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39章 辛酉政变,慈禧登上政治舞台(第2页)

 

    “如此一来,这就给了反对者们在京城拉帮结派的机会。”
 

    咸丰顾命八大臣的人选是朕思考了好久才定下的,谁能想到事与愿违,以至于最后翻车了。
 

    八大臣之所以没有近支宗室,是他担心重新上演先祖的困境。
 

    他的载淳只有六岁,年纪太小,他不能让近支宗室篡夺了皇位。
 

    他没有让亲兄弟恭亲王担任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也是怕出现顺治帝和康熙帝的情况。
 

    想当初,年幼的顺治帝被多尔衮把持朝政,年幼的康熙帝被鳌拜把持朝政。
 

    鲜明的例子就在眼前,他不愿意看到恭亲王独揽大权,把六岁的小皇帝踢到一边。
 

    他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于是被恭亲王的生母抚养,所以他和恭亲王亲如兄弟。
 

    可哪怕他和恭亲王关系密切,没有嫌隙。
 

    为了避免出现多尔衮、鳌拜之流,他依旧选择把恭亲王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列。
 

    这样的选择好歹皇帝还是他自己的儿子,要是选择像恭亲王这样的近支宗室,那皇帝可能就要换人了。
 

    至于八大臣的政治根基薄弱,也是他故意为之的。
 

    他既想用顾命八大臣,又不想顾命八大臣做大,最终利用宗室身份威胁皇权统治。
 

    他的本意是顾命八大臣没有政治根基,自然就会和两宫皇太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毕竟顾命八大臣只有文官,没有武官,就注定八大臣只能依附两宫太后。
 

    如此一来,其他各方势力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不敢有丝毫异心。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对,他精挑细选的顾命八大臣,居然跟两宫太后有矛盾。
 

    “大体来看,咸丰构建的顾命大臣框架是合理的,有宗室、有勋贵、有朝臣,各方利益貌似都能照顾到。”
 

    “但是我们扒开框架看内核,却发现这完全是个豆腐渣工程。”
 

    “宗室代表无法代表大部分宗室的利益,朝臣代表无法让群臣心服口服,勋贵代表还是个骑墙派。”
 

    “或许咸丰的安排是出于双重考虑,既要防止两宫太后架空皇帝,又要防着大臣架空皇帝。”
 

    “因此他挑选的辅政大臣都是位卑权重,短期内成不了权臣,威胁不到皇权的人。”
 

    “但正所谓考虑的太多,担心的太多,往往是机关算尽终成空,曲终人散皆是梦。”
 

    “咸丰的选人不当,导致八大臣在朝中根本没有执政根基,当时想把他们拉下来的大有人在。”
 

    “那么谁来挑这个头呢很显然就是能力出众的恭亲王。”
 

    “9月5日,趁着祭拜咸丰的机会,恭亲王在承德避暑山庄与两宫太后秘密达成协议。”
 

    “这件事情在清末流传很广,就连溥仪撰写自传我的前半生时也记录了这件事。”
 

    “大致是说恭亲王化装成萨满,在行宫见到了慈禧和慈安。”
 

    “三人密定计,然后恭亲王返回京城为政变做部署。”
 

    “恭亲王回京后,趁着八大臣不在,拉帮结派。”
 

    “很快拉拢了一群盟友,如军机大臣文祥。”
 

    “咸丰驾崩前的军机处有五个军机大臣,其中四人被选为政务大臣,只有文祥被排除在外。”
 

    “如此安排,让文祥对咸丰的遗诏非常不满。”
 

    “恭亲王在北京活动的同时,在承德的慈禧也没闲着。”
 

    “9月6日,慈禧提议让醇郡王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
 

    “当时郑亲王端华身兼热河步兵统领,管着承德一带的兵马,这也是八大臣敢威胁两宫太后的筹码之一。”
 

    “慈禧提议让醇郡王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分化端华手中的兵权。”
 

    “因为承德一带的兵马主要来自正黄旗汉军,如果醇郡王接管了正黄旗汉军,端华想再调兵就没那么容易了。”
 

    “见慈禧出招,肃顺和端华起初想拒绝。”
 

    “但考虑到醇郡王为人老实,不象恭亲王那样让人觉得有野心。”
 

    “加之慈禧毕竟代表了皇帝,确实不方便驳回,于是他们也就同意了慈禧的提议。”
 

    朱棣这个肃顺也是愚蠢,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明明大好形势,一再出现失误。
 

    肃顺最大的问题,怎么能让恭亲王和两宫太后单独见面呢
 

    太大意,也算是无知吧,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
 

    都已经和两宫太后的矛盾挑明了,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紧紧盯着两宫太后,避免两宫太后和他人在暗中串联。
 

    而且肃顺更愚蠢的就是分化了手中的兵权,让慈禧太后安插人手。
 

    他就没搞明白肃顺怎么想的,都已经和两宫太后闹得水火不容了,怎么还能不防着对方呢
 

    尤其兵权是敏感问题,在慈禧太后出招的那一刻,就应该直接拒绝。
 

    他只能说肃顺想要独揽大权,但可惜政治觉悟太低,完全看不到其中的凶险。
 

    对手都已经在暗中准备了,可笑肃顺还毫不知情。
 

    “9月10日,一个叫董元淳的御史上了一道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给两宫太后。”
 

    “说皇上年幼,应该由太后垂帘听政,并另选近支亲王,如恭亲王辅政。”
 

    “这道看似不点名,实则要求八大臣交权的奏书传到避暑山庄后,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轩然大波。”
 

    “肃顺当时猜测,董元淳区区一个五品御史,竟敢挑战咸丰的遗诏。”
 

    “如果他不是疯子,那就是背后有人指使,而这个人肯定就是两宫太后。”
 

    “不过肃顺明显猜错了,董元淳和两宫太后素无瓜葛。”
 

    “他是咸丰二年的进士,其恩师是四朝元老周祖培。”
 

    “而周祖培是体仁阁大学士,顾命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
 

    “如果让八大臣执政,内阁的元老们捞不到半点好处,所以当时能指使董元淳上奏书的人只能是周祖培。”
 

    “而周祖培掺和进了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的权力斗争,那就说明恭亲王在京城拉拢了朝中元老的支持,这对八大臣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
 

    “几天后,兵部侍郎带兵到热河哭丧。”
 

    “自从八里桥之战后,北京也好,热河也罢,其实都没有多少清朝的正规军。”
 

    “当时手上还握有兵马的人只有三个,一个是兵部侍郎,大概1万多人。”
 

    “二是僧格林沁,手下还有几千人。”
 

    “三是管着热河兵马的端华,也有大概几千人。”
 

    “兵部侍郎的兵马多于端华,这时候他的态度很关键。”
 

    “如果他支持八大臣,两宫太后就只能靠边站。”
 

    “而如果他支持两宫太后,八大臣就凶多吉少。”
 

    “咸丰机关算尽,选了八个文官,全然无视军方的利益。”
 

    “所以兵部侍郎此次前来,是给两宫太后撑腰来的。”
 

    “9月14日,腰杆子硬气的慈禧召开御前会议,请八大臣商议董元淳奏折的事。”
 

    “对此,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当然是强烈反对。”
 

    “根据记载,肃顺当着小皇帝跟两宫太后的面肆意咆哮,把小皇帝都吓得尿裤子了。”
 

    “大吵大闹一番后,见对方都没有让步的意思,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只好各自退一步。”
 

    “表示事关重大,待回京之后再召开廷议决策。”
 

    李隆基说实话,咸丰选择的八大臣真是一言难尽,只能说看人眼光太差劲。
 

    他看得出来,咸丰的本意是想八大臣听命于两宫太后。
 

    可结果咸丰前脚刚走,后脚八大臣就开始跳脚和两宫太后闹腾。
 

    原本应该忠于咸丰皇帝的八大臣,选择挑唆两宫太后,还要把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当傀儡。
 

    照他看来,顾命八大臣中有皇室宗亲,这明显就是想要篡位。
 

    而且由于咸丰选择的八大臣没有平衡好各方的势力,最后使得这些势力反对咸丰的遗诏。
 

    就比如顾命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让内阁元老也站在两宫太后一边。
 

    更为重要的是咸丰选了八个文官,全然无视军队的利益,迫使手上有兵的兵部侍郎赶来给两宫太后撑腰。
 

    而且以皇室宗亲为代表的恭亲王,也和两宫太后秘密达成协议。
 

    顾命八大臣原本就执政根基薄弱,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现在有实力的势力全部站到两宫太后一边,顾命八大臣的末日马上就要来了。
 

    “10月26日,咸丰帝灵柩起架,往北京进发。”
 

    “按照规定,咸丰的灵柩将会在六天之后进京。”
 

    “出发后没多久,慈安和慈禧借口小皇帝不堪路途劳顿,表示不想与大部队一起行进。”
 

    “载垣、肃顺等人一琢磨,觉得无所谓,太后带着小皇帝不回去都没事,便放走了他们。”
 

    “然而八大臣小看了慈禧,就在当天,娇生惯养的慈禧、慈安带着小皇帝日夜兼程,仅用两天就赶回了北京。”
 

    “进京之后,慈禧不等喘口气,立即召见群臣。”
 

    “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自己在承德避暑山庄被八大臣欺负的委屈,添油加醋的说给在场的大臣听。”
 

    “在场的大臣也很配合慈禧,大家义愤填膺,大骂肃顺混蛋。”
 

    “然后草拟文告,向京城的官员和百姓宣布了八大臣的罪状。”
 

    “历朝历代,宫廷政变都是讲究一个快字。”
 

    “慈禧明白这个道理,而肃顺等人却不懂。”
 

    “八大臣放走了慈禧和小皇帝,给了对方从容布置收拾自己的时间,堪称是作死之举,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11月2日,对京城变化毫不知情的载垣和端华刚刚入京,随即就被逮捕。”
 

    “同一天,身处密云的肃顺也遭到逮捕。”
 

    “载垣、肃顺、端华是八大臣的核心,他们三人被捕。”
 

    “剩下的五位,景寿马上跳反,匡源等人不敢造次,只得乖乖认输。”
 

    “11月3日,大清中央政府重组,恭亲王得到重用,被任命为议政王大臣和领班军机大臣,取代了八大臣成为执政官。”
 

    “11月5日,周祖培拉着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刑部尚书一起上奏。”
 

    “他们引经据典,列举了历代太后协助幼主垂帘听政的历史,并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让慈安和慈禧高兴不已。”
 

    “由此,以载淳为同治皇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以恭亲王为执政官的组织架构就这么确立了。”
 

    嬴政咸丰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全部垮台了,真是不堪一击啊
 

    说来说去,还是顾命八大臣出现重大失误,没有算计到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合。
 

    看来看去,他觉得顾命八大臣太过愚蠢,尤其是八大臣为首的肃顺。
 

    得罪慈禧太后也就算了,应该最大程度争取拥护慈安太后才对。
 

    居然把慈安太后也给狠狠得罪了,把慈安彻底推向了慈禧一边,哪有不败的道理。
 

    而且肃顺都已经把两宫太后彻底得罪死了,居然毫无应对之策,任由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逃走。
 

    从始至终,顾命八大臣对两宫太后私底下的动作毫无察觉。
 

    在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也是再正常不过。
 

    不过这场政变也让他看到了清朝晚期的昏聩,也难怪大清王朝会走向灭亡。
 

    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朝堂还忙着内斗,这样腐朽黑暗的清政府不灭亡都天理难容。
 

    虽说最后大清形成了新的组织架构,载淳为皇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为执政官。
 

    但按照他对大清晚期这群人的了解,后面肯定还会有内斗,直到最后有一人独揽大权为止。
 

    “11月6日,两宫太后确定了对八大臣的处分决定。”
 

    “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因为是亲王,可以留全尸,被判处在宗人府自尽。”
 

    “肃顺虽然是皇族,但因为没有王位,因此被判处斩首。”
 

    “剩下五人凑数的景寿由于与恭亲王的关系得以保留爵位,后来官运亨通,又做到了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结局最好。”
 

    “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被革职。”
 

    “穆荫因为是领班军机大臣,位高权重,因此被发配军台效力,后被赦免。”
 

    “匡源、焦佑瀛回家养老,没有受到处罚。”
 

    “匡源后来定居济南,成为了文化界的名人。”
 

    “杜翰就稍微惨了点,他老爸杜受田是恭亲王最痛恨的人。”
 

    “当年要不是杜受田帮助咸丰夺嫡,可能皇位就轮到恭亲王做了。”
 

    “所以杜翰被革职后遭到了恭亲王的报复,被流放新疆,后来也被赦免了。”
 

    “解决了八大臣,一个新问题随之摆到了慈禧和恭亲王面前,他们要如何向天下人宣告新君登基的正当性呢”
 

    “虽然载淳是咸丰唯一的儿子,继位法理毋庸置疑。”
 

    “但是大行皇帝还没入土,他亲口任命的顾命八位大臣就有三个先入土了。”
 

    “如此有悖先帝遗诏之举,要怎么向天下人解释呢”
 

    “如果这八个人是罪有应得,那就是先皇识人不明。”
 

    “如果这八个人忠心耿耿,那就是乱臣贼子,夺权窃柄。”
 

    “怎么办呢这个问题难不倒恭亲王。”
 

    “周祖培等人联名上奏,建议改年号为同治,即太后、皇帝、亲贵大臣同治天下的意思。”
 

    “至于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处理八大臣的事,在没有两全其美解决方案的情况下,那也只能把责任推给先皇了。”
 

    “反正咸丰的名声已经很糟糕了,也不差这一条。”
 

    “11月9日,载淳在太和殿正式即皇帝位,宣布次年改元同治。”
 

    “发生在辛酉年的这场政变就这样结束了,清朝的历史也从咸丰时代进入到了同治时代,慈禧也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
 

    各朝古人听完辛酉政变的来龙去脉,全都唏嘘不已,感情顾命八大臣弄死了三个爱新觉罗的自家人啊
 

    不过大家转念一想,这事也很正常。
 

    毕竟这三人是牵头的,也是跟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斗争得最激烈的,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至于其他的五个顾命大臣都是凑数的,网开一面再正常不过。
 

    顾命八大臣转眼之间就倒台了,甚至还有三个直接入土了。
 

    这让各朝不少人感慨,咸丰为了搞垮顾命八大臣真是煞费苦心啊
 

    看到弹幕上全都是调侃的话语,咸丰一脸无语,内心再次受伤。
 

    刚才听到主播说恭亲王把处理八大臣的责任推给他,还说什么他的名声已经很糟糕了,也不差这一条。
 

    他虽然知道自己没有治理好大清帝国,给天下臣民的名声也不好,但也不用如此揶揄他吧
 

    他好歹也是堂堂的大清皇帝,颜面还是要顾忌的。
 

    看到大清乱糟糟的一切,再看看自己去世后引发的辛酉政变,他不禁无奈的叹了口气。
 

    他也不想事情越来越糟糕,可他也无能为力,不能阻止这一切。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