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一浪子 作品

第3章 香港电影(第2页)

 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但这个时期香港电影主要以粤剧片为主,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分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

 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紫钗记》、《李后主》等。

 1956年——1957年这两年,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200余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过渡转型时期(1967-1979)

 这一时期,主要是粤剧电影向粤语电影过渡时期,期间出现了两位电影巨星,他们便是李小龙和许冠文。

 1970年嘉禾电影公司成立,并签约李小龙,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和《精武门》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1972年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1973年的巅峰之作《龙争虎斗》,使嘉禾公司奠定基础。

 1973年7月20日功夫巨星李小龙不幸逝世,李小龙去世之后,冷面笑匠许冠文补上。

 1974年许氏兄弟的粤语喜剧电影《鬼马双星》创下了当年的票房纪录,打造的《半斤八两》《摩登保镖》《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卖身契》等都是经久不衰的喜剧,成功的令粤语喜剧电影蓬勃发展。

 许冠文之后,嘉禾又出现了洪金宝、成龙这样的功夫喜剧代表人物,成龙大哥不用多说,成为李小龙之后最知名的国际

巨星,他的电影百看不厌,自然印象深刻。

 繁荣时期(1980——1999)

 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八十年代邵氏渐渐退出巨头行列,由新艺城补上。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是香港电影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疯狂的时代;那是一个制造英雄的年代,也是一个偶像泛滥的年代。

 这个时期香港每年大约300部电影的产量,电影院每天都上映的新的电影,无数的英雄偶像,人气巨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崛起的。

 比如:麦加、黄百明、石天、曾治伟、泰迪罗宾、施南生、徐可组成的“新艺城七怪”

 周兴驰,周润发、程龙的“双周一成”;

 梁佳辉、梁超伟、刘得华的“双梁一刘”;

 林清霞、张蔓玉、梅燕芳、钟初红得的“霞玉芳红”;

 另外还有风华绝代的张国荣容、“功夫皇帝”李联杰,“僵尸鼻祖”林政英,“古惑英雄”郑一健……

 衰落时期(2000——)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美国大片和资本相继拥入香港电影行业,香港电影迅速走向衰落,华语电影的中心也逐渐从香港转移到了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