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264章 人生三大错觉

 第264章 人生三大错觉

 老贾当久了水军头子,想事情带着浓厚的“互联网思维”。

 简而言之,就是放大话题性,什么容易撕逼带流量就宣传什么,怎么热闹怎么来。

 而且炒作的重点一定是简单直接的元素,生怕多拐几道弯网友就会看不懂。

 《情书》和《那些年》相比,最容易引发话题的是什么?

 老贾的答案开门见山,女主角的颜值!

 不看电影看真人,安西西也是华国妹子里最能打的那一挂,加上电影里无时无刻的柔光与情怀双层滤镜,老贾羞愧地表示,自己这个奔五大叔看了都有些把持不住。

 再看对家,长相清秀的台岛小花而已,秒掉她分分钟的事。

 事实上老贾已经先期做过不少铺垫了,这个月网上开始扎堆出现“大学军训校花”的话题,全是老贾的手下带起来的节奏。

 八月份正值暑期,学生们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不少大学又有提前一个月军训的传统,老贾的炒作有理有据。

 他计划电影正式上映之后再高强度推出安西西,控制声量在《那些年》上映那一刻爆发,列堂堂之阵,拼正面靠颜值碾压对手。

 老牛则是更倾向于走传统路线,在他看来,电影院的线下广告,以及地推力度,才是真正可靠的东西。

 网友的声量不是不重要,但只是锦上添花。

 他唯一认同的,是陈一鸣首创的那一套可量化的“数学”模式,进了预订池子的网络票房,才称得上是保障。

 因此他评估安西西的颜值是另一套算法。

 漂亮是漂亮没错,但终究是一个新人演员,能引发多大的关注度,实在很值得怀疑。

 《那些年》的演员阵容同样是新人没错,但人家的业绩是经过市场验证的,当下的国人又多少带些“海外崇拜”,同样是新人,港台的和内地的,绝对是两种评价标准。

 因此他觉得,老贾的炒作可以做,但只能作为偏师,宣发战略要有另一条主线。

 想来想去,他还是更信任人气,认定了应该打导演牌。

 国际双金大导既编剧本又做监制,与新锐2亿导演伏瑞香强强联手二度合作。

 哪怕是重点宣发刘东君也好啊,票房10亿的代表作,单论国民度也强过新人安西西。

 跟牛贾二位专业人士相比,祥瑞其实并不懂宣发,在会议室里属于无事忙的那个。

 谁说的她都觉得有道理,墙头草随风倒。

 如今拉来了陈一鸣,她的主心骨立马又变了。

 一脸希冀地看向他,等着他一锤定音。

 陈一鸣不假思索地开口道,“老牛,老贾,咱们的宣发方案,是不是忘了一件事?”

 会议室里另外三人面面相觑,忘了啥?

 陈一鸣敲了敲桌子无奈道,“咱们的电影叫《情书》嘛,首先是爱情片,然后才是青春片啊,否则我们干嘛要选择七夕节的档期?

 同期是有个叫《那些年》的青春片,但那并不等于彼此之间是同类竞品,光看名字,观众能看得出《情书》是青春片吗?

 当初我们做项目规划时,已经讨论得很清楚了,《情书》的第一波受众,不是在校学生,而是情侣和城市上班族。

 宣发要以我为主,不能因为同期存在某个劲敌,就偏离了原本的主线啊。”

 随着陈一鸣的讲述,老牛和老贾二人不约而同地囧了脸。

 还自诩为资深人士呢,居然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

 确实,单看《情书》的片名,肯定是爱情片无疑。

 老牛想起了什么,翻过手边的资料才吭吭哧哧地说道,“好像七夕档还真有一部爱情片上映,叫《hold住爱》,内地八五花与港城星二代主演,是一部公路爱情片。

 这是我的错,因为片名和卡司都带着点烂片预订,被我们直接略过了。”

 老贾也补充道,“那片子我也听说过,试映场没多少浪花,预计排片在10%左右。”

 陈一鸣点了点头,“第一周主打爱情,第二周引导舆论转向青春怀旧,我认为这才是顺理成章的宣发主线。

 具体策略我不为遥制,你们自己商量着办,需要我配合的提前通知我就好。

 不过我有言在先,这部电影我只是监制,不适合频繁站到台前,喧宾夺主就不好了。”

 祥瑞倒是全无被抢风头的自觉,“一鸣你多出出力嘛,到底也是你写的本子呢。”

 陈一鸣根本不理她,继续对牛贾二人道,“我提醒伱们注意一点,就是怀旧这张牌怎么打,需要深思熟虑。

 人的记忆是很有几分说法的,比如不自觉地美化,比如模糊处的惯性引申,再比如极端事例的天然抵触。

 这些都是有心理学依据的,简单讲,就是过于戏剧化的剧情,因为与观众自身的经历格格不入,反倒不利于观影时代入。

 所以我在编剧的时候,选择的都是普通高中的标准化事件,放之华国校园而皆准。

 这也是我看《那些年》很难代入,始终处于上帝视角的主要原因,那里的校园生活,距离我的个人记忆太远了。

 我今年28岁,勉强算是《情书》的目标受众,因此我的观影感受,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

 建议你们重点收集试映场和首周四天的观众反馈,看看我的体验在多大范围内具有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