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199章 大地震 青春片

 8月份的大事,是王小刚的史诗灾难巨片《大地震》终于上映了。

 拜小钢炮口嗨所赐,陈一鸣免除了出席首映礼的烦恼,不过他还是贡献了一张电影票。

 毕竟小刚导演放话说不哭不是华国人,陈一鸣又被他公开@好几次,哪怕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华国国籍,他也得亲自去看一看。

 看前期宣传,《大地震》怎么也该是《方舟》那种天崩地裂的场面,50大洋一张的涨价票自然是理所应当的,陈一鸣掏的心甘情愿。

 不过看完电影出来,他不免有些诸葛丞相写完《出师表》的感觉,不知所云。

 亏他还带了一大包纸巾,结果一张都没用上。

 电影前十分钟非常棒,喧嚣的烟火,昏黄的鲜活,一下子就把陈一鸣代入到了30多年前的那个陌生的时代。

 然后就是5分钟的地动山摇房倒屋塌,不愧是好莱坞顶级特效团队出手,效果确实炸裂。

 逃生、自救、救人,到这里都算是正常。

 但是接下来开始不对劲了,丈夫冲回家里救孩子,结果遭遇余震被压死在废墟之下。妻子面临一个究极难题,一对双胞胎儿女,被困在房间的两侧,二选一只能挑一个救。

 陈一鸣当时就奥兹了,王德发,王导你认真的吗?

 就算是想设置议题拷问人性,也没必要安排在这种举国同悲的场景吧?

 身边的观众流泪哭泣的确实不少,但是陈一鸣本人已经彻底出戏了。

 重新回到上帝视角,陈一鸣倒是可以单纯从专业角度来审视王导的这部大作了。

 被放弃的女儿没死,被选择的儿子残疾,这个发展自然在陈编剧的意料之内。

 做决定的妻子与获得新生的儿子必须背负起原罪,意外获救的女儿同样生活在怨恨里,归根结底一句话,每个人都别想好。

 再往后王导用2个小时的时长讲述了华国30年的历史,带着观众走马观地感受了一下,一座被地震毁灭的城市如何重焕新生,一个破碎的家庭如何各自前行。

 最后自然是一家和解大团圆,编排确实精巧,但由于陈一鸣早早猜到了结局,因此毫无动容。

 合着是这么个“史诗灾难巨制”啊,前十五分钟灾难,后两个小时史诗,前后根本不挨着。

 这不就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么,把背景往前再推几年,二选一换成城里孩子去农村,毫无违和感啊。

 难怪陈一鸣总觉得电影主线似曾相识,上世纪90年代华国特别流行这种苦情伤痕电视剧,他写作业的时候被迫旁听过很多部,各种套路门儿清。

 人家电视剧可以一拍三五十集,有的是篇幅进行铺垫和渲染,王导用电影的时长拍长篇连续剧,节奏上不可避免地过快过简。

 于是电影里每个人物都像是舞台剧里的演员,隔一幕就变一个样,成长只有结果没有过程。

 陈一鸣的情绪被电影的节奏扯得支离破碎断断续续,等到一家相认的高朝戏份到来时,他已经完全没有感觉了。

 变老了的妻子在大屏幕上哭得撕心裂肺,陈一鸣却只嫌她聒噪。

 回家路上,陈一鸣不免放开来想,如果换成自己,该怎么处理这个故事。

 首当其冲的

 说是拍华国往事,过去三十年的历史大事却被尽数回避淡化掉,陈一鸣能理解过审的压力,但是拍得这么浮皮潦草的,还不如索性抛弃史诗感抛弃宏大叙事。

 如果往类型化灾难片的路子上走,主震和余震的篇幅就要拉长,一家人的三线叙事就可以从头贯穿到底。

 主视角放在心存怨恨的女儿身上,她每一次从噩梦中惊醒,都要重新经历一次当年被亲生母亲舍弃的可悲往事。

 并行的另一条线,是与她有心灵感应的孪生弟弟,他被一次次地拉入姐姐的噩梦,也不得不反复重温他一直想要遗忘的记忆。

 陈一鸣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还说王导套路,他现在不也很套路么,一看到双生姐弟,就想到心灵感应。

 拾人牙慧,毫无创见。

 由噩梦里的心灵感应,他联想到了祥瑞的《超感》,似乎那片子就在这几天上映吧?

 回到家里,陈一鸣打开电脑,给祥瑞弹了一个视频通话。

 五分钟过后,祥瑞的脸出现在屏幕上。

 陈一鸣笑道,“红光满面嘛,看来电影上映后的成绩不错?”

 对面的祥瑞抬手撸了一把刚理的板寸,一副很嘚瑟的样子,“那是,你不看看是谁出手。1200馆开画,首周票房680万,毙得那个碧池满地找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