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32章 大清唯一的皇帝(第2页)

 

    “密折制度的发明,能够使皇上更有效的全面了解,朝廷众臣及民间的实际情况。”
 

    “也使得朝廷众臣人人小心谨慎,不敢乱作为、乱说话。”
 

    “同时也增加了皇上与朝臣的沟通交流机会,皇上可以利用密折,经常性的与在外地为官的官员沟通,讨论相关事项,使皇上在做决定之前有更全面的思考。”
 

    张居正想不到最后继承我衣钵的,居然是大清皇帝。
 

    他的一条鞭法对老百姓有极大的好处,只要推行下去,就必然可以改善大明现在遇到的困境。
 

    可想要推行一条鞭法,遇到的阻力之大难以想象。
 

    一条鞭法没有在大明落地生根,反倒在大清生根发芽,这不得不说有些讽刺。
 

    不过让他欣慰的一点,就是主播已经告诉了他改革失败的原因。
 

    总结了失败的原因,他相信自己不会再走老路子,会让一条鞭法彻底在大明王朝全面推行。
 

    “雍正在位时还设立了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迅速处理各种军机大事的机构。”
 

    “最开始是为了方便雍正处理对准噶尔的用兵事宜,那时还只是一个临时处理军事要务的机构,设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这些官员都是临时抽调过来的,军机章京主要负责文字处理。”
 

    “由于雍正谕旨基本上都由军机处直接转发,而且雍正每天都定时召见军机大臣,有事的时候更是随时召见,所以军机大臣常常到半夜都不能休息。”
 

    “后来,军机处开始处理全国所有的机密事务,取代内阁成为了国家的实际中枢。”
 

    “军机大臣都由雍正亲自挑选,听命于他。”
 

    “这样一来,雍正将国家的一切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的成立使得皇帝更加集权,全面接管军政大事。”
 

    “因为军机处的臣子,相当于秘书的角色,他们更多的是执行皇帝的命令,而不会跟皇上分权。”
 

    “并且使得皇上对军队的管理更加扁平化,有助于皇权的稳固。”
 

    刘彻不得不说雍正有些能耐,通过设立的军机处牢牢控制国家的权力。
 

    提出军机处的想法并不难,困难的是成功设立军机处。
 

    任谁都能看得出来,军机处极大的增强了皇权,把全天下的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他要是设立军机处类似的机构,必然会遭到一众重臣的反对,特别是宰相的抵抗。
 

    很明显,一旦设立军机处,就相当于剥夺了宰相的权力,废掉了宰相一职,自然会引发宰相的反抗。
 

    但为了集中皇权,牢牢掌控全天下的大权,他肯定是想设立军机处的。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要等他打败匈奴,才能有超强的威势排除一切阻力,推动军机处的设立。
 

    “为了完善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雍正颇费了一番功夫。”
 

    “当地土司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土司之间经常为争夺土地人口进行战争,有时候又联合起来共同反叛中央朝廷,因此成了国家大患。”
 

    “雍正一方面派兵平定土司的叛乱,一方面认真调查,研究解决土司问题的根本办法。”
 

    “雍正四年,鄂尔泰提出将云贵土司改土归流的设想。”
 

    “雍正认为这是个治本之策,于是当机立断,命令鄂尔泰完成此事。”
 

    “之后,雍正开始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在少数民族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并委派有任期且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
 

    “这一举措不仅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而且解除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灾难,促进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实行改土归流等边疆民族政策,瓦解了少数民族土司专制的局面。”
 

    “废除边疆少数民族少部分人的特权,使全国政令一致,有助于清政府的中央集权。”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兴办学校,统一文化思想与意识形态,有助于民族的融合发展,对后世的意义十分巨大。”
 

    朱棣委派流官管理西南地区,这个改土归流办法真是妙啊
 

    西南地区的土司叛乱时常困扰着他,但他一直都没有想出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事。
 

    他带兵平定西南土司后,为了西南地区的稳定,他让当地统治者土司作为世袭的官吏管理当地。
 

    一开始还可以保持西南地区的和平稳定,可时间一长土司就容易叛乱。
 

    叛乱,平叛,再叛乱,再平叛,周而复始,令大明不厌其烦。
 

    但是现在雍正的改土归流给了他启发,让他找到了彻底解决西南叛乱的办法。
 

    在西南地区划分州府县,再派遣有任期的官员前去管理。
 

    一开始可能会遭到当地土司的抵制,但在朝廷大军武力镇压下,时间一长,西南地区彻底纳入大明的统治,将再也不会有土司反复叛乱的事情发生。
 

    “雍正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他每天坚持批阅大量的奏折,不巡幸,也不游猎。”
 

    “所有奏折均是亲手批阅,不假他人之手,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达1000多字。”
 

    “雍正非常认真,他看奏折时常能从中发现问题,然后非得出结果不可。”
 

    “如果臣下对他的批示毫无反应,雍正会立马发火。”
 

    “雍正气愤时常常会走极端,并且容易暴怒。”
 

    “有一次一个官员激怒了他,雍正当即在奏折上将这个人大骂一通,但是转念之后,又去赞扬人家。”
 

    “有时候雍正也能及时认错,在年羹尧的案件处理完后,雍正曾多次公开认错,说自己用人不当。”
 

    “当年,康熙皇帝就曾批评过雍正喜怒无常。”
 

    “雍正用人有自己的原则,并不一味地拘泥于道德的约束。”
 

    “在给心腹大臣田文镜、鄂尔泰等人的谕旨中,反复强调让他们不拘资格推荐有才干的人。”
 

    “有才者总是恃才傲物,不容易驾驭,但是成就大业的却多是这样的人。”
 

    “雍正认为,在力主革新的时代,必须要重用这样一帮有才能的人。”
 

    “而对于昏庸腐败的无能官员,雍正坚决查处罢免,把他们的位子腾出来给有才干的人,雍正也因此得到了刻薄寡恩的名声。”
 

    “但是,这个名声对雍正不太公平。”
 

    “比如对于才干之臣,雍正则是赞赏有加,给予他们加封赏赐、越级提拔等各种奖励。”
 

    “对待有病的大臣,雍正还亲自派御医前往看望,像杨宗仁等都受过这样的殊荣。”
 

    “对于政见不同的大臣,只要忠于国家,雍正照样信任。”
 

    “例如朱轼曾经反对雍正提出的火耗归公政策,也反对西北用兵,但他有才干并且忠于朝廷,所以雍正仍然信任他。”
 

    “而李元直是监察御史,在奏折中谈到雍正时言辞颇为激烈,雍正明白他没有恶意,仍旧让他直言无妨。”
 

    “这些都说明雍正在用人上是非常重视才干的,也因此在雍正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干的人。”
 

    雍正朕唯才是举,何来刻薄寡恩之说,都是那些读书人故意编排朕。
 

    不用想也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抹黑他,无非就是他的一系列改革侵犯了那群读书人的利益。
 

    他锐意改革,强行推动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那时就知道肯定会有读书人对他不满。
 

    他对此早有预料,丝毫不会感到意外。
 

    在他活着的时候,那些读书人不敢多说什么。
 

    但等他去世后,不用想也知道,那些读书人不会放过抹黑他的机会。
 

    “雍正一生共有八个后妃,这在历代皇帝中都算是少的了。”
 

    “雍正当皇子时只有一妻一妾,即位后为了多生子嗣才纳了几个妃子。”
 

    “正因为雍正洁身自好,他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好。”
 

    “但是即位后他夜以继日地操劳,事必躬亲,最后还是病倒了。”
 

    “雍正十三年,57岁的雍正在圆明园突然感觉到身体不适,可他并没有在意。”
 

    “出人意料的是,几天后就驾崩了。”
 

    “关于雍正的死因有许多种说法,有的说是服食丹药中毒而死,也有的说是中风而死,但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所以,雍正的死成了一个历史之谜,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雍正是积劳成疾因病去世的。”
 

    “除了自己生日外每天只睡四小时,这样的工作强度任谁都会积劳成疾,无法长寿。”
 

    “雍正的一生伴随着许多谜团,从他的登基到他的去世,总让人琢磨不透。”
 

    “雍正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但这对清朝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雍正及时革除康熙朝弊端,使清朝更具活力。”
 

    “历史上的雍正担负着许多骂名,弑兄、逼母、屠弟等,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不能仅仅从道德方面来对他进行评论,而是应该看到他为清朝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从这点上来说,雍正堪称一个英明有为的君主。”
 

    朱元璋好家伙,每天只睡两个时辰,比咱还要勤政。
 

    听到雍正除了自己诞辰那天只睡四个小时,一向以勤政自得的他都不禁有些汗颜。
 

    他自认为自己的勤政远胜于历朝历代的帝王,为此他还沾沾自喜。
 

    但和如今的雍正比起来,他每天夙兴夜寐的勤政似乎算不得什么了。
 

    不过很快他就想开了,至少他没有因为积劳成疾而因病去世。
 

    光是这一点,就比雍正要高明得多。
 

    不过雍正累死这件事倒是提醒了他,适当的休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了避免自己操劳成疾,看来他以后也需要注意一下,不能太过勤政。
 

    “雍正皇帝被后世史家学者评价为宵衣旰食,夙夜忧勤。”
 

    “纵观雍正十三年的在位生涯,这样的评价确实是实至名归。”
 

    “鉴于即位不正的谣言,雍正皇帝自即位起,就立志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是合格的皇位继承人,是合格的皇帝。”
 

    “所以雍正从即位到驾崩,一直都非常勤政。”
 

    “白天接见大臣,讨论处理各地政事,晚上认真批阅各地奏章,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
 

    “一年365天,只在自己生日时休息一天,其余时间都在工作。”
 

    “相对于儿子乾隆皇帝的六下江南,雍正皇帝自即位后,从没御驾出巡过。”
 

    “而在处理政事上,雍正皇帝非常的务实、严谨、事必躬亲,这一点从他批阅奏折时就能看出来。”
 

    “从现今遗留的奏折实物来看,雍正皇帝每御览一份奏折都会写上朱批,少则几字,多则上千字。”
 

    “难能可贵的是,即便雍正日理万机,但是朱批依旧写得十分工整,很少涂抹。”
 

    “如今故宫中现存的雍正皇帝朱批奏折有35000件,满文奏折有6600件,总批文累积起来有上千万字之多。”
 

    “此外,雍正皇帝坚持日复一日的勤政,并不只是为了向天下人证明,而是心中有国有民。”
 

    “正是因为这份责任心,促使着雍正时刻警醒着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
 

    “所以,雍正皇帝也经常提醒和督促大臣要勤于政事。”
 

    “雍正曾对大臣们这样说过,如果守成之君,不能勤奋学习治国经验,是很危险的。我这样勤奋,你们怎么能贪图享乐,切记不要失职。”
 

    “常言道上行下效,雍正皇帝的日夜勤政,影响了全国各地官员。”
 

    “各地官员都以皇帝为榜样,勤奋处理政事不敢懈怠。”
 

    “综上我们可知,雍正皇帝真堪称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最为勤政为民的皇帝。”
 

    各朝古人听到雍正的勤政为民,不禁羡慕万分。
 

    他们当今皇上要是也能有雍正皇帝这般勤政为民,他们真不敢想自己的日子会有多么好过。
 

    可偏偏他们没有那个福气,遇上这种勤政为民的好皇帝。
 

    其他朝代的古人感触还不深,但对雍正时期的老百姓而言,他们无比感激上天赐予当今皇上。
 

    正是因为当今皇上一系列的改革,才使得他们老百姓的赋税压力大减,生活好过不少。
 

    他们老百姓现在唯一的期盼,就是希望当今皇上可以注意身体,不要那么操劳,这样才能活久一些。
 

    “一直以来,无论是史学家还是民间对雍正的争议都非常多,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三年。”
 

    “但他的一生与兄弟斗,与权臣斗,与官僚体制斗,与天下士绅斗。”
 

    “虽然每一次胜利的都是他,但这些也熬干了他的心血。”
 

    “雍正所处的历史时期非常特殊,他的父亲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上,他的儿子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上,也是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上。”
 

    “雍正处在康乾盛世的中间尴尬位置,自身不仅经历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九王夺嫡,还有着篡位、弑父、暴毙等种种疑团谜案。”
 

    “但是这些争议,都不能否定雍正的政治才能和丰功伟绩。”
 

    “雍正勤于政事,事必躬亲,以极快的速度扭转了康熙晚年留下的种种弊病。”
 

    “雍正在执政期间,针对康熙晚年存在的官吏腐败、国库空虚等现象,进行铁腕政治改革。”
 

    “正是由于雍正继位后的一系列改革,大力推行新政,才使得康熙开创的盛世延续下去,也为乾隆将这个封建王朝盛世推向新的巅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讲,雍正的新政是围绕治吏进行的,通过新政使当时的清朝廷政通人和、国库充盈,为清朝廷盛世走向新的巅峰发挥了关键作用。”
 

    “虽然乾隆继位后,把雍正时期的一些新政废除了。”
 

    “但这不能说明雍正是错的,而主要原因是乾隆想要个好名声,并且雍正的新政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整个清朝。”
 

    “可以说雍正的改革,达到了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高度。”
 

    “没有雍正的付出,乾隆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实现盛世巅峰。”
 

    “虽然雍正在位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但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雍正听到自己得到后人的认可,无比欣慰的微微一笑。
 

    身为皇帝,自然是希望自己死后能有一个好的名声流传后世。
 

    但与此同时,他也知道一旦自己强行推动改革,身后名可能不会好。
 

    毕竟他的一系列改革触犯了全天下读书人的利益,那些读书人不抹黑自己都已经谢天谢地了,更别指望他们会认可他为了天下老百姓所做的一切。
 

    可为了大清帝国,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即便身后名被恶意诋毁,他也会义无反顾的推行一系列改革,不会向那些官僚士绅妥协。
 

    而事实也正如他所料,在他去世后,那些读书人就把篡位、弑父、暴毙等莫须有的脏水往他身上泼。
 

    但好在后世人给他平冤昭雪,认可了他的政治才能和丰功伟绩。
 

    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功绩被后世人认可,那他推行改革将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