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357章 认真拍不如认真吹

 第357章 认真拍不如认真吹

 其实陈一鸣内心觉得,电影局的大佬真没必要开所谓的通气会,根本改变不了什么,还容易被这帮子嘴上跑火车的公司老板们给带歪了思路。

 真想了解行业情况,把电影局那些苦逼的基层审片员叫来,然后再把专资办的票房数据一拉,两下里一对比,变化和趋势在哪里马上就一目了然。

 找业内专家也好,搞观众调研也罢,都是主观向的个人意见,很难准确反映行业全貌,电影局是产业把关人,一手数据全在这里,何必求诸于外呢。

 除非今天的会议只是为了表明上峰态度,走个形式上的流程,但陈一鸣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如果真是那样,局座大人干嘛把自己晾台上呢,他自认这几年有功无罪啊!

 自古文人相轻,把陈一鸣架起来只能刺激到真正拍电影搞创作的,现在主席台下坐着的都是商人,场合也不对啊。对于这些老板来说,真金白银才是他们关心的,面子不面子的都是浮云。

 陈一鸣内心狐疑,嘴上还得应付接二连三的“质询”。

 局座大人说是台上台下交流,但在马二爷放完头炮过后,接连提问的却是主席台上的大佬们。

 叶静怡问完一个问题之后又继续追问,“小陈,你刚才说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具体怎么个变化,能展开讲一讲吗,我很感兴趣。”

 陈一鸣一听就想自扇嘴巴,让你丫嘴快。

 其实对于这個,他自己也是前世在饭局上道听途说的,听完就算并没有进一步研究过,那时他只是一个扑街导演,饭桌吹牛只需要立论用不着论证,证出来也没啥卵用不是么。

 他又不是砖家叫兽,没有立言的志向和需要。

 于是他朝叶女士微微点头示意,然后面向台下说道,“刚才是我好为大言了,其实也谈不上底层逻辑,只是我对未来几年行业发展的几点预测。

 所以我对地产和互联网资本入局很敏感,因为这一套那两个行业玩儿得更溜,不仅形成了严密的契约和制度,在技法上更是甩了电影圈不知道几条街。

 结果今天脑子没管住嘴,说秃噜皮坑了自己。

 如今他侥幸挤进了行业5%的队伍,又亲自操刀做过一些“前瞻性的创新”,实践到位了,理论上就会触发一些思考,这就让他觉得早前听过的那番神论有些道理,不过具体怎么个道理,他也没有系统思考过。

 各位老板说到资金运作肯定比我在行,我要是哪里说错漏了怯,请大家多包涵。

 哪怕是独立电影也是一样的,导演界不是有句铁律么,拿自家钱拍电影的都是棒槌。

 所以我对电影人的定位很明确,我们就是吃技术饭的,包括各位老板在内都是如此,这种定位有点像当下流行的一种现象,叫做管理层以少量持股主导公司运营。

 我看到台下不少人面有戚戚焉,说明这不是个别现象,大部分电影公司起步都是如此。

 稍稍思量了一下,陈一鸣觉得聊上几句也无妨,他毕竟不是真老板,多少也算是吃技术饭的,键政起来天生自带三分底气。

 虽然只有三分之一,也几乎耗干了铂爵的现金流,在投资回收之前,团队从上到下都是义务劳动,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我对电影人未来的前景大体上表示悲观,因为电影这个行当,管理层的独立性毫无保障,法律上的,制度上的,甚至意识上的,全都是一片模糊。

 想想看,大家在做电影过程中,是不是经常遇到资方的不合理诉求,你们是不是经常或被动或主动地去干预拍摄和后期制作,这里面有多少是对市场的妥协,又有多少是对资本的妥协?

 就算是发展壮大起来了,项目运作也还是遵循这个路径,比如我们拍《木兰》时,铂爵的现金流已经很健康了,一两亿的投资,投入的自有资金也不超过三分之一。

 我最早拍《魔都假日》的时候,项目投资大致分为三块,三分之一是有关部门的文化专项资金,三分之一是魔影马董的投资,剩下三分之一是铂爵自筹。

 我在这里说这些似乎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我本人确实很少被外界因素干扰,出来的片子基本都是我内心想法的具象化,但也正因如此,我会更加在意对自身特权的维护。

 以前我们可以仗着所谓的专业性来抵抗外来资本,毕竟那时候行业半死不活,有闲钱的又大多是煤老板,他们的干预撑死也就是往剧组塞个把女演员,煤老板的审美眼光不必质疑,带资进组的花瓶说不定还比咱们自己找的更漂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