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271章 阴谋论

 第271章 阴谋论

 陈一鸣构想中的“唐人街”,不止是电影的取景地,更指代了海外华人社会的地下里世界。

 华国人的海外移民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时的丝绸之路西向直通古罗马,少量汉人商旅在沿途落脚乃至定居。

 史籍可考的第一代华侨,则产生于1000多年前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勃兴,催生了定居海外的商人阶层,主要的移民方向就是小日子和东南亚。

 南宋末年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失国化外遗民出现,移民的来源也开始多样化,从海商、水手向手工业者、渔民、失地农民、城市平民扩展。

 数量上去了自然就有了抱团的行为,行会、乡党、帮派等民间组织开始大规模兴起,后世的诸多“民间传说”,基本上都发端于这一时期。

 明中期有郑和下西洋,明末有海盗头子汪直和郑芝龙,此时华人在东南亚遍地开花,数量达百万之巨。

 清末民国期间是最后一波移民高朝,大量华工出海谋生,终点也不再限于南洋,而是扩散至世界各地。

 陈一鸣“考察”过的诸多海外唐人街,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如果从海外移民成气候的南宋末期算起,陈一鸣可资借鉴的素材,时空跨度长达600年,囊括宋、元、明、清、民国五朝历史。

 陈一鸣出道以来自编自导《魔都假日》和《1951》,参与编剧《超感》和《情书》,4部电影都取得了票房佳绩,蚕豆评分没掉下过8分,讲故事的能力被公认为业内顶尖。

 600年的唐人街社会,妙就妙在其非官方的市井属性。

 陈一鸣只是个编剧,不是学者,因此他不需要深入研究海外华人的历史,他只是借用一下唐人街作为故事框架,然后往里头装他自己的东西。

 新项目大概率还是陈一鸣一把抓,写好剧本组好班底,然后交给王威来导而已。

 11月3号下午,陈一鸣把王威、田黎和李准约到了暮霭茶室,开了第一次剧本讨论会。

 因此他们早就接受了陈一鸣的“全能”人设,提前做好了心理建设。

 是的,在大纲都还没有的时候,讨论剧本。

 从三人分别代替陈一鸣试拍的几个片段来看,王威的从容不迫有目共睹,大家都是内行瞒不过人。

 其实三人心里都有数,《木兰》拍摄期间,陈一鸣明显是让王威一肩挑起副导小团队的大梁,临时小组长的身份贯穿始终。

 编剧最喜欢的戏剧性人设之一“皇室后裔”,就可以敞开来随便选,完全不必担心素材枯竭。

 自打加入铂爵就听说了类型片计划,如今终于等到动真格了,三人内心都很兴奋。

 只不过一坐下就被陈一鸣告知,故事没有剧本全无,要从今天开始一起讨论,三人还是比较意外的。

 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明末的洪门,号称从港城到金山,每个唐人街都有洪门的分部。

 意外的惊喜那個意外!

 谁能想到,除了有机会亲执导筒,还能被金牌编剧手把手地带着一起攒剧本呢。

 而跟探案同属解谜类别的“寻宝”题材,同样有着深厚的戏说土壤,毕竟王朝遗宝敢信则敢有,金庸都能给泥腿子闯王安排满满一山洞宝藏,何况正儿八经的皇帝呢。

 三人又全程参与了《木兰》的筹备、拍摄与后期,对电影品质自有考量。

 海外华人一直为当地执政者所排斥,唯一的例外兰芳共和国也是旋起旋灭。

 这进一步刺激了华人地下世界的膨胀,而且传承有序历史悠长,甚至突破了地下组织的地域性,随着华人的迁移扩散到全世界。

 这哥仨个盯完了《木兰》的后期刚休假回来,暂时也没接什么外活儿,因此一被召唤就都来了。

 确定执导的王威看上去有些患得患失,其他两人倒是一脸坦然,没多少羡慕嫉妒恨的表现。

 一起辛苦了大半年,彼此感情处得不错,而且陈一鸣有言在先,后续都有升格当导演的机会,因此田黎和李准对于继续担任副导演并无异议。

 也许有机会拆一拆分镜稿?

 于是,了解实情后三人马上坐不住了,跃跃欲试的样子根本掩饰不住。

 俗话说得好,不想当编剧的导演不是好演员。

 每个导演都有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梦想。

 虽然做演员很看天赋条件,导而优不一定能演,大部分导演也就能客串一下跑跑龙套。

 不过当编剧是不存在门槛的,越是当久了导演,讲内心故事的冲动就越是难以克制。

 王威三人虽然只是萌新,对于陈一鸣的编剧邀请同样无法拒绝。

 服务员端上茶点关上房门,王威和田黎翻开了笔记本,李准则是打开了笔记本电脑,各自做好了记录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