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206章 故事感 无穷尽

 2011年的国庆档,王小刚的《大地震》对上了韩三爷的《建党伟业》,然而媒体上频繁曝光的,却是根本没有作品上映的陈一鸣。

 那天在襄城的媒体吹风会,陈一鸣可以说是舍命陪君子,有问必答一直陪记者们聊到吃晚饭。

 王导求锤得锤,他过去两个多月隔空@陈一鸣的所有问题,全被记者翻出来摊到陈一鸣跟前。

 陈一鸣有一说一逐个回复,绝对不让王导留下遗憾。

 于是整个国庆假期,记者们简直开心死了,天天都有东西写。

 两个大导演一来一回先写一篇,电话联系王导再来一篇,采不到王导就采王导同阵营的明星,总能编出点新样。

 陈一鸣本人则压根儿没关注自己在舆论场的风云再起,整个假期他都在皇城镇。

 林萧、齐郁、崔放、王礼荥再加上跟班王威,几个人一头扎进镇外的胡杨林,研究《木兰》的

 虽然陈一鸣根据两个摄影师的试拍素材完成了详细的分镜稿,但是实地看过之后,他发现需要调整的地方非常多。

 《木兰》跟《魔都假日》和《1951》都不一样,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才是陈一鸣穿越以来的

 《魔都假日》是一个mtv小品,根子上其实是电视剧的拍法,只是在个别场景添加了一些电影化的元素。

 只要对《魔都假日》做一下拉片,就能知道这部电影的技法有多乏善可陈,全程平铺直叙,可以说是毫无起伏。

 受限于时间、预算和技术条件,《魔都假日》只能那么拍,想高级也高级不起来。

 而《1951》则是另一个极端,伪一镜的拍摄方式,把可用技法直接给框死了。

 陈一鸣已经竭尽所能地填充镜头内容、添加节奏变化,但是单一视角规定了表现力的上限,这就是所谓的人力有时而穷。

 其实按照常规的升级顺序,陈一鸣应该考虑拍摄一部内景戏居多的剧情片,先把灯光的变量控制在一定范围,探索运镜、色彩、构图等摄影技法的表达上限。

 一下子跨越到外景既多变化又复杂的《木兰》,使用极难控制的自然光,步子迈得确实有些大。

 但是眼下已经箭在弦上,陈一鸣再没有把握,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开机之后的

 十月份的塔拉草原,景色怡人,体感却并非舒适。

 此处的海拔在2500米左右,昼夜温差极大,想抓住日出那一刻的魔术光线,就必须天不亮就顶着吸饱了露水的薄雾出发。

 空气又湿又冷,还没走到树林,寒气就已经渗透到骨头缝里。

 远看是一片橙黄色的胡杨林,走进去就会发现,枝叶其实是跃动斑斓的,每一片叶子的颜色都有着细微的差别。

 等到太阳露出地平线,低角度的光线照进树林,树叶的颜色差异瞬间放大了数倍,镜头里简直是萝卜开会。

 担任光替的王威脸上,已经成了颜料铺子,表情全部被遮盖,什么情绪都别想出得来。

 连着尝试了三天,众人达成一致,放弃。

 这种情况,如果不想换景,解决方式无外乎两种。

 其一是拍摄时加滤镜降低饱和度,把调色的重任交给后期。

 其二是用道具手段增强树林里的晨间薄雾,相当于给镜头添加一层物理滤镜。

 陈一鸣决定双管齐下,这边把在魔影厂道具车间盯进度的路平叫来皇城镇,那边则让齐郁、崔放带着王威试验降饱和度拍摄,然后把素材发回魔影厂调色。

 事实证明后期调色并不是万能的,面部细节损失太多,舍本逐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