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298章 你还好意思休假?

 第298章 你还好意思休假?

 段一宁表演完毕之后,面无表情地回到座位坐下,垂着头开始再一次翻阅厚厚的分镜稿,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说。

 事实胜于雄辩,有他的亲身示范在前,审讯的段落快还是慢已经一目了然,王威的“高饱和度”画风确实不太适合这个场景。

 其实陈一鸣很理解王威他们的初衷,当初他自己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那就是脑海中构思分镜时,更多是从第三方视角出发,即便是微调也是出于取景地的限制或者丰富镜头多样性的考量,几乎不会顾及演员的表演层次。

 越是新手,越是容易把演员当成工具人,在镜头下的道具、场景、光线、视角等诸多因素中,演员甚至会成为最微不足道的那个。

 可能镜头下人物的先天吸睛效应,反而让演员在导演心目中被潜意识地降低权重,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彰显导演统筹全局的地位。

 拍摄《魔都假日》时,陈一鸣的初版分镜稿就是这样,在大部分镜头都是老古和莉莉二人出镜的情况下,他依旧固执地加入了不少空镜和转场,并沉迷于景物镜头的“烘托”作用。

 当时的陈一鸣虽然是新手,但机缘巧合之下偏偏掌握了乾纲独断的权力,大壮这个制片人根本不懂拍电影,自然也就无从发挥监督和制衡作用。

 于是陈一鸣的分镜稿就这样一笔不改地在开机后启用,按照顺序一页一页地拍了下去。

 幸好陈一鸣不是个头铁的愣头青,加上身边有林萧这個经验丰富的艺术指导,在前期侧重叙事的镜头拍完之后,陈一鸣很快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额外记忆带来的“作弊”效应自然功不可没,但他本人的“老年人”心态也助力不少。

 老古和莉莉“缠绵”在一起之后,他所设想的“烘托”与“铺垫”都是画蛇添足的徒劳,他要做的就是把镜头牢牢对准他们,剩下的一切都可以交给演员自己。

 在陈一鸣拿下国际双金强势崛起之后,各方媒体和专家都很热衷于评论和解析“陈一鸣现象”,毕竟以他不到三十岁的年龄,在荣誉和票房都取得如此破纪录的成就,实在是过于匪夷所思了。

 陈一鸣的目光投向会议桌一侧的王威三人,声平气和地说道,“有坚持这很好,但为了坚持而坚持就大可不必了,拍电影不是做研究,实际效果才是我们唯一应该坚持的东西。”

 也是因为这些经历,让陈一鸣从来不会轻忽演员的意志力,也让他对怀才不遇的底层演员有着非同一般的期待和耐心。

 然而别看媒体把他吹得神乎其神,他自己却清楚,两世为人特别是前世的碌碌无为,也许才是今世狂飙突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