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352章 婚庆导演也是导演

 第352章 婚庆导演也是导演

 蓝羽看了提卡一眼,接着问道,“无论如何,《非常嫌疑人》最初的创意还是来自于你,你是怎么有这么多层出不穷的点子的,网友都说你是万花筒式导演,每次都能搞出新花样。”

 这又是一个令陈一鸣有口难言的问题,因为答案不能说,说了也没人信。

 “层出不穷就过于夸大了,灵感从来都不是无限的,瓶颈期迟早都会到来,我入行还不到五年呢不是么?

 而且从点子到成片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很多点子变不成电影,勉强变成电影也不好看,这中间有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导演聚焦的正是这件事。

 所以我才会说,《非常嫌疑人》是王威的作品。

 至于网友的褒奖,我受之有愧。

 没有哪个导演愿意被定义或是标签化,只是拍电影本身是一件耗资巨大、风险很高的工作,而且迁延日久,绝大多数导演从来都不具备任性放纵的资格。

 我的运气比较好,有一个彻底放权的合伙人,同时又赶上了行业的上升期,当然我最应该表示感谢的,还是广大影迷,他们毫不吝啬地对一個新人托付以信任,并且慷慨而包容。”

 听完陈一鸣的回答,蓝羽敏锐地追问道,“对于你预计在春节档上映新片,我在线上线下都收集到一些质疑与批评,有专家也有网友,他们认为你选择的科幻题材太过冒险,你会觉得自己在挥霍影迷的信任吗?”

 陈一鸣面上平静内心愕然,一年不见蓝羽小姐姐的采访功力又有精进,不仅更会抓话把儿了,而且问题的措辞也很巧妙,刚好压在大胆与冒犯的模糊地带。

 关键是,人家还真问到关节上了,在华国搞软科幻题材的院线电影,陈一鸣打的主意不正是“恃宠而骄”么,过线的事情不趁着如日中天的时候搞,那以后也就再也没机会搞了啊。

 我要提醒同行的就在于此,这批影迷的刚性需求决定着整个行业的未来,不在于每年多拍几部十几部大片,而在于能否每个月、每周、每天持续稳定地提供给他们水准以上的中等成本电影。”

 所以那时候整个行业是割裂的,大片是畅销市场,投资大利润也大,于是导致了大制作的成本无节制地增长,而大片以下是滞销市场,大部分项目从立项起就没有赢利的可能,能保本都是成功。

 陈一鸣抿了抿嘴唇,停顿片刻后答道,“我觉得吧,一个导演确实该把影迷放在心上,毕竟是衣食父母嘛,但是呢,又不能分分秒秒总想着。拍电影需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制作过程中,不能把类似口碑与票房这些附加的东西作为标准,那样只会作茧自缚。

 这带来了需求的大幅增长。新世纪前十年是大片的天下,用金字塔来形容,就是顶角高入云霄底边短短一截。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观众只跟着大片走,有几部大片就进几次电影院,他们没有进电影院看电影的需求。

 幸好我们还有机会靠增长来解决问题,现在观众正在发生变化,每个月甚至每周固定观影的影迷群体正在形成并壮大,行业发展将逐渐回归正常的价值规律。

 当然,伱放上货架的东西得保质保量,不能全是打折的残次品。”

 华国电影市场正在迎来一波高速增长,其速度与幅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很多基于过往历史的总结和论断,其效验如何就很值得商榷。

 陈一鸣反驳道,“类型是类型,投资额是投资额,这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蓝羽听得眉飞色舞,作为电影频道的记者,她当然乐于听到对华国电影的乐观预测,更别说这些话还出自顶尖导演陈一鸣。

 陈一鸣点头道,“差不多,总有人说在华国这个没市场那个不赚钱,我觉得他们忽略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消费者并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更多时候,是你给什么他们就要什么。

 显然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项目成本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风险可控的核算标准,而不是塔尖只涨不跌,塔底只跌不涨。

 陈一鸣的说法引起了蓝羽的兴趣,抓住陈一鸣停顿喝水的机会她插话问道,“陈导,你的这个论断,就是制作《第十三层楼》的初衷吗?”

 于是她继续挖掘大料,“陈导,我注意到铂爵接下来要上映的电影都是小众题材,《非常嫌疑人》是悬疑,你的《第十三层楼》是科幻,这是不是意味着铂爵将彻底告别大片,转而深耕中小成本电影?”

 今后几年,我国所有的电影从业者都将面临一个巨大的行业变化,那就是一个数量可观的固定观影群体的形成。

 再说了,铂爵从来走的也不是大片路线啊,谈何告别呢。我们制作的电影也只有《木兰》成本比较高,但是不管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不仅比不上好莱坞,跟国内同行也还差着档次呢。

 只能说,之前的电影投资容错率比较低,大家只能扎堆去拍爱情、战争、古装历史这些类型,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

 而现在我们觉得观众的需求在扩大,是时候上一些新菜式了。

 未来观众的口味培养起来之后,说不准悬疑、科幻等小众类型也会出现大成本的特效大制作,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咱们国人不就挺喜欢么?”

 蓝羽当了把乌鸦嘴,“你有没有设想过《非常嫌疑人》票房失败的结果,那会影响你的判断与铂爵后续的举措吗?”

 陈一鸣摊手道,“电影都还没上映,现在就谈票房失败太早了吧?当然,我不会大言不惭地说《非常嫌疑人》稳赚不赔,没哪个导演能打这个包票。

 就像我刚才说的,立项和制作是两码事,前者是商业行为,需要详尽的调查、合理的评估与稳妥的决策,后者是文艺创作,哪怕是商业片,其制作过程也要遵循创作规律,违逆它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我就不在这里列举了。

 《非常嫌疑人》天生具有一层铂爵出品的品质背书,得益于之前影迷们的青睐,我们胡作非为的成本与风险比起同行来也就低一些,”

 蓝羽笑道,“所以你这是在为华国电影趟路吗?”

 陈一鸣连连摆手,“可不敢这么说,铂爵都是年轻人嘛,总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而且不是有句话说,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对电影人来说,影迷就是上帝,他们都原谅我们了,我们再不大胆一点,那也太说不过去了。”

 两人一起笑出声来,蓝羽顺势转了话题,“陈导,我注意到有网友提到,你从《1951》之后已经很久没参加过电影节了,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这是为什么呢,是拿了金棕榈和奥斯卡之后心满意足了吗?”

 陈一鸣挠头道,“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不太喜欢那种大循环的节奏吧。”

 蓝羽奇怪道,“大循环?什么意思?”

 陈一鸣解释道,“导演的工作都是跟着项目走的,一个项目从正式立项到电影下映,我称之为一个循环。

 这个过程时间不固定,短则半年大半年,长则一年两年,某些超级项目三年五年也说不定。

 但是不管长短,期间整个节奏都是很紧凑的,忙碌且充实,你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电影中去,日常都是就事论事的工作关系,偶尔会有烦心事,但也会被时间快速冲淡。

 如果加上参展评奖,这个循环立马翻倍延长,当初《1951》全部流程走完两年还多,你将不得不参加一场接一场的影展、餐会、酒会、研讨会,以及随之而来的花样繁多的媒体和公关活动,实话实说,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度日如年的折磨。

 当然,这些交流活动让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业内人士,他们中的很多人,比如托尼,我都还经常联系,但如果让我再来一次《1951》的经历,我想说还是算了吧。”

 蓝羽一脸惋惜地说,“可是你只拿到了奥斯卡外语片,还没有问鼎奥斯卡的最高荣誉,欧洲三大也只收集了一个,网友一直希望你能继续创造华国电影新的历史。”

 陈一鸣对此只能哈哈哈,“很抱歉辜负了网友的期待,现在真的精力有限,导演、监制、编剧还有公司事务,很难再有充裕的时间到处跑了。”

 蓝羽还记得这次采访是干嘛来的,于是再次回到正题,“陈导,你如何评价《非常嫌疑人》的导演王威,据说他是你一手发掘的,在给你做《木兰》的副导演之前,从来没有拍过电影。”

 陈一鸣当然是要大吹特吹啦,“谈不上发掘,我更愿意称之为互相成就,他确实是那轮招聘中最优秀的应聘者之一,后来他在《木兰》剧组的表现,也充分证明,他的一线能力远远超出其单薄的履历。

 那又如何呢,很多伟大的导演起步时更不务正业,托尼是个卖碟片的,还有某个大名鼎鼎的卡车司机,王威怎么也算是个行内人,婚庆导演也是导演么。

 王导的创作才华毋庸置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卓越的控制力,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这一点尤为关键。”

 好吧,陈一鸣又在满嘴跑火车了,如果王威真有控制力这种东西,其前缀也只能是孱弱,否则也不会拍出那么多分镜稿之外的一剪没了。

 即便如此,王威都已经是副导三人组里作风最保守的那个了,这也是陈一鸣让他首先单飞的主要原因。

 再说了,铂爵从来走的也不是大片路线啊,谈何告别呢。我们制作的电影也只有《木兰》成本比较高,但是不管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不仅比不上好莱坞,跟国内同行也还差着档次呢。

 只能说,之前的电影投资容错率比较低,大家只能扎堆去拍爱情、战争、古装历史这些类型,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

 而现在我们觉得观众的需求在扩大,是时候上一些新菜式了。

 未来观众的口味培养起来之后,说不准悬疑、科幻等小众类型也会出现大成本的特效大制作,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咱们国人不就挺喜欢么?”

 蓝羽当了把乌鸦嘴,“你有没有设想过《非常嫌疑人》票房失败的结果,那会影响你的判断与铂爵后续的举措吗?”

 陈一鸣摊手道,“电影都还没上映,现在就谈票房失败太早了吧?当然,我不会大言不惭地说《非常嫌疑人》稳赚不赔,没哪个导演能打这个包票。

 就像我刚才说的,立项和制作是两码事,前者是商业行为,需要详尽的调查、合理的评估与稳妥的决策,后者是文艺创作,哪怕是商业片,其制作过程也要遵循创作规律,违逆它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我就不在这里列举了。

 《非常嫌疑人》天生具有一层铂爵出品的品质背书,得益于之前影迷们的青睐,我们胡作非为的成本与风险比起同行来也就低一些,”

 蓝羽笑道,“所以你这是在为华国电影趟路吗?”

 陈一鸣连连摆手,“可不敢这么说,铂爵都是年轻人嘛,总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而且不是有句话说,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对电影人来说,影迷就是上帝,他们都原谅我们了,我们再不大胆一点,那也太说不过去了。”

 两人一起笑出声来,蓝羽顺势转了话题,“陈导,我注意到有网友提到,你从《1951》之后已经很久没参加过电影节了,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这是为什么呢,是拿了金棕榈和奥斯卡之后心满意足了吗?”

 陈一鸣挠头道,“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不太喜欢那种大循环的节奏吧。”

 蓝羽奇怪道,“大循环?什么意思?”

 陈一鸣解释道,“导演的工作都是跟着项目走的,一个项目从正式立项到电影下映,我称之为一个循环。

 这个过程时间不固定,短则半年大半年,长则一年两年,某些超级项目三年五年也说不定。

 但是不管长短,期间整个节奏都是很紧凑的,忙碌且充实,你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电影中去,日常都是就事论事的工作关系,偶尔会有烦心事,但也会被时间快速冲淡。

 如果加上参展评奖,这个循环立马翻倍延长,当初《1951》全部流程走完两年还多,你将不得不参加一场接一场的影展、餐会、酒会、研讨会,以及随之而来的花样繁多的媒体和公关活动,实话实说,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度日如年的折磨。

 当然,这些交流活动让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业内人士,他们中的很多人,比如托尼,我都还经常联系,但如果让我再来一次《1951》的经历,我想说还是算了吧。”

 蓝羽一脸惋惜地说,“可是你只拿到了奥斯卡外语片,还没有问鼎奥斯卡的最高荣誉,欧洲三大也只收集了一个,网友一直希望你能继续创造华国电影新的历史。”

 陈一鸣对此只能哈哈哈,“很抱歉辜负了网友的期待,现在真的精力有限,导演、监制、编剧还有公司事务,很难再有充裕的时间到处跑了。”

 蓝羽还记得这次采访是干嘛来的,于是再次回到正题,“陈导,你如何评价《非常嫌疑人》的导演王威,据说他是你一手发掘的,在给你做《木兰》的副导演之前,从来没有拍过电影。”

 陈一鸣当然是要大吹特吹啦,“谈不上发掘,我更愿意称之为互相成就,他确实是那轮招聘中最优秀的应聘者之一,后来他在《木兰》剧组的表现,也充分证明,他的一线能力远远超出其单薄的履历。

 那又如何呢,很多伟大的导演起步时更不务正业,托尼是个卖碟片的,还有某个大名鼎鼎的卡车司机,王威怎么也算是个行内人,婚庆导演也是导演么。

 王导的创作才华毋庸置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卓越的控制力,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这一点尤为关键。”

 好吧,陈一鸣又在满嘴跑火车了,如果王威真有控制力这种东西,其前缀也只能是孱弱,否则也不会拍出那么多分镜稿之外的一剪没了。

 即便如此,王威都已经是副导三人组里作风最保守的那个了,这也是陈一鸣让他首先单飞的主要原因。

 再说了,铂爵从来走的也不是大片路线啊,谈何告别呢。我们制作的电影也只有《木兰》成本比较高,但是不管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不仅比不上好莱坞,跟国内同行也还差着档次呢。

 只能说,之前的电影投资容错率比较低,大家只能扎堆去拍爱情、战争、古装历史这些类型,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

 而现在我们觉得观众的需求在扩大,是时候上一些新菜式了。

 未来观众的口味培养起来之后,说不准悬疑、科幻等小众类型也会出现大成本的特效大制作,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咱们国人不就挺喜欢么?”

 蓝羽当了把乌鸦嘴,“你有没有设想过《非常嫌疑人》票房失败的结果,那会影响你的判断与铂爵后续的举措吗?”

 陈一鸣摊手道,“电影都还没上映,现在就谈票房失败太早了吧?当然,我不会大言不惭地说《非常嫌疑人》稳赚不赔,没哪个导演能打这个包票。

 就像我刚才说的,立项和制作是两码事,前者是商业行为,需要详尽的调查、合理的评估与稳妥的决策,后者是文艺创作,哪怕是商业片,其制作过程也要遵循创作规律,违逆它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我就不在这里列举了。

 《非常嫌疑人》天生具有一层铂爵出品的品质背书,得益于之前影迷们的青睐,我们胡作非为的成本与风险比起同行来也就低一些,”

 蓝羽笑道,“所以你这是在为华国电影趟路吗?”

 陈一鸣连连摆手,“可不敢这么说,铂爵都是年轻人嘛,总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而且不是有句话说,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对电影人来说,影迷就是上帝,他们都原谅我们了,我们再不大胆一点,那也太说不过去了。”

 两人一起笑出声来,蓝羽顺势转了话题,“陈导,我注意到有网友提到,你从《1951》之后已经很久没参加过电影节了,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这是为什么呢,是拿了金棕榈和奥斯卡之后心满意足了吗?”

 陈一鸣挠头道,“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不太喜欢那种大循环的节奏吧。”

 蓝羽奇怪道,“大循环?什么意思?”

 陈一鸣解释道,“导演的工作都是跟着项目走的,一个项目从正式立项到电影下映,我称之为一个循环。

 这个过程时间不固定,短则半年大半年,长则一年两年,某些超级项目三年五年也说不定。

 但是不管长短,期间整个节奏都是很紧凑的,忙碌且充实,你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电影中去,日常都是就事论事的工作关系,偶尔会有烦心事,但也会被时间快速冲淡。

 如果加上参展评奖,这个循环立马翻倍延长,当初《1951》全部流程走完两年还多,你将不得不参加一场接一场的影展、餐会、酒会、研讨会,以及随之而来的花样繁多的媒体和公关活动,实话实说,对我来说那是一种度日如年的折磨。

 当然,这些交流活动让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业内人士,他们中的很多人,比如托尼,我都还经常联系,但如果让我再来一次《1951》的经历,我想说还是算了吧。”

 蓝羽一脸惋惜地说,“可是你只拿到了奥斯卡外语片,还没有问鼎奥斯卡的最高荣誉,欧洲三大也只收集了一个,网友一直希望你能继续创造华国电影新的历史。”

 陈一鸣对此只能哈哈哈,“很抱歉辜负了网友的期待,现在真的精力有限,导演、监制、编剧还有公司事务,很难再有充裕的时间到处跑了。”

 蓝羽还记得这次采访是干嘛来的,于是再次回到正题,“陈导,你如何评价《非常嫌疑人》的导演王威,据说他是你一手发掘的,在给你做《木兰》的副导演之前,从来没有拍过电影。”

 陈一鸣当然是要大吹特吹啦,“谈不上发掘,我更愿意称之为互相成就,他确实是那轮招聘中最优秀的应聘者之一,后来他在《木兰》剧组的表现,也充分证明,他的一线能力远远超出其单薄的履历。

 那又如何呢,很多伟大的导演起步时更不务正业,托尼是个卖碟片的,还有某个大名鼎鼎的卡车司机,王威怎么也算是个行内人,婚庆导演也是导演么。

 王导的创作才华毋庸置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卓越的控制力,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这一点尤为关键。”

 好吧,陈一鸣又在满嘴跑火车了,如果王威真有控制力这种东西,其前缀也只能是孱弱,否则也不会拍出那么多分镜稿之外的一剪没了。

 即便如此,王威都已经是副导三人组里作风最保守的那个了,这也是陈一鸣让他首先单飞的主要原因。

 再说了,铂爵从来走的也不是大片路线啊,谈何告别呢。我们制作的电影也只有《木兰》成本比较高,但是不管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不仅比不上好莱坞,跟国内同行也还差着档次呢。

 只能说,之前的电影投资容错率比较低,大家只能扎堆去拍爱情、战争、古装历史这些类型,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

 而现在我们觉得观众的需求在扩大,是时候上一些新菜式了。

 未来观众的口味培养起来之后,说不准悬疑、科幻等小众类型也会出现大成本的特效大制作,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咱们国人不就挺喜欢么?”

 蓝羽当了把乌鸦嘴,“你有没有设想过《非常嫌疑人》票房失败的结果,那会影响你的判断与铂爵后续的举措吗?”

 陈一鸣摊手道,“电影都还没上映,现在就谈票房失败太早了吧?当然,我不会大言不惭地说《非常嫌疑人》稳赚不赔,没哪个导演能打这个包票。

 就像我刚才说的,立项和制作是两码事,前者是商业行为,需要详尽的调查、合理的评估与稳妥的决策,后者是文艺创作,哪怕是商业片,其制作过程也要遵循创作规律,违逆它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我就不在这里列举了。

 《非常嫌疑人》天生具有一层铂爵出品的品质背书,得益于之前影迷们的青睐,我们胡作非为的成本与风险比起同行来也就低一些,”

 蓝羽笑道,“所以你这是在为华国电影趟路吗?”

 陈一鸣连连摆手,“可不敢这么说,铂爵都是年轻人嘛,总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而且不是有句话说,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对电影人来说,影迷就是上帝,他们都原谅我们了,我们再不大胆一点,那也太说不过去了。”

 两人一起笑出声来,蓝羽顺势转了话题,“陈导,我注意到有网友提到,你从《1951》之后已经很久没参加过电影节了,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这是为什么呢,是拿了金棕榈和奥斯卡之后心满意足了吗?”

 陈一鸣挠头道,“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不太喜欢那种大循环的节奏吧。”

 蓝羽奇怪道,“大循环?什么意思?”

 陈一鸣解释道,“导演的工作都是跟着项目走的,一个项目从正式立项到电影下映,我称之为一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