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237章 大型团体操

 第237章 大型团体操

 花了两天时间拍完唐军大帐内的群像文戏,天气预报接下来的几天时雨时晴,小美临时调整了制片表,把后续的零碎戏份挪到前头来。

 镜头短人数少,拍起来可控性更高,因此虽然天气不算理想,但是剧组在草原和营垒两处场地自如切换,拍摄进度依旧不慢。

 拍了一周多的时间,天气终于重新转好,草原决战的大场面武戏正式开拍。

 真实历史中这场战斗被称为鹰莎川之战,是五万唐军对阵十万西突厥军的大战役。

 陈一鸣当然不可能招募十万群演一比一地还原历史,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俗话说人过一万无边无沿,意思就是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视觉上就很难清晰识别了。一万人跟两万人,观众看在眼里其实差不太多。

 而且陈一鸣只截取了鹰莎川战役中的一个局部战场,即苏定方率领500骑兵突袭西突厥鼠尼施部2万援军,至于双方主力交战的战场,电影里只有几个镜头一笔带过。

 大场面群戏,自然是从人多往人少拍,既容易把控又节省成本。因此首先开拍的,就是双方主力列阵的镜头。

 陈一鸣特意把这场戏安排在周末两天,图的就是方便从旁边的皇城镇上拉人凑数。

 短短两分钟的镜头,需要动用四千群演,一千匹马,四千套服装,以及旗帜、鼓角、拒马等不计其数的道具。

 不算可重复利用的服装和道具,拍摄成本都飙到了500万。

 这还要归功于后期特效技术的进步,陈一鸣只需要动用小部分演员,大头儿可以通过特效技术复制填充。

 唐军这边四万步卒一万骑兵,因此居中的步兵摆出四个万人方阵,前三后一倒三角排列,每个方阵都由两排长矛手、三排刀盾手和五排弓弩手组成。

 三个横方阵后面就是唐军中军,程知节、苏定方、王文度都在这里,三人身边簇拥着盔甲鲜明的亲卫,出演的正是之前拍摄木兰爹袭营的那批群演。

 一万骑兵则平分为两部分,摆在步兵方阵两翼。

 真实历史中的唐军战阵肯定没有这么简单,兵种排布也不会如此机械,仅就远程压制的弓弩而言,初唐军队的装备率在八成以上,也就是说差不多是全员射箭。

 陈一鸣选择这样拍,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好看。

 比如前世国师的《英雄》,里面的秦军箭阵就是一个影视改编的优秀案例,荧幕上的冷兵器战争,大型团体操绝对是最优解。

 人眼在短时间内能够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视野内的元素越多,人的感官对整齐与节奏的感受就越深刻。

 想象一下,森严的前排阵列举盾掩护,后排箭手整齐划一地拉弓仰射,弩手则在队伍间隙川流不息地平射弩箭。

 纪律,效率,素质,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

 主力战场只是电影里的铺垫桥段,这三两分钟的戏份跟主角木兰也没多大关系,电影后半段还有场面更大的戈壁决战,因此陈一鸣拍的十分克制。

 群演们头一天带上毡帽裹上皮袍扮演牧民,第二天穿盔着甲扮演唐军。

 西突厥军好拍,骑马列阵即可。

 唐军则相对复杂一点,方阵分为步兵和骑兵两部分,先拍步兵再拍骑兵。

 全程静态拍摄,演员不动镜头动,两天时间就拍够了后期制作所需要的素材。

 然后可着江汇武和汪劲松的戏份先拍,主要是一些发号施令的镜头。

 送走两位客串大佬之后,开始上难度,拍摄西突厥骑兵冲阵和唐军战阵反击的镜头。

 电影里是万马奔腾万箭齐发死伤狼藉的大场面,拍的时候则全然不是这样,里外里加一起不过几百个群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