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134章 怪异 出戏

 戛纳影节宫,德彪西放映厅内,《1951》放映的进度与华国的首场试映差相仿佛。

 波拉克此刻的心态,早已不复一开始的漫不经心。

 与只是电影爱好者的米图相比,他的鉴赏力和知识层次都是专家级别,阅片量更是超出n个数量级。

 因此,他对指挥所这场“夜戏”的感知,要更为纤细入微,也更为如痴如醉。

 在他看来,电影的开幕戏固然拍摄难度更大,论到技巧和意境却不足以令他动容。

 不管是长镜头,还是时间冻结,都不算什么新鲜东西,只能说该片导演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

 但指挥所的这场戏,不看字幕,他依然能够清晰地把握到演员想要传递给自己的情绪。

 如此阴暗的环境,如此克制的表演,如此自然的运镜,搭配组合之后构建了一种极简的镜头美学。

 正所谓细节处见真功夫,几分钟的一段戏,代表着导演、演员、摄影、灯光、美术、妆造等几乎所有部门的深厚底蕴。

 他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既有的刻版印象一扫而空,对电影接下来的发展开始有所期待。

 如果这种极简的美学风格不是昙一现,而是能够一直延续下去,那可就有些意思了。

 作为坚果的知名影评人,他多次受邀担任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委,参展的华语电影看过很多部,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他归为不成熟的作者电影。

 “作者”的定语完全中性,虽然波拉克本人出自商业氛围浓郁的好莱坞,但他其实是个反贼,内心对文艺片更为推崇,也从来不反感导演过度甚至失控的主观表达。

 至于另外一个定语“不成熟”,在他的个人语境中同样属于中性词,指的不是导演技法不成熟,而是其创作目的不成熟。

 这指代的是导演对自身表达方式的某种不确定心态,创作时更多出于艺术直觉而不是艺术自信,反映的是其对自身表达边界的不满足,希望借此进行探索与尝试。

 体现到作品中,就是各种晦涩、杂糅、多元乃至混乱的主题和意象,常态性地给正常叙事带去负面影响。

 波拉克理解进而赞赏作者型导演的试验和探索,但是不包括大部分华国导演。

 因为以他对华国参赛影片的观感,除了少数几个真正的大师,剩下的大多是跑来镀金的。

 他们的“不成熟”都是为了不成熟而不成熟,打着试验和探索的幌子故弄玄虚。

 拾人牙慧,毫无创见。

 大荧幕上,两个主演一前一后在战壕中前行,稍微扫两眼字幕,波拉克就可以根据演员的表演,感知到两人对话的大致意思。

 演员的表演当然很到位,但更让他赞叹的还是摄影师的运镜与导演的构图,每一次镜头运动都不显突兀,同时又刚好捕捉到最能够展现演员情绪的角度。

 这究竟是大量练习生成的天然默契,还是精心预演下的熟能生巧呢?

 穗城,星汇影院8厅,因为订票bug预留的额外加场,落后试映场15分钟开始了放映。

 开场炮声一响,护士姐姐就敏感地注意到,坐在她旁边的李政委身体瞬间紧绷。

 护士担心地侧头观察李玉成的脸,平日里一贯木然的脸此刻无比地生动,眉头微微皱起,眼睛半眯不眯,在大荧幕光线的反射下熠熠生辉。

 她再也没有心思看电影,把一大半的精力放到老人身上。

 今天临出发之前,主管医生反复跟她交待,一定不要让李老太过激动。

 大屏幕上,卡车停稳,战士上场。

 一直关注着老人的护士马上注意到,李政委搁在座椅扶手上的手瞬间抓紧,手背上青筋暴起。

 她不由得暗暗叫苦,这算不算是情绪激动呢,如果她现在让李老离开影厅,多半会被一眼瞪回来吧。

 那架势她见过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想见

 护士在心里默默祈祷,漫天神佛保佑,后面千万不要有过于逼真惨烈的场景出现,她真的应付不来啊!

 其实护士有些杞人忧天了,李玉成只是条件反射下的身体应激反应,怪只怪安晓峰把炮声的音效做得太过还原,罗宝河把硝烟的特效搞得过于写实。

 高度追求真实的代价,就是习惯了神剧里一炮下去火焰连天效果的观众,反倒对只腾烟不冒火的“真正”炮击没什么感觉。

 当初剧组在讨论特效呈现的时候,也曾纠结于“艺术”与“真实”之间的平衡。

 最终选择“真实”路线的原因,也不是陈一鸣患有还原战史的强迫症,而是为了先抑后扬,进一步凸显榴弹炮齐射那一幕的震撼感。

 从内部试映时的反馈来看,贯穿全片的炮击音效和烟雾特效,在“真实”的幌子下确实有所弱化,没有给观众带去太多负面影响。

 米图看着占据大半个屏幕的炮击硝烟,听着隐隐炮声下两个主演与山顶哨兵的对话,居然并不觉得声音太吵或是画面太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