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52章 金发帅哥 战役原型

 罗伯特-雷德福生于1936年,是好莱坞的

 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金发往往被赋予很多的女性内涵,是坚果甜心的典型标签,那时候很少有大火的男演员头顶一头金发。

 只有老雷,毫不避讳地挥洒着自己的金发造型,树立起有浪漫又帅气的“金童”形象,成为好莱坞的一代“经典”。

 后来大红大紫的布拉德-皮特,刚入行时就是因为一头金发,而被称为雷德福二世。

 拿皮哥做下类比,就知道年轻时的老雷有多帅了。

 比起做帅哥演员,雷德福的导演生涯成就更高,也更为世人所熟知。

 1982年他的导演处女作《普通人》,一举拿下包括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4项大奖,他自己则横扫了当年颁奖季的几乎所有最佳导演奖。

 刚出道就搞定了很多大导名导一辈子的追求,老马丁怎能不哭晕在厕所。

 雷德福还一手创立了圣丹斯电影节,这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许多后来执导好莱坞大片的导演,最初都是在圣丹斯成名。

 成为导演之后雷德福遇到好剧本也会演戏,虽有多次提名,但终究没能拿到奥斯卡影帝头衔。

 老雷出演的角色都自带一种特质,也许正是因为特质过于突出,突出到影响评委的观感,才让他屡次与影帝失之交背。

 不过这种特质,或者说是人物气场,恰恰是陈一鸣现在所需要的。

 说穿了也很简单,老雷演戏时偶尔会带出个人习惯,当他面无表情、双眼直视、用喃喃自语的方式平读台词时,会天然地营造出一股疏离、隔膜的观感。

 他的眼神并不会讲话,反而是空空如也没有内容,但搭配他一脸懵逼的表情,却偏偏能带给观众一种很融洽的感受。

 陈一鸣不认为这是老雷的表演技巧,应该是这货演戏偷懒带来的副作用,当老雷放松表演控制时,这种个人特质就会不经意地凸显出来。

 既然是一种极度个人化的表演特质,陈一鸣也就不指望能够找到老雷的时空同位体。

 可以放低要求嘛,不需要

 他需要主角带给观众一种抽离感,让观众与剧情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传统的主旋律战争电影,往往需要观众尽可能地入戏并沉浸其中,为人物的挫折而叹息,为战士的牺牲而悲痛,为战斗的胜利而欢呼。

 《1951》不需要这种共情,电影里的人物也异于华国观众心目中既定的我军战士形象。

 纯靠技巧的话一不小心就把木讷的主角演成傻根儿了,此时如果演员能够自带几分老雷的疏离气质,表演起来就不容易跑偏人设。

 所以陈一鸣给小美设计了一套试镜流程,台词都是他现编的,考察的也不是演员的表演功底,而是他自带的个人气质。

 ……

 三人分开过后,按照议定的分工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忙活。

 周日一天,陈一鸣看完了公开能找到的半岛战争著作,华国的坚果的都看,重点看1951年9、10两个月的战事描述。

 他对照着半岛的3d地图,从东往西一山一河地检视,大致理清了这两个月的战线变动,最终列出了4个适合作为电影原型的战役。

 战役对阵双方,华国方面是东北野战军

 14团9连(加强8连1个排)死守天马山主峰7昼夜,掩护友邻各部后撤至临川江东岸的二线阵地,守军完成任务转移时,只存活8名战士。

 对阵双方是华国华东野战军

 不过结果相差不大,由于友邻阵线右翼被突破,人字山最终被弃守,殿后掩护的2营5连,撤回来战士只够编成4个班。

 唯一的遗憾,就是敌军是南棒伪军而不是坚果正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