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当时中国执行的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行的状态,价格双轨制就是同一种商品,在国家计划之内生产的商品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比较低),在计划以外的商品可以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自由定价(比较高)。这种价格双轨制从1984年开始,已经执行4年多,在这期间有利也有弊。

 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让工厂完成生产计划以后可以有限提高产量,增加的这部分产量可以投入到市场,赚取利润,也是国家为了减轻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压力,采取了一种过渡性的策略。然后再慢慢的提高计划商品的价格,逐步进入到市场化,避免一步到位,对居民的生活产生过大的影响。

 举个例子就是,一个产品,有的人可以用优惠券1块钱买到,而另外一些人就必须要花5块钱买。这个5块钱才是市场价格,也就是这个产品的真实价格,那个1块钱的产品就是内部价格,同样的一个产品有两种价格,这就是双轨制。

 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那些只有1块钱的人也能消费产品,生活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那些愿意用5块钱购买产品的人也可以刺激市场,让蛋糕厂能赚更多的钱,生产更多的产品。

 这就导致有些能弄到优惠券(批条)的人会直接把优惠券卖掉,因为这样对他们来说更加划算,至于其他人,那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这样就给一些人牟利的空间,官倒也随之产生,大肆利用优惠劵套取大量的金钱。使得那些只有一块钱的人花着高价才能买到属于他的优惠产品。

 如果倒卖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生产资料,那就会导致很多生产低价产品的厂子没办法开工,工厂不开工会导致各种生活物资的短缺,进而推高物价,物价上升会导致大家更多的抢购商品,老百姓会认为钱越来越不值钱,只有购物才是保值的,结果进一步造成物资短缺,物价上涨,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