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81章 舌战群儒 提纲挈领

 陈一鸣结束了发言,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显然众人都没想到,小陈导居然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连跟他比较熟悉的马二爷和孙副主任,都没有掩饰脸上的惊讶表情。

 二大爷心说,你小子咋这么实诚呐!

 我是让你在明天的研讨会上随便应付一下,没让你在今天的内审会上掏心掏肺啊!

 还是说伱觉得老孙是孙猴子,啥事都能帮你兜瓷实喽?

 最后还是提问的余教授打破了尴尬的沉默,他笑着对陈一鸣说道。

 “你这位小同志还给我留了面子,当我听不出来吗?你明明就是借今讽古嘛!

 思想觉悟总是有高有低的,所以我们才要弘扬高的,批评低的,这样个人、集体乃至社会才能持续向前。

 而这正是主旋律电影的价值所在,不是吗?”

 陈一鸣咧嘴一笑,还颇为做作地摸了摸头。

 “余教授您说的对,所以随着故事线的推进,主角也在战友的影响下经历着蜕变与成长,毕竟电影的时间跨度只有2个多小时,剧本里的进步速度已经是飞速了。”

 老余啼笑皆非地虚空点了他一下,“你个小滑头,行啦,算你过关。

 时代在变,人在变,主旋律没理由不变,你只是把起点压低了一点,表现空间拓宽了一些,算不上什么原则性错误,试一试也好。”

 余与飞的肯定让会议室里的气氛缓和了不少,马、孙两位大佬稍稍松了口气。

 李箭觉得对589阵地的指挥官着墨少了些,态度过于公事公办,台词里没有表现出对牺牲战友的痛惜,以及对传令二人组的担忧。

 配角的话,陈一鸣就可以把创作规律掏出来了,反差论万用万灵。

 陈一鸣表示,后续的渡河危机是589阵地的机关炮解决的,为此他们担下了暴露重火力的巨大风险。

 通过实际行动体现战友情,应该比直接说台词更能打动人。

 而引导观众自己推理和思考,想必也比演员直接演出来,更能让观众收获体验感。

 王树斌是拍老了红色题材的,他问得要比李箭尖锐得多。

 他对剧本的评价是“过于克制”,甚至是“克制到显得刻意”。

 他问陈一鸣究竟是怎么看待我军战士的,么得感情的职业士兵,还是挣扎于战火的流离者?

 主角遇到的战友为了掩护他,牺牲得毫不犹豫,但剧本里并没有给出任何动机,做出任何铺垫。

 归根结底,剧本没有回答我军为什么会胜利这个关键问题,你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

 陈一鸣彻底放开了,他不仅没有变脸,反而给老王鼓起了掌。

 “王老师,您的反应与质疑,正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观影反馈,说明我的路子没走错。

 在您看来,剧本里对每一名战士的刻画,他们的行为与言辞,有任何歪曲或是抹黑的地方吗?”

 王树斌想了一下,迟疑地开口答道,“没有。”

 “然后我想问,一秒生一秒死的战场,是解释原因动机的场合吗?”

 王树斌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人物的关键选择当然要有动机有铺垫,但不一定通过台词直接说。

 我想最终的成片应该可以回答王老师的疑问,毕竟镜头里的演员,可以通过肢体和表情反映内心情绪,这不是我用片面的文字可以讲清楚的。

 最后我想说,访问过天马山战役的李玉成老英雄之后,我开始真正理解我军战士的选择。

 他们首先是恪尽职守的士兵,然后是被坚果拉入战火的百姓,最后才是以身许国的英雄。

 这是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当年参战的数十万战士,有的意识到了,有的没完全意识到,有的还没意识到已经牺牲,有的回国之后才意识到。

 王老师问我知不知道我军胜利的原因,我的回答是,因为我军大部分战士认识到了

 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选择。

 想要清晰反映这种认知变化,不是《1951》区区2小时电影能够承担的任务,我背不动。

 我只会如实还原当年战场的片段,把背后的认知过程交给观众。

 不同认知水平的观众,自然会有不同的观感。

 一定有像王老师一样的观众,试图去深入探究人物内在的动机。

 次一级的观众,会感慨于我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至于信仰动摇的观众,会质疑电影在刻意美化。

 不管哪一种观感,都能引发对那段历史的讨论,《1951》也就达到了目的。

 其实故事里的主角,到影片结束的时候,思想认识也不过走到

 但即便如此,对比刚刚领受任务的时候,他的成长已经足够明显。

 主角才17岁,他完成了任务、活了下来并收获了成长,虽然电影没有接着往下拍,但我相信观众能够在想象中延续主角的未来。”

 ……

 内审会一直开到晚上8点,陈一鸣拿出浑身解数舌战群儒,努力保住几个主要人物的人设没有被大删大改,不过部分台词、细节的修改终究在所难免。

 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侯永老师,他的镜头本来就不多,结果起码三分之一的台词被挪给了团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