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220章 最大公约数

 讨论至此,《情书》的大框架差不多已经出来了,光是这个环状结构已经颇为惊艳,比起过往青春片一味倒叙追忆的俗套,体验感方面就超出一大截。

 而且在这个结构下,剧情起伏已经通过叙事技巧得到一定的铺垫,这样就不必为了刺激观众而强行制造冲突,加一些三角恋、初尝禁果、家长反对之类的狗血。

 陈一鸣的初衷就是让青春片回归青春,否则也不会挑《情书》来魔改。

 只不过原版《情书》主要聚焦于“错过”,看完之后总有一种意难平的憋屈感。

 事实上大部分青春片讲的都是“错过”和“遗憾”,这也算是一种不是俗套的俗套。

 陈一鸣更希望魔改版的《情书》不那么俗套,用青春题材讲一个微笑温暖的故事。

 现在来看祥瑞这个导演他选对了,她搞出来的故事大框架很有味道,只要精心选取校园经典情节进行填充,最终成片肯定不会差。

 想到这里,陈一鸣开口问道,“祥瑞,过去一个月,你都怎么搜集素材的?据我所知你在国内没上几年学吧,好像初中没毕业就出国了?”

 祥瑞点头应道,“是啊,只上了预备班,满打满算只在国内上了六年学,这边高中啥样,我完全不了解。

 至于搜集素材,主要是跟同学聊天,我在坚果还是认识了不少华国同学的,其中不少都是大学才过去那边,他们的高中记忆,跟《情书》正好处于同一时期。”

 陈一鸣思索片刻还是摇了摇头,“道听途说,恐怕还是差些味道,你没想过找一所魔都的高中亲自体验一下?”

 祥瑞愕然,“有这个必要吗?我倒不是想偷懒,只是《情书》里明显是十年前的高中,三年一代沟,这都三道沟啦,我担心越体验跑得越偏呢。”

 陈一鸣无语,“大纲是给伱做参考的,不是给你立规矩的。

 作为导演,立项的

 祥瑞立马开始叫屈,“这个我当然知道,正是因为知道,我才没有贸然去学校采风。

 青春片的主要受众群体,肯定是在校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还有研究生,以及二十五岁以下刚毕业的上班族。

 这批人里能够带动电影口碑的,明显是20岁以上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只有他们才有闲心到网上充当义务水军。

 所以不管是从大纲设定出发,还是从目标受众考虑,电影里的追忆部分都应该设定在90和00交界的那几年。”

 陈一鸣不由得对祥瑞刮目相看,到底是操盘过一部院线长片的,现在的她比起刚给陈一鸣当副导演的时候,明显更加务实了。

 只不过她的经验主要来自好莱坞那个成熟市场,换到国内这个半生不熟的新环境,多少有些水土不服。

 陈一鸣提醒道,“祥瑞,你思考的逻辑没有问题,如果在好莱坞拍《情书》,我也会跟你持同样的态度。

 不过你忘记了一件事,国内电影市场跟好莱坞可不是一回事,这里还不存在成熟的类型片赛道,市场上只存在两种电影,霸占档期的大片和填充档期的烂片。

 你可能会说大片之外也有好片,错,如果真的出现了填充档期的好片,那么它会自动升格为大片,然后霸占整个档期,一家通吃。

 比如《魔都假日》。”

 祥瑞听得似懂非懂,梅根更是一脸懵逼,毕竟这跟两人熟悉的好莱坞市场,似乎不是一码事?

 陈一鸣继续解释道,“华国这边,连档期都是不固定的东西,有大片带动大盘,那么就是强档期,备受瞩目的大片不及预期,同样能把一个强档期带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