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猫缺大德 作品

第132章

 一发发炮弹在空中划出弧线轨迹,快速地落在了原本的交战区和部队后方。

 看到这种情况,陈团长和孔捷的眉头忍不住皱得更深了。

 但几秒后,二人脸色变得异常难看起来,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两位团长都是老兵,反应速度很快,立马指挥着手下做出应对。

 “毒气!鬼子放毒气了!有防毒面具的赶紧带上!没有的立即后撤把战场交给别人!”

 很快,在鬼子炮弹落下的位置,渐渐的升起了一股股烟雾。

 现在即使不用自家团长提醒,同志们也知道丧心病狂的小鬼子在进攻接连失利之后,被迫使出了他们的杀手锏毒气弹。

 虽然很多战士没有亲眼见识过毒气的危害,但老兵们口口相传的大杀器使得所有人的动作都很快。

 “都戴好防毒面具!检查衣服,尽量不要有皮肤裸露!没有装备的人赶紧撤!快快快!”

 在基层军官的催促下,同志们立即打开了腰后的小铁桶,取出了后勤部前段时间发下来的新装备。

 虽然众人的动作看似有些笨拙,但这只是因为紧张。拿到防毒面具后,几乎所有战士都练习过十几次,不合格的人根本拿不到这洋玩意。

 不一会,毒气就笼罩了整个战场,甚至还有一些顺着西北风朝着远处的村庄飘去。

 此时阵地上还剩下差不多八百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大部分没有面具的士兵已经离开了战场,只有少部分位置太深的还没来得及撤离。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用出老办法,撒尿。不仅是要给布上尿,还要给脸上涂。

 以前面对鬼子使用毒气时,不管是哪个战区的部队,都不会轻易放弃阵地。

 缺乏支援型装备的战士们,最常见的防御手段就是在一块布上撒尿,随后用这块布条捂住口鼻继续战斗。

 当时大家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敌人毒气的原理不了解,不管面对哪种毒气都是这样做。甚至后来在半岛上,面对另一群不同肤色的鬼子时也这么干。

 这方法不是最科学的,但却是当前艰苦条件下最合理最有效的选择。

 因为很多战士遇到毒气时,他们就压根没想过今天可以全身而退。只是希望可以多撑一会儿,找机会多弄死几个小鬼子,让自己的牺牲更有价值。

 他们的意志力根本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想象的,很多人断胳膊断腿都能忍着痛继续战斗,全身溃烂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这次惨剧并没有发生,不仅因为部队有了防毒面具,还因为鬼子没用芥子气或者是路易氏气。

 山城久信这次主要用的是绿筒和赤筒。

 绿筒的主要原料为苯氯乙酮,这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白色毒气,人类吸入以后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流泪等多种不良反应。

 而且吸入的量越多,反应就越强烈,甚至在高浓度下还会有一定的致死率。

 鬼子在使用的这些毒气时,为了追求效率使敌人快速失去抵抗力,所以把毒气的浓度设置得特别高。

 导致一些没有防毒装备的军队,时常会出现致死的案例。

 鬼子使用的另外一种是赤筒,这是喷嚏类毒气,主要原料为二苯氰胂。

 这种毒气的特点是见效快,士兵在无防护的状态下,不到一分钟就会不受控制地打喷嚏和呕吐。

 到时候别说战斗了,能站稳都算是身体好。

 就是因为这种特征,喷嚏类的毒剂制成的毒气,就成为了小鬼子在各大战区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

 之所以带尿的布条,可以短暂性地防住以上两种毒气,是因为它可以过滤并阻隔烟气层的流动,使得部分毒气跟随布条本身吸附的水分挥发。

 还有一个原因是水解,有些毒剂遇水会分裂,随后失去毒性。而且由于战士们吃不到固定酸的高蛋白食物,所以尿是偏碱性的。

 碱可以说是一切含酸性气体的天敌,也促进了毒气水解。

 战士们手中的布条,给他们提供了跑毒的保障。只要不是在毒雾里待得太久,都可以平安的离开这片区域。

 之所以说黄筒比较难缠,是因为这种毒气既能透过纺织物又难溶于水。

 这种糜烂性毒气,即使不通过呼吸系统也可以生效,它可以通过人类体表的一切毛孔渗入皮肤破坏你的身体。

 得亏这次山城久信的部队没有携带黄筒,要不然阵地上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

 临时指挥所里,孔捷和陈团长有些担忧地看着前方。那里被毒气包围,几乎什么也看不到。

 “狗日的小鬼子,居然还藏了一手毒气!真他妈该死!”

 听到孔捷的咒骂,陈团长也很愤怒。虽然他们五团装备的防毒面具相对较多,但毕竟是第一次在实战中检验装备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