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266章 世界瞬间清净了

 第266章 世界瞬间清净了

 《木兰》的剪辑龟速推进。

 第一轮精剪,陈一鸣没干别的,每天都在痛苦地做着选择题。

 眼下这般二选一、三选一的局面,王素秋爱莫能助,只能由陈一鸣乾纲独断。

 他也感受到了当初参与《情书》剪辑时伏瑞香的纠结之情,手心手背都是肉,下不去手哇。

 痛,实在是太痛了!

 这些天里,陈一鸣下午1点进剪辑室,一直肝到晚上10点离开,严格遵循着8小时工作制。

 如果不是遵守剪辑室里不吃不喝的规矩,每天的收工时间还能再早一点。

 虽然进度缓慢,但是陈一鸣认为这样可以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会剪着剪着就上头。

 10天过后,第一轮精剪完成,素材时长被一举压缩至不到300分钟。

 再下来的第二轮技术剪辑,陈一鸣放权给王素秋,而且也不再全程扎在剪辑室里盯着。

 已经是第二次合作,王素秋的剪辑功力,陈一鸣心中有数且很有信心。

 素材继续压缩至4个小时,精剪版已经初具轮廓。

 再下来的第三轮精剪,就不能只是两个人闭门造车了。

 音乐音效、特效镜头、空镜旁白,都需要统筹兼顾综合考量。

 立项之初的剧本和分镜,遵循的是商业片的叙事节奏。

 而到了剪辑阶段,还需要在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贴合观影节奏。

 一部时长在150分钟以上的电影,如果节奏不佳,就会令到观众精神疲惫,忽略片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大幅削减观影体验影响口碑。

 更别说《木兰》还是一部古代战争片,涉及到比较晦涩的历史背景,本就有一定的观影门槛。

 虽然电影院的环境有助于观众集中注意力,但是人脑有时而穷,无法长时间处于亢奋和紧张状态。

 所以商业电影都会有意识地照顾观众,让叙事节奏处于波峰波谷交错推进的正弦态,每有一个剧情高朝,随后必会进入一段慢节奏的舒缓章节,让观众得以平复情绪。

 陈一鸣在编写剧本的时候,的确也是这样编排的,不过电影制作自有其不可抗力,除了网文里那些开挂的大能,世上根本不存在能对照着剧本和分镜一比一还原的剧组。

 拍摄阶段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变故,改动甚至推翻原剧本的情形可谓司空见惯,最终产出的素材一定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差异。

 即便陈一鸣是自编自导,也逃不开这一规律,因为电影本质上是一种集体创造的产物。

 编剧和导演只能主导,无法通盘决定。

 演员,摄影,灯光,武指,台前幕后的所有参与人员,都会在拍摄过程中施加主观作用,让素材相对于剧本产生偏移。

 这方面最直接的作用力来自演员,越是有角色使命感的演员,与剧本和导演的的“对抗”就越是剧烈。

 比如《木兰》里有张毅出镜的场景,节奏、时长、情绪、观感等各方面,都超出了陈一鸣的预估。

 片尾他与余荣光、秦芷蕾的那场戏,前前后后拍了七八个版本,每一版都不一样。

 陈一鸣最终选定的那一条,直接拍飞了4页分镜稿,吞了秦芷蕾好几句台词,时长少了足足半分钟。

 三个演员的演绎,并没有脱离剧本整体的叙事框架,也没有动摇陈一鸣预期的叙事节奏。

 但是观影节奏却已经变了,与叙事节奏出现了错位。

 具体而言,这场戏在全片时间轴上处于波谷的位置,前一个波峰是唐军步骑兵击垮张毅本阵,后一个波峰是郁南与秦芷蕾的黑白骑对撞。

 由于张毅的“戏霸”行为,让这场戏的情绪过于简洁和内敛,加上又缩减了时长,导致波谷的过渡不够顺滑,两个波峰几近于合二为一。

 观众一大段看下来确实很爽,但也会很累。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处,张毅和余荣光的角色塑造更加立体和个性化,换句话说就是高光聚于自身。

 萌新秦芷蕾的台词被抢了,仅就这个三人场景而言,人物被迫扁平化。

 不过后一段白马冲阵足够炫酷,文戏被抢也不全然是坏事。

 很多时候,一部电影能造就一个被纳入群体记忆的经典镜头,已然是一大幸事。

 如今陈一鸣因为演员的出众演绎,选择了时长更短的片段,那么就不得不承受观影节奏紊乱的负面效果。

 而予以二次平衡的手段,就是现在正在紧张推进的电影后期。

 陈一鸣的初步想法,是索性压缩前一个波峰,用快切剪辑的手法加快叙事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