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10章 玄武门之变的魔咒(第2页)

 

    他猜测后来的自己可能是有废太子的想法,因此才说那样令人浮想联翩的话。
 

    不过就算是再怎么想要废太子,也不能冒失的宣之于众。
 

    想到此处,他对太子有些愧疚,没有照顾到太子的感受,以至于太子做了错事。
 

    不过好在知道了这些,他也可以及时弥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李承乾被废后,这时的李泰别提多高兴了,心想自己的皇位属于十拿九稳。”
 

    “但半路杀出个李治来,李治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李承乾和李泰的一奶同胞。”
 

    “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还小,李世民就亲自抚养。”
 

    “李治是李世民唯一亲手带大的孩子,可因为李治年纪小,这时候才十六岁,一直没有在皇储的考虑范围内。”
 

    “就在李泰以为皇位稳了时,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长孙无忌站出来说话了。”
 

    “他不建议立李泰为太子,觉得应该立李治为太子。”
 

    “原因并不复杂,李泰是有一帮自己的班底的。”
 

    “等李泰上了位,长孙无忌等这帮老臣,估计都得靠边站。”
 

    “李治就不一样了,年纪轻轻无帮无派,只能重用他们这帮老臣。”
 

    “李世民正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册立谁为太子,李泰却跑去做了一件蠢事。”
 

    长孙无忌除了主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二皇子品性不好,不适合成为太子。
 

    想要成为太子,成为大唐未来的帝王,品性方面是要过关的,最基本也要做到德才兼备。
 

    可他偏偏看不到二皇子的德行在哪里,反倒是仗着皇上的宠爱对他们这些大臣趾高气扬。
 

    还不是太子,二皇子就对他们这些大臣不尊重。
 

    这要是成了太子,恐怕根本就不会把他们大臣放在眼里。
 

    要是将来成了皇上,估计要对他们这些老臣动辄打骂。
 

    就这样品性的皇子,不管是为了大唐江山考虑,还是为了他自己个人利益考虑,都不是太子之位的合适人选。
 

    “有一天,李泰拉住小弟李治放狠话,让李治小心点自己的脑袋。”
 

    “李治是个老实孩子,吓坏了,如实把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听了以后很难过,他最忌讳的就是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
 

    “看到李泰的戾气这么重,李世民总算下定了决心,把太子之位传给了老实孩子李治。”
 

    “这要是真让李泰当了皇帝,这帮皇子兄弟们恐怕都得跟着遭殃。”
 

    “李世民时代的储君危机就这样平息了,可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仍在继续。”
 

    “大唐前期的许多位皇帝,在皇位的继承之路上都摆脱不了武装斗争的影子。”
 

    李治朕也是运气好,太子之位才能落到当初朕的头上。
 

    那个时候,到真不是他打小报告,向父皇告状。
 

    他纯粹是被二哥吓的,这才把二哥威胁他的事情如实告诉父皇。
 

    他选择告状的时候,就连二哥那时候也被吓到了,显然二哥也没有料到他会直接告状。
 

    不过不得不说,也正是二哥的愚蠢,太子之位才落到他的头上。
 

    “这次的家庭关系危机给李世民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他瞬间老了很多岁。”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大唐的藩属国,远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闹事叫嚣,表示不想听大唐的话了。”
 

    “不知道李世民是不是压抑久了,想趁机出去转转,竟然宣布自己要亲征高句丽,这是李世民登基十八年来第一次御驾亲征。”
 

    “太子李治依依不舍的把老父亲李世民送到定州,然后哭着和李世民告别。”
 

    “李世民告诉了李治亲征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治刚当上太子,想让李治锻炼锻炼,也让李治跟群臣有个单独相处的机会,展示一下李治自己的风采。”
 

    “李世民临出发前还指着自己身上的战袍对太子说了,在他换下这身战袍之前肯定回来。”
 

    李治朕那时候真的不想父皇出征,可无奈劝不住啊
 

    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他还觉得非常遗憾,没有劝住父皇。
 

    那个时候,父皇都已经年近五十岁了,身体大不如从前。
 

    甚至还经常生病,身体越发虚弱,根本就经受不住远征的劳碌。
 

    最后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他所料,一趟远征回来,父皇的身体就垮了,没两年就去世了。
 

    要是父皇没有去远征高句丽,说不定还能多活两年,不至于那么早就离世。
 

    “在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实在不像是一位天子在御驾亲征,更像是一位迟暮的舞者在进行自己的终幕演出,像宣泄,像狂舞。”
 

    “作为天子,李世民有时会亲自领兵冲锋。”
 

    “为了填充壕沟,他会亲自牵着马,一趟趟的帮将士们运送石土。”
 

    “将军中箭,他亲口帮忙吸出淤血。”
 

    “将领病重,他就亲自为其敷药。”
 

    “不过不得不说,这次远征也确实打出了唐军的风采。”
 

    “在辽东城,唐军四千人对战敌军四万人。”
 

    “白岩城下,唐军八百人对战敌军万余人。”
 

    “驻壁山之战,唐军三万人对战敌军十五万人。”
 

    “唐军连拔敌城十座,杀敌六万人,俘虏敌军二十余万,而唐军方面只阵亡了士兵两千人。”
 

    “如此战绩,如果统帅不是威名已经没有办法更高的战神李世民,换成任何一个其他将领都足以名垂青史了。”
 

    “此时已经年近五旬的李世民,仿佛又变成了曾经那个傲视天下的追风少年,那个百战无敌的天策上将。”
 

    赵匡胤不愧是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是年老体衰,也能取得傲人的战绩。
 

    接连以少胜多,甚至用两千将士的阵亡换取杀敌六万,俘虏敌军二十万。
 

    这样的战绩让他羡慕,也让他深表佩服。
 

    他也是一路拼杀上来的,自然清楚李世民战绩的厉害之处。
 

    不过也确实如主播所说的,出征的这场战役是李世民最后的辉煌。
 

    远征高句丽回来之后,李世民的情况就每况愈下,身体一天比一天糟糕。
 

    “后世很多人评价唐灭高句丽之战,说这场战争对于大唐来说是一场败仗,这样的骄人战绩何败之有”
 

    “不过对于李世民来说,这场战争远没有实现他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李世民原本是冲着给高句丽灭国去的。”
 

    “但最终李世民并没有灭国,让李世民停下前进脚步的是一座孤城安市城。”
 

    “贞观十九年八月,李世民召集各路大军开始围攻安市城。”
 

    “安市城守军顽强,唐军奋勇,双方打的都异常卖力。”
 

    “尤其是唐军中的一个小伙,身不披甲,一袭白衣,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异常勇猛。”
 

    “李世民派人赶紧把小伙子叫来身边表扬,一番询问得知小伙子是薛仁贵。”
 

    “薛仁贵是大唐非常有名的将军,主播以后有机会重点讲一下薛仁贵的故事。”
 

    “唐军和安市军,打的是有来有回,安市城久攻不下。”
 

    “这场战争从夏天一直打到秋天,而辽东地区早寒,唐军来的时候只穿着夏装,朝廷没给他们准备换季衣物。”
 

    “寒风刺骨外加粮草见底,李世民知道,这座城恐怕自己是攻不下来了,只好无奈的下达了撤军命令。”
 

    “李世民人生中亲自指挥的最后的战役,以华丽的曲调开篇,却已黯然撤兵画上了休止符。”
 

    “回军的路上,李世民命人将所有死在辽东的将士尸骨一并带回,并亲手为他们写了祭文。”
 

    “几个月不换衣服,李世民的衣服已经臭了,身边的人劝他换换。”
 

    “但李世民不愿意,说是和太子约好了不见面不换。”
 

    “听说太子大老远的赶来迎接自己,李世民很开心,也可能是着急换衣服吧。”
 

    “李世民策马疾驰,终于见了太子,也换了衣服。”
 

    薛仁贵太宗陛下,我已经完成了您交给我的任务。
 

    虽然太宗皇帝早已经离世多年,但他永远都会记得太宗皇帝对自己所说的话。
 

    因为他在远征高句丽的战役中优秀的表现,他被太宗皇帝看重。
 

    在大军回来的路上,太宗皇帝还把他叫到跟前,进行了一番嘱咐。
 

    他到现在都还清楚的记得,太宗皇帝对他殷切的希望。
 

    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太宗皇帝对他说道此次征讨高句丽,朕不怎么开心,但最开心的是得到了你这样的猛将,朕和手下的将领都老了,将来还要看你的。
 

    他明白太宗皇帝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替太宗皇帝灭了高句丽。
 

    现在他可以非常自豪的告诉太宗皇帝的在天之灵,他薛仁贵已经做到了,高句丽被他消灭了。
 

    “李世民回到长安后,依旧对没能灭掉高句丽耿耿于怀,派人叫来了年近八十的老将李靖。”
 

    “李世民很诧异为什么举全国之力,却打不下一个小小的高句丽。”
 

    “此事李靖也不知道,就让李世民询问李道宗。”
 

    “李道宗直接言明,当时攻打安市城,他曾经建议陛下绕过安市城直取平壤。”
 

    “李世民听到这,怅然若失的说当时的事已经有点记不住了。”
 

    “从高句丽撤军的路上,李世民就生了病,回到长安城依旧不见好。”
 

    “之后两年,也是接二连三的生病。”
 

    “随着李世民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或许也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了,便在贞观二十二年写了一本帝范交给太子。”
 

    “书里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到如何对待子民,从赏罚用人到务农打仗,都给出了很实在的建议。”
 

    “看得出来,李世民是真的放心不下太子。”
 

    大唐的老百姓听到这里有些难受,眼眶在泛红,泪水在打转。
 

    这就是他们一直敬爱的太宗皇帝,哪怕是走到生命的终结,也不忘做好一个皇帝的本分工作。
 

    太宗皇帝临终前交给太子的帝范,在大唐可谓是人尽皆知。
 

    这本帝范是在向太子传授怎么做好皇帝的经验,异常的珍贵。
 

    太宗皇帝不仅是放心不下太子,更放心不下全天下的老百姓。
 

    要不然也不会留下帝范,让太子参照里面的建议治理国家。
 

    好在太子最后没有辜负太宗皇帝的期待,继任皇位后,同样把大唐治理得国泰民安。
 

    “在这本书里,李世民还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与反思。”
 

    “他说到自己年轻时,一心想平定战乱、济世安民。继位之初,勤勤恳恳,如履薄冰。可人难的不是一时做得好,而是一辈子做得好。”
 

    “后来自己也开始追求漂亮的衣服、大房子,开始斗鸡走狗、纵情声色,每次想到这些都为自己脸红。”
 

    “可是,自己毕竟平定了天下,算是功大过微。”
 

    “功大过微,算是李世民对自己非常客观的评价了。”
 

    “李世民和他的贞观之治,结束了自魏晋以来四百余年的动荡。”
 

    “继位之初的李世民广开言论,勤于政务,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过了起来。”
 

    “可执政后期的李世民,也确实开始懈怠了,对群臣的意见是听得多、做得少,也做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事。”
 

    “不过人无完人,功大过微的李世民绝对称得上是一代圣君。”
 

    李世民功大过微,朕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客观。
 

    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这是他怎么也抹不掉的污点。
 

    唯有做出更多的政绩,才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同。
 

    现在的他治理国家一直如履薄冰,还没有开始纵情声色,这一点是他要时刻铭记于心的。
 

    他也大致猜得出原因,老臣陆陆续续离世,没有了人监督,才让他有些松懈了。
 

    这一刻他暗暗警醒自己,即便后来没有人谏言,他也要时刻保持初心,切不可做出纵情声色的荒唐事。
 

    不过不管怎么说,凭借自己的功绩,他完全称得上千古一帝。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