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06章 传奇伊始(第2页)

 

    想当初,高阳贼首来攻打太原,他丝毫没有感到害怕,反而有种莫名的兴奋。
 

    那时他迫切的想要建功立业,立下一个又一个战功。
 

    因此得知贼首率军来袭时,他有的只是闻战的喜悦,恨不得立刻率兵去打败敌人。
 

    最后也果然不出他所料,进展一切都很顺利。
 

    虽说第一次和敌人面对面交战,但一点都不带怕的,轻松大破敌军。
 

    “617年,大业十三年,隋王朝发动大动荡,天下反贼四起。”
 

    “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隋炀帝的统治摇摇欲坠。”
 

    “李世民暗中图谋起义,常常降低身份推崇士人,拿出财物来供养门客,群侠大盗,没有一个人不愿效死力。”
 

    “此时李渊任河东讨捕使,大理司直夏侯端、鹰扬府司马许世绪、武则天之父武士彟等人均劝说李渊举兵起事。”
 

    “李渊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仅让部下伪造敕书大量征兵招揽人才。”
 

    “李世民见反叛隋朝的刘武周已占据汾阳宫,便鼓动父亲李渊早点定下大计起兵反隋,否则将被刘武周占了先机。”
 

    “李渊趁此机会召集将领幕僚商议,并于同年五月,起兵于山西晋阳,史称晋阳起兵。”
 

    赵匡胤现在看来,太宗想要造反的野心比高祖还要迫切。
 

    隋朝刚刚有动乱的迹象,太宗就已经在暗中准备造反了,拉拢士人为将来造反做准备。
 

    后来太宗更是见刘武周反叛隋朝,就立马迫不及待的鼓动高祖造反。
 

    这一切的种种,足可以看出太宗一开始就有野心。
 

    此刻他也明白了,从这里开始,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就已经是必然的。
 

    毕竟从太宗的野心就能看得出,天下江山是他的追求。
 

    太宗是不可能为了兄弟情义,就放弃心心念念的天下。
 

    “在隋末的一众反隋势力之中,李渊的运气是最好的,天时地利人和样样都占了。”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人才成了大家角逐天下的最稀缺资源。”
 

    “李渊就从来没有这个焦虑,他的儿子女儿们武德充沛,在人才方面属于自产自销了。”
 

    “李渊起兵后,首先剑指关中地区。”
 

    “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世民一路上展示出了超凡的领导力,和兵士们同吃同住,打起仗来身先士卒。”
 

    “而且治军极严,路上想吃个瓜果蔬菜,都一定要给老乡钱,非买不许吃。”
 

    “如果士兵偷吃没给钱,李世民他们就会出面替他买单,士兵和百姓都夸赞李世民是仁义志军。”
 

    “李世民率军攻打西河郡,斩杀郡丞高德儒,并宣布政令。”
 

    “攻下西河后,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
 

    经历过李世民这一时期的大唐百姓,深刻的明白主播所说的都是真的。
 

    他们的皇上当初治军有多么严明,他们作为亲身经历者最清楚不过。
 

    也正是看到皇上当年的仁义之师,他们就已经认定天下最后肯定是皇上的。
 

    因为他们知道,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有多么难得。
 

    他们遇到的几乎所有其他势力的军队,都会侵犯他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
 

    抢劫东西那都还算好的,严重的会胡乱杀人,他们深受其害。
 

    也只有皇上的仁义之师,不侵犯他们老百姓,才能得到他们真心的拥护。
 

    “起义大军往西攻打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两万人驻扎在霍邑以抗拒义军。”
 

    “当时遇上几天几夜的大雨,再加上粮草也快没了。”
 

    “李渊与裴寂议论,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起义举事。”
 

    “李世民本来兴起大义是为了挽救苍生百姓,应当先攻下咸阳,号令天下。遇到小小敌军就退军,恐怕跟从起义的人将会一哄而散。回军守卫太原一个城池,这是为贼打算,拿什么来自我保全”
 

    “李渊不采纳李世民的建议,催促命令大军回太原。”
 

    “于是李世民在外大声嚎泣,哭声传到李渊帐中,引得李渊召见询问哭泣的缘故。”
 

    “李世民现在军队凭借仁义起事,进战则必胜,退还则军队必溃散。众军在前面溃散,敌军在后面乘虚进攻,死亡马上就到面前,因此悲痛啊”
 

    “李渊听完李世民所说的,觉得很有道理,这才醒悟而停止退军。”
 

    李渊额虽说确有其事,但也没必要当众说出来吧,朕的面子还要不要了。
 

    他在听到主播极力推崇老二的时候,心中就有不好的预感。
 

    现在果然应验了,主播为了塑造老二聪明机智的人设,把他当做反面例子用来衬托老二的才智。
 

    他很想说一句,大可不必这样。
 

    他怎么说也是大唐的开国皇帝,虽说不如老二英明神武,但也绝非庸碌之辈。
 

    可现在经过主播这么一说,显得他很愚蠢,还没有自己的儿子聪明。
 

    要知道全天下的百姓可都听着呢,这让他还有何威严。
 

    “八月一日,好些天的大雨终于停了,李渊率军奔赴霍邑。”
 

    “李世民怕宋老生不出战,于是率领几个骑兵先奔到城下,举鞭指挥,好像要围城的样子,以激怒宋老生。”
 

    “宋老生果然被激怒,开门出兵,背靠城池摆开阵法。”
 

    “李渊与李建成在城东会合扎阵,李世民及柴绍在城南扎阵。”
 

    “宋老生指挥军队猛冲,首先直逼李渊,致使李建成坠落马下。”
 

    “宋老生乘势攻击,李渊与李建成都退军。”
 

    “李世民从南面率领两千骑兵冲下高坡,冲断了宋老生的军队,率领军队奋力攻击,宋军大败,都抛弃武器而逃。”
 

    “此时霍邑的城门已经悬挂起来,宋老生拉住绳子想要爬上城,李世民趁势斩杀宋老生,平定了霍邑。”
 

    李建成得,现在我成了反面例子。
 

    他此刻不想说话,内心很受伤。
 

    原本皇位要被老二夺走就已经够悲伤的,现在主播为了表现老二的英明神武,把他描述得极为窝囊。
 

    又是坠落马下,又是退军而逃,合着那场战役全都是老二一个人的功劳,没他什么事。
 

    要是事实确实是这样,那他无话可说。
 

    可偏偏真实情况并不是那样,他并不是坠落马下,只是演给敌人看的。
 

    而且也不是退军而逃,而是引诱敌人。
 

    现在可倒好,原本和老二一起配合,结果全给老二做了嫁衣,功劳全给了老二一个人。
 

    “李世民大军到了河东,关中豪杰争着投奔义军。”
 

    “李世民请求进军入关,攻取永丰仓来赈济穷困百姓,收服群盗来谋取隋朝都城大兴城,李渊认为很好。”
 

    “李世民以前军渡过黄河,先平定渭北。”
 

    “官员、百姓以及豪杰绅士到军门请求献身报效者,每天用上千人来计算,扶老携幼,布满在大旗之下。”
 

    “李世民收留英豪以作为备用的官员,远近听说此事的人,都来献身投效。”
 

    “李世民的军队在泾阳驻扎,精锐士兵九万人,击破胡贼刘鹞子,兼并了对方的部队,留下刘弘基驻扎在大兴城。”
 

    “李世民率军亲自奔赴司竹,贼首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人都率兵来会合,屯兵在阿城,获得兵士十三万。”
 

    “大兴城父老乡亲拿牛、酒到军门的很多,李世民慰劳他们而后送走他们,什么也不接受。”
 

    “并且李世民的军令严明整肃,秋毫无犯,获得老百姓一致拍手称快。”
 

    刘彻也难怪李世民最后能够夺取天下,从这民心就能看出老百姓对李世民的拥戴。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那时的李世民不过才十七岁而已,就能得到豪杰和老百姓的簇拥。
 

    足以看出大家对李世民的敬佩,要不然也不会投效一个十七岁的毛头小子。
 

    不过还别说,李世民一路走来,势如破竹,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战绩,也难怪能成为那个时代骑兵将领中的天花板,如果名不虚传。
 

    “李渊不只儿子强,女儿也是狠角色。”
 

    “李渊晋阳起兵时,女儿平阳公主远在隋都城大兴。”
 

    “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那留在隋都城的女儿肯定就危险了,会被隋军抓了当人质。”
 

    “所以起兵前,李渊派人赶去大兴,打算接女儿到晋阳来一起创业。”
 

    “女儿不走,说我一走,肯定会引起朝廷的猜忌,不用担心我,我作为女人,化妆是看家本领,能保护好我自己。”
 

    “那平阳公主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她散尽家财,招揽天下反隋豪杰,部众人数迅速达到了七万人。”
 

    “因为江湖人称她为李娘子,所以她的部队被称为娘子军。”
 

    “等李渊和李世民风尘仆仆打到关中时,惊呆了,彪悍的平阳公主自己在关内已经帮他们打下来四座城池了。”
 

    平阳公主谁说女子不如男,男人能够上阵杀敌,我也一样可以上阵杀敌。
 

    杨坚李渊好福气啊不仅儿子这么厉害,就连女儿都这么厉害,也难怪主播都说李渊人和占尽了优势。
 

    天时地利人和,李渊全都占了优势,天下最后被李家夺走也不意外。
 

    他不得不羡慕李渊太会生了,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全都武德充沛,打起仗来一个个都是猛人。
 

    再看看他自己的亲生儿女,就没有一个顶用的。
 

    不过唯一让他欣慰的,就是收了杨世民为儿子,一个顶所有。
 

    “不久李世民与大军攻克隋朝都城大兴城,李渊推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
 

    “李渊自封为大丞相,自立为唐王,辅佐国政。”
 

    “李渊任命李世民为京兆尹、封光禄大夫、唐国内史,改封为秦国公,食邑万户。”
 

    “恰逢敌人率领精兵十万逼近渭水之滨,李世民亲自率军攻打,打败敌人,斩杀一万多人,攻占敌军土地。”
 

    “617年,义宁元年十二月,李世民再次被任命为右元帅,统兵十万攻取东都洛阳,未能成功而返回。”
 

    “等到将要回军时,李世民设下三次埋伏等待跟踪追击的敌人。”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隋将段达率领一万多人从后追到。”
 

    “过三王陵时,李世民发动伏兵攻击,段达大败。”
 

    “于是在宜阳和新安分别设置熊州和谷州,派人留守而回。”
 

    “随后,李世民被迁徙改封为赵国公。”
 

    隋炀帝悔不当初啊,当初就觉得唐国公心有不轨,那个时候就应该斩草除根的。
 

    底下有人报告过唐国公有反心,但他那时却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当时全国局势很不好,要是再对付实力强大的唐国公,恐怕会加速天下大乱。
 

    于是他派人盯着唐国公,得知唐国公没有造反的迹象,反而整日寻欢作乐,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没有再理会对方。
 

    现在看来,唐国公那时候应该是在自污,想要打消他的戒备。
 

    要是早知道唐国公会篡夺大隋江山,他那个时候说什么也要把威胁扼杀在源头。
 

    “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
 

    “618年5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改国号为唐,年号武德,定都大兴,改名长安,至此唐朝建立。”
 

    “李渊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李世民建国大唐,一个秦王还远远不够。
 

    再次回顾大唐建立,他心中感慨良多。
 

    他为了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泼天的汗马功劳。
 

    可以说建立大唐,他居功首位,是最大的功臣。
 

    原本父皇答应要把太子之位给他的,可最终还是食言了,只是让他做了秦王。
 

    或许从那一刻开始,玄武门之变就已经是注定的。
 

    大唐建立之初,他获封秦王,尽管心有不甘。
 

    但他知道还不是时机,还需要忍下去,还需要积蓄威望和实力。
 

    大唐建立之后,属于他一个人的独角戏也正式粉墨登场。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