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中生友 作品

第三百二十五章大会战与粮食战争

    麃公还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的。
 

    历史上,冲破魏长城,攻取卷城的,正是麃公。
 

    史载,始皇帝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
 

    历史上麃公攻卷的时候,信陵君还没有死,所以麃公的进攻很可能是一场试探,试探魏国还会不会把信陵君放出来,结果就算是麃公攻破了魏长城,拿下了魏国重镇卷,并斩首三万,魏王仍旧没有放出信陵君。
 

    可见,对于魏王而言,信陵君的威胁比秦国的威胁更大,王位的稳定比国土的沦丧更为重要。
 

    言归正传,麃公虽然在竟陵打了一场败仗,但这并不妨碍他此时秦国军方第三人的身份,该有的能力水平还是有的。
 

    哪怕是在急行军,哪怕是在秦国境内,他也放出了大量的斥候以防万一。
 

    三国联军出魏长城的情报,很快被他得知。
 

    这让麃公意识到,己方的情报泄露了。
 

    麃公立即下令大军停止前进,着甲、变阵。
 

    很多人对于伏击、突袭其实有着很大的误解,以为所谓的伏击、突袭都是一方轻敌,完全没有派出斥候或者做好防御,最终导致大败,事实却并非如此。
 

    很多古典战争时代的伏击,并不是说埋伏在敌方眼前几十米几百米的位置,对方却根本就没有发现,这其实几乎不可能
 

    很少有伏击战能够完美到这种程度。
 

    更多的还是利用敌方行军过程中,呈一字长蛇阵,军队没有着重甲、主力和后勤分离、难以及时有效指挥的机会,进行突袭。
 

    一方有甲,一方还要去后方运输车上找甲然后费事的着甲,一方已经杀过来了,另一方甲胄还没有穿好,更不用说组成军阵了,甚至被攻击一方就连大将都有可能已经被分割包围突袭致死了。
 

    夜袭也是如此,一方兵甲俱全,一方光着屁股睡觉,打出夸张的战损比一点都不奇怪。
 

    麃公大军就在行军之中。
 

    二十万大军行军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绝对是漫无边际首尾无法相应。
 

    麃公甚至连三万秦锐士都无法第一时间列阵。
 

    而就在麃公的秦锐士还在整备衣甲、准备车阵的时候,黄忠、夏侯渊、夏侯惇所部已经率领骑兵冲了过来。
 

    哪怕是没有军阵,数万骑兵的冲锋也有排山倒海之势。
 

    大虞军的骑兵分成了三部,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正在匆忙汇合组成军阵的秦军分割成四段。
 

    在这一过程中,大虞军骑兵的损失必然不低,但一旦完成了分割,等魏军、韩军主力入场,这场大战就稳了
 

    麃公显然意识到了虞军的目的,但此时的秦军能够勉强以自己的曲、校集合在一起列阵的,就已经是精兵了。
 

    “用辎重、粮车阻挡,弓弩手射击”
 

    麃公焦急的下令,但是他的命令此时却只能够传达到周围约三万的秦锐士耳中,他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对大军的控制。
 

    该死的虞人,南方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骑兵
 

    麃公想不明白。
 

    此刻,他只想尽快准备好军阵。
 

    秦军锐士最擅长兵车协同,这個时代的步坦协同。
 

    锐士的战车,都用坚固的材料制成,其实有特殊符文,由四匹至少为八阶的异种战马拉动。
 

    每辆有甲士三人,御手居中,车左居左,车右居右,一律着金属铠甲,御手更是武装到了牙齿。
 

    车上的装备也很全面,有两套柄长为三米的矛、钺和两套弓箭、秦弩,还配有盾和带发射架的弩。
 

    战斗时远则以弩箭射击,近则以矛钺格斗。
 

    在军阵的加成下,还会形成护盾撞角,完全可以横冲直撞。
 

    每辆战车还会配备八名补兵,密切与战车协同,既掩护战车的安全,又利于在战车的掩护下扩大战果,在车兵战死的情况下,还能即刻进行补充。
 

    麃公所寄予厚望的锐士,就有两千车兵。
 

    这些车兵和其余锐士,在他的率领下能够组成强大的锐士军阵,这是他翻盘的唯一底牌。
 

    “麃盛,带我的短兵,给我挡住”
 

    麃公下令道。
 

    秦国军制,自五百主开始,将领便有直属的短兵亲兵以作护卫,人数大概有统帅军队的十分之一左右。
 

    不过麃公的短兵只有五千人,人数并不算多,但却都是锐士。
 

    麃盛领命而去。
 

    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挡住虞军骑兵,给主力争取时间。
 

    所部五千锐士顿时义无反顾,顾不得甲胄不全,结成军阵,逆冲黄忠所部。
 

    “来得好”
 

    黄忠大笑一声,统帅所部开始了箭雨拉扯,前后三波箭雨,带走了麃盛所部千余人性命,麃盛也被黄忠一箭贯喉。
 

    若是普通的军队,如此大的损失早就要崩溃了,但是这波秦锐士反而更加群情激奋,一个个如同疯了一般,竟然仍旧向黄忠所部冲锋。
 

    “冲过去”
 

    又放了几波箭雨后的黄忠一咬牙,下令冲锋。
 

    他害怕再不冲锋,敌军就要准备好最强大的军阵了。
 

    然而,两军撞到一起之后,黄忠才意识到秦军锐士的精锐与坚韧,他的军阵士兵还是占据了马上的优势,都打不出一比一的交战比,且冲撞在一起之后,黄忠所部想要再拉扯、冲锋顿时变得十分艰难。
 

    大军如同被陷入了泥坑一般被黏住。
 

    “死开”
 

    意识到情况不妙的黄忠直接发挥出了神话三阶的强横战力,左冲右突,亲自殿后,大杀四方,为所部再次赢得了冲击的机会。
 

    第二次箭雨覆盖加万骑冲锋之后,这股短兵锐士终于抵挡不住了,然而此时,麃公的军阵也终于完成,麃公和一种秦军带着无尽的愤怒冲向了刚刚给秦军造成重大伤亡的黄忠所部。
 

    黄忠颇为遗憾的冷笑一声,率军从两翼后退。
 

    麃公这才注意到,对面竟然也有一支差不多两三千乘战车、三万余人的部队已经列阵完毕。
 

    魏武卒
 

    麃公忍不住长叹一声,他意识到如果不先击败这支魏武卒,那么他是不会有机会追击黄忠所部乃至拯救其他部队的。
 

    一场更加血腥的决战正式展开。
 

    两万六千秦锐士对阵三万魏武卒,双方的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在主力决战的同时,三国联军的步战兵种也纷纷赶到,双方在自荥口到扈一线的黄河南岸展开了大战。
 

    大战从中午一直打到了傍晚,连日急行军的秦军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劣势,但是却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
 

    最终,饥肠辘辘的麃公所部万余人被包围在黄河南岸。
 

    不甘再次受辱的麃公率军发动了决死冲锋,最终战死。
 

    是役,秦军三万锐士、十八万精锐军团近乎全灭,大量秦军不是战死、投河就是投降,只有三万多原本处在队伍最后的部队逃到了荥阳。
 

    联军趁机攻占了魏长城外原本被秦军占领的扈、汲等十二城,转而继续围攻卷。
 

    当然,这场战役联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损失也十分惨重,魏武卒仅剩下不足万余人,算是彻底残了;充当分割、阻敌、滞敌任务的黄忠所部大量骑兵战死,不少中层将领阵亡;郭嘉的血衣军伤亡超过二成。
 

    差不多可以说是一场惨胜,但也是一场正面战场上酣畅淋漓的大胜。
 

    此战,也是秦国自从蒙骜被信陵君击败之后,最惨痛的失败。
 

    普通的军团精锐也就罢了,蒙骜、麃公两次先后损失的锐士,足以令秦国肉痛
 

    称之为伤筋动骨也不为过。
 

    战争的影响并没有那么迅速的扩散。
 

    此时的蒙骜还不知道他的瞒天过海、包围歼敌的策略已经失败。
 

    在麃公惨败的时候,蒙骜已经站在了酸枣的城楼上。
 

    在酸枣简单修整之后,蒙骜继续向西进军,直逼联军,连破联军五六座营垒。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蒙骜终于察觉到情况不对。
 

    他知道,一度跟他打得有来有往的联军不可能这么弱,这几座大营绝对只是普通的辅兵。
 

    那么联军的主力去了哪里
 

    蒙骜连忙审问,才知道盟军主力已经西进。
 

    蒙骜顿时意识到不好。
 

    他知道,麃公所部要遭。
 

    现在摆在蒙骜面前的路只有三条。
 

    一是原路返回,走燕、虚渡河到河北,在河北跟赵国打一场或者直接返回大秦。
 

    二是南下威胁大梁,看情况来一出围魏救赵或者继续南下,不断破坏魏国的战争潜力,在运动中找准时机歼敌,反正他手中还有包括五六万秦锐士在内的十几万精锐,他是一点儿都不怕。
 

    第三条路则是向西继续进攻,寻找联军主力,不惜一切代价一战。
 

    蒙骜选择了第三条。
 

    他相信,就算是麃公再蠢,也能够在联军身上狠狠咬下一块肉,此时的联军绝对是最虚弱的时候。
 

    蒙骜派出足够的斥候,大军谨慎前行,并没有像麃公所部那样给联军可乘之机。
 

    联军见没有可乘之机,也只能够采取骚扰战术,最终,却只能够放任蒙骜所部到达卷。而联军主力则从魏长城外的汲绕道魏长城,然后驻军安城,并派军夺回酸枣,在安城酸枣一线重新布置防线。
 

    这也意味着联军彻底失去了收复卷的机会。
 

    不久之后,魏长城外的汲、扈等城池也被蒙骜重新夺回。
 

    蒙骜重新布置防线后,大军直驱酸枣,正当联军以为蒙骜为了挽回面子要在酸枣决战的时候,蒙骜主力忽然向东,再次走燕、虚,然后渡过黄河,到了齐、秦、赵交界地带,再次与廉颇交战。
 

    蒙骜之所以绕了这么大的圈子,是因为野王方面的秦军快要顶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