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204章 硬钢 时尚

 这个话陈一鸣在来襄城前上网查过,记者的描述基本属实,并没有添油加醋。

 陈一鸣了解过前因后果,小钢炮说这话是有前情的。

 某记者路演时问他,近几年孙旺泉、陈怀开、江汇文等大导演的历史电影都扑了,票房口碑双输,王导你的《夜之魇》同样毁誉参半,这是不是意味着历史题材的电影走进了死胡同。

 乍一听似乎是当众挑衅,因为《夜之魇》哪是毁誉参半啊,根本就是扑到地心,论票房论提名都是四大导演里排最后那个。

 不过陈一鸣觉得,人家记者可能并没有坏心,因为《大地震》也是历史题材,实际上这是给王导搭梯子,让他上房顶吹牛逼呢。

 意思是别人拍一部扑一部,只有我们王导异军突起,搞出了票房6亿蚕豆8分的成功案例。

 可惜的是,记者的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

 王小刚那阵子因为延映的事情正在被千夫所指,陈一鸣这个名字像紧箍咒一样,一天要听上七八回,他的各种隔空出拳又全都打在上,正是郁气塞胸的时候。

 于是记者的梯子被他一脚踹开,话头子一转冲着《木兰》开炮了。

 陈一鸣其实不太愿意卷入口舌之争,这玩意儿又吵不出个输赢,而且说多错多后患无穷,毕竟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但是已经被怼到脑门儿上,一味回避就显得太怂了,华强哥说的好,不气盛不叫年轻人啊。

 思索片刻后他拿起话筒回答道,“艺术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有时候情绪上来了,创作冲动是很难抑制的。

 我希望自己心目中构建的《木兰》,能够符合广大影迷的期待,当然那要等到电影上映。

 目前的话,能对《木兰》做出评价的,只有我本人和《木兰》的项目成员。

 有一说一,我没有问过他们对剧本的观感,不过从实际行动来说,出钱的都很慷慨,出人的也很投入,我觉得这就够了。

 插一句题外话,历史题材与导演年龄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没必要硬扯到一起。

 西汉的历史,对于东汉人厚不厚重?班固编写《汉书》时,才25岁。

 我肯定比不过班大家,但是《木兰》也只是一部电影,不是史书。”

 陈一鸣的回答一个字也没提及王小刚,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却直白得很,你哪位啊,哪来的脸教育我?

 台下陷入一阵骚动,陈一鸣终于有回应了,泪目啊!

 陈一鸣这通毫不客气的正面硬钢,让记者们更加雀跃,只要轮到自己时问个爽,这周下周的kpi就全都有了。

 狐狸娱乐的记者很机灵,抓住话头儿向郁南提问,“郁老师,你作为电影的女主角,对《木兰》的剧本作何评价?”

 郁南一脸无辜地说道,“没法评价,因为我根本没见到剧本。进组这么久,我每天都在骑马打拳。”

 嘈杂声再起,记者抓住时间又跟古越河与杭晓明确认,答案自然是一样的,么得剧本。

 他还想再问陈一鸣,后者已经跳过他,指向他身边的一位女记者。

 大姐姐站起来自我介绍是《穗城都市报》记者,像是知晓同行们的心声一样,没问陈一鸣而是问三个演员,为什么不看剧本就接戏。

 郁南答,“华国的演员谁会拒绝陈一鸣呢?何况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我非常信任陈导的编剧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