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215章 夜戏 诈尸

 中午回驻地的路上,陈一鸣没有乘自己的车,而是上了灯光组的车。

 10月份要拍的这两场戏,虽然都是外景,但是因为浓雾的环境,灯光利用的反而特别多,因此分给灯光组的车,有两大一中足足三辆。

 两辆大车装载几十个大箱子,里面是各种灯具、电机和缆线,中巴车给王老爷和他手下的十几个助手。

 陈一鸣上车的时候,王礼荥已经在车上了,正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

 老爷子快七十的人了,这几天都是3点起床4点到场指挥布光,连着四五天折腾下来,非常辛苦。

 这还是陈一鸣特意关照过,让大壮从魔影厂专门拉了十几号的助理灯光师,务必做到让王老爷只动口不动手。

 看见导演上车,之前还在低声聊的灯光助理纷纷住了口,隔着走道坐在王老爷并排位置的小哥很有眼力见,麻利地起身往后走。

 陈一鸣一屁股坐下,旁边的王老爷似无所觉,陈一鸣也没有开口,随着汽车摇摇晃晃地启动上路,他也缓缓阖上了眼睛。

 等到陈一鸣被司机叫醒睁开眼睛时,发现中巴车已经停到了食堂门口,环顾四周车里已经没人了。

 这老顽童,气性还挺大。

 陈一鸣无奈一笑,歇了跟王老爷聊聊的心思,起身下车去吃饭。

 两个小演员的“初亮相”镜头磨出来,关键是张子风的状态出来之后,胡杨林的这场戏才算是正式上路。

 陈一鸣也不着急,每天上午7点半到10点,只拍2个半小时。

 小木兰和小武的对手戏一共六个镜头,陈一鸣拍了一个礼拜的时间。

 随后又费一天补拍了几个过渡镜头,陶奕西正式杀青,张子风也完成了在皇城镇的戏份。

 在此期间,吴军在营帐区也整整排练了一个礼拜。

 他一点儿也不当自己是个一线明星,天天穿着称重的盔甲与一众群演呆在一起,上午练习套招,下午练习走位。

 跟他对打的东突厥可汗,是武元荣的一个武行徒弟,就只有这一场戏,陈一鸣也懒得专门邀请大牌来客串。

 直接用武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演对手戏的吴军边练边学,练习效果更好。

 胡杨林的戏份拖长了一个礼拜,相当于吴军多练了一个礼拜,单从效果上来看确实更好。

 坏处也不是没有,这一周皇城镇上肉眼可见地多出很多人,除了寻着味儿过来的记者之外,从山丹军马场顺路过来的吃瓜群众也多了不少。

 到吴军的戏份正式开拍那一天,虽然是晚上8点的黑夜时分,但营帐区外围的高丘之上,依然站满了人。

 如果只是看热闹也还好,关键是还有记者和胆子大的吃瓜群众,趁着夜色绕开保安摸进大营里。

 这就很要命了,毕竟拍摄时会封烟放火,万一让溜进来的看客受了伤,《木兰》和陈一鸣就可以欢天喜地地收下一轮负面了。

 无奈之下,陈一鸣只好让小美在镇上又雇了几十个当地人充当安保,在营地外围拉出一条十米一人的“警戒线”。

 其实也只是图个心理作用,黑灯瞎火的还有烟雾遮蔽,想溜进营地一点儿也不困难。

 这场戏完全顺拍,因为演员身上的铠甲随着突袭深入会逐渐脏污破碎,顺着拍可以给道具省上不少事。

 10月21日晚上,木兰爹带队突袭东突厥可汗大营的戏份正式开拍。

 原本只是空架子的大营此时已经变了模样,拒马密布刁斗森严,一片静谧肃杀之气。

 与胡杨林那场戏不同,这场戏的雾气只在开战之前比较明显,用以暗示木兰爹的突袭占有天时之利。

 至于开打之后,人喊马嘶加上四处的火头儿,雾气会自然而然地变淡直至消失,罗宝河也就不必再补烟了。

 陈一鸣的老规矩,大场面拍摄,实拍之前必要先走一遍戏。

 营地外的部分,一遍走下来十分流畅,吴军这些天与群演们朝夕相处,彼此的默契度已经相当高。

 他本人是个认真的性子,凡是与他同框的群演,他都会不厌其烦地教导纠正他们的动作,以至于到了后来,吴军与崔放心照不宣地达成了调教群演的分工。

 吴军身边的群演由他自己料理,崔放则集中精力安排背景群演的动作与走位。

 一个礼拜的时间练下来,群演的走位已经十分熟练,动作方面比不上横城的老油条,但也算水准之上,起码不会让观众出戏。

 王威拿起话筒喊停,接下来就是

 实拍的时候就复杂多了,因为涉及到布光、运镜和收音,场景内多了众多不出镜的幕后人员。

 营地外的戏份,看成片的时候一气呵成,但拍摄的时候其实是拆成两部分拍的。

 这里的难点在于,中景拍摄其实是一段长镜头,镜头取景范围更大,这就意味着会影响到摄影机和收音杆的运动。

 更难办的则是布光。

 因为是实景夜拍,自然光肯定无法满足清晰度的要求,必须补光。

 又因为是室外,灯光的实际效果损失特别大,也无法像棚内拍摄那样稳定可控。

 因此这场戏开头的雾气不仅仅是还原真实历史,更是源于拍摄条件的限制,陈一鸣不得不引入浓雾,否则布光就搞不定。

 过去半个月,灯光组同样非常辛苦,上午胡杨林场景的拍摄结束后,下午补个觉,晚上又要出外景,与摄影组一起做实验。

 先要设计出在雾气里不暴露光源的前提下,中景拍摄的补光方案。

 简单讲就是在吴军小队行进路线的两侧架设灯具,然后通过增减遮光板的方式实现整体提亮的效果。

 当然,调整的时候必须要跟摄影机一起,同步调整和记录摄影机的滤镜和参数。

 两个变量之外,还有后期调色这个

 这才是真正考验摄影师、灯光师能力与经验的地方,徒弟们只能瞎猫逮死耗子地乱撞乱试,齐郁、崔放和王礼荥则肚里有货胸有成算。

 他们对照着后期返回来的样片,上两三天时间就可以给出恰到好处的拍摄方案。

 中景拍摄的要求满足之后,

 那就是近景与特写拍摄,与中景样片的亮度,要进行二次平衡。

 因为是直接怼脸拍,为了让观众看清楚演员的表演细节,整体亮度必须提上来。

 然而前后亮度不一致,后期剪辑的时候特写插入就会显得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