,是否更加激发伪清对他的憎恶,从而更可能使得他在沦陷区的亲人遭遇不忍言之事?

 当然不会太在乎,他罗绣锦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爹娘早就去世了,在沦陷区的“人质”只有长子一家,妻子小妾以及其余两个年纪相对小一些的儿子,都在身边,至于位于沦陷区的其他兄弟姐妹、罗家族人、女儿女婿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反正他老罗在乎他们也没有什么卵用,索性伪清爱拿他们怎么样就怎么样呗。

 武昌、汉阳都已经被明军光复,“武汉三镇”这个说法中的最后一个,也就是汉口,自然也不会被明军落下。

 武汉三镇这个说法,现在基本上还没有流传开来,主要原因,大概是现在的汉口,还不是很上档次。

 和武昌、汉阳这种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相比,位于武昌西北、汉水北岸作为商业集镇的汉口,形成是比较晚了的,历史大概只可以追溯到成化年间。

 正所谓山南水北曰阳,汉阳理论上应当就是在汉水北岸的,如今却是在汉水南岸,之所以如此,就是由于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成化年间,原先位于汉阳城南的汉水河道转移到了汉阳城北,才使得汉口成为同临两江、风浪较小,宜于商船停泊的天然良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汉口接下来的繁荣兴盛奠定了地理基础。

 嘉靖年间,朝廷正式在汉口设置巡检司来管理这个明显很有前途的新兴市镇;万历年间,汉口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漕粮和淮盐在内的湖广物资商品转运枢纽;天启以及崇祯初年,汉口镇这个规模已经非常可观的商业集镇,可以说相当繁华,但相比于武昌和汉阳,汉口的历史底蕴毕竟还是比较差,“武汉三镇”的说法,还不怎么为人们所知道和接受。

 崇祯中后期,一开始在陕北出现的民变如同扩散的癌细胞,在大明朝其他地区也蔓延开来,湖广北部一度成为官军和农民军交战的战场,受到战乱影响,汉口镇逐渐变得萧条,直到前年,公忠体国以至于不惜焦土抗闯的左大帅,在东下靖难前三光武昌的同时,自然不会放过汉口这个近在咫尺的富庶市镇。

 经历了左大帅麾下兵丁的蹂躏后,汉口镇已经彻底被玩坏了,镇上的巡检司,也名存实亡,如今,只过了区区两年时间,汉口镇自然不可能恢复的很好。

 不过,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如同草芥一般可以轻轻松松被各式各样的强人进行花式蹂躏的百姓,生命力也确实同样可以如同草芥一般顽强。

 当明军将卒登陆汉口的时候,汉水江边显然是新建没多久的一些吊脚楼上,静悄悄的,毫无声息。

 走的近了,明军士卒会看到这些吊脚楼的一半在岸上,一半搭在水上,进去一看,往往家徒四壁,但从遗留的痕迹上,明显可以看出这些屋子肯定不久前有人居住。

 给明军带路的一些看上去机灵些的汉口船户,给大明朝的军爷解释岸边这些百姓眼看着兵灾要来,能逃的,早先就拖家带口逃了,但是只要军爷在此安定下来,确保能给百姓一条活路,过不了几天,就算是当牛做马,百姓们肯定也都是会心甘情愿地回来过活的。

 与此同时,船户还夹杂着述说了他们这些船户,也是深受鞑子暴政迫害,征粮、征船、连人带船无偿被抓去服劳役、服兵役,现在还能够活下来的船户都是侥幸,还是大明朝好啊,尤其是万历爷、天启爷在位的时候,那时候的生活,和现在一比,可真是天堂呢。

 由于遵从朱皇帅所坚持的可持续理念,再加上军队后勤粮饷供应妥当,北伐明军在进军途中,基本上不会怎么祸害百姓,近卫军中光明磊落的海宋人骨干军官以及军中教育的存在,也使得军中风气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