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93章 封锁区 改人设

 接下来,会议室变成了张毅和段一宁的话剧戏台,两个人话赶话地一路拌着嘴,时长是5分30秒,分毫不差。

 显然,这段戏两人私下里已经对过不知道多少遍了,全程无需看剧本,张嘴就来。

 张连长这个角色,其实是整部电影里变动最大的。

 在陈一鸣最初的设计里,传令二人组的

 这已经是半岛战争题材影片的“固定”桥段,来自于他前世的记忆惯性,也是华国观众的共同认知。

 可以作为核心段落,彰显我军战士的牺牲与无畏,比如《上甘岭》。

 可以作为人物侧写,体现角色的性格与特质,比如《特级英雄黄继光》。

 也可以作为章节亮点,刻画指挥员的机智与果决,比如《能文能武李延年》。

 坚果越是穷凶极恶弹如雨下,我军越是迎难而上不畏艰险。

 一个个人为制造出来的炮火封锁区,正是德胜大大“钢少气多”不惧怕“钢多气少”这一卓越论断的集中体现,自然会被相关影视剧的重点刻画。

 陈一鸣作为一个裁缝导演,最初会想到“借鉴”《李延年》,拍一场“智过封锁区”的戏码引领全片,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不过在咨询过沙教授,特别是深入研究半岛战争机动防御阶段的实际情况之后,他就知道,魔改不是乱编,这场戏还真的借鉴不得。

 之所以说机动防御阶段最艰难最凶险,就是因为那段时间是我军后勤最困难联合军火力最猛烈的阶段,我军人力、火力、后勤全方位地悬殊落后于联合军。

 那三部电影,选取的都是敌我阵线稳定之后的阵地攻防阶段,我军的装备和后勤已经得到显著改善。

 表现在电影里,就是《李延年》里的烈士遗体,是有白布覆盖的。

 而天马山战役则是机动战与阵地战的衔接时段,其时大毛尚未下场,我军消耗严重,后勤补给困难,李玉成的境况比之《李延年》要恶劣十倍百倍。

 不要说裹尸布,连绷带都没得用,缺粮缺水缺枪缺弹,就没有不缺的。

 更严重的是,主力后撤之后急需整理,国内增援抵达尚需时日,担负起一线防御任务的,其实只是少部分部队。

 这部分部队,为了分散联合军的优势地空火力,又不得不把部队拆散,一个连一个排地分兵把守添油投入。

 所以实际上当时顶在一线的我军师、团级单位,不仅缺物资还缺人,而且是极度缺人。

 如果像《上甘岭》那样顶着封锁区的炮火前仆后继地往一线补人,很可能打不到三天,整个团就没人可补了。

 而在实际堪景之后,沙教授也指出,外景的实际地形不适合编排硬闯封锁区的桥段,在炮火封锁之下渡河,半途减员实在太大,补不起的。

 即便如此,陈一鸣还是在台词里侧面透露,“试着闯过但没能成功”,算是照顾观众的观影惯性。

 反复“丈量”外景地形之后,大家都盯上了白水河东南方向的589高地,决定走下游绕过封锁区,这才会有守军指挥官张连长这个角色。

 当时主要演员的试镜已经结束,陈一鸣也不打算节外生枝,就打算干脆安排个学生顶替一下。

 然后沙教授又提出“给渡河戏上上强度”,争论之下陈一鸣想到了拍飞机的想法。

 既然预算允许,干嘛不上几个大家伙呢,坦克受限于视角不太好表现细节,那就干脆整飞机。

 众人由此继续推导下去,却发现骑虎难下了,飞机这个大杀器,上场容易下场难。

 白水河连同河两岸滩头50多米宽,传令二人组一身披挂,涉渡过河最快也要十几分钟。

 电影设定的阴天白天环境下,飞行员发现河里的两个人之后,时间足够他来回通场五六次,大口径机炮和机枪弹沾到死擦到伤,他得多眼瘸才能把两个人全须全尾地放过河去?

 陈一鸣又不能学拍摄《金刚川》的某大导,把放弃轰炸解释为飞行员良心发现,就算他想这么干,《1951》的视角也切不到坚果飞行员身上。

 讨论来讨论去,陈一鸣只能继续给张连长这个角色加戏,把两人成功过河的原因,归结为589高地的机关炮掩护。

 这就叫撒下一个谎言,需要后续一连串谎言来弥补。

 逻辑上总算是圆过去了,结果就是张连长已经成为仅次于石磊的

 再用学生演就拔苗助长了,演技最成熟的李明亮都很难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