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68章 第一毒士贾诩(第2页)

 

    从这一点上来说,贾诩的聪明才智是没得说的,绝对是一流水平。
 

    但他不喜欢贾诩的一点,就是此人自私自利,只为了自己着想,丝毫不顾及其他人的死活。
 

    张绣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硬生生被贾诩坑惨了。
 

    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最后反叛把曹操打得丢盔卸甲。
 

    在这种情况下,贾诩还蛊惑张绣再一次投降曹操。
 

    要他说,贾诩最大的污点并不是献计李傕等将领反攻长安,造成天下生灵涂炭,最大的污点反而是劝张秀投降曹操。
 

    最后的结果贾诩在曹操手下如鱼得水,可张绣却在刚刚进入人生中年就莫名其妙的因病去世。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派人招降张绣。”
 

    “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众人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
 

    “而后对张绣说,与其投靠袁绍,不如归附曹操。”
 

    “张绣认为,袁绍强曹操弱,且又与曹操有仇,为什么还投靠他”
 

    “贾诩说,曹操尊奉天子,号令天下,这是其一。”
 

    “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此为其二。”
 

    “但凡有大志向的人,一定会放弃私人恩怨,向天下显示他的恩德,所以一定会不计前嫌,此为其三。”
 

    “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
 

    “曹操见到他们很高兴,任贾诩为执金吾,升迁为冀州牧。”
 

    “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包围曹操。”
 

    “曹军军粮用尽,问计于贾诩。”
 

    “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都胜过袁绍。”
 

    “但是半年多了还没有平定袁绍,是因为顾虑太多,想顾万全。”
 

    “必须要看准时机,果断出击,马上就能将其平定。”
 

    “于是曹操袭击了袁绍三十多里外的营地,打败了他,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王安石张绣也是愚蠢,什么都要听贾诩的,怎么可能落得了好。
 

    贾诩才华横溢不假,但他照样看不上,主要是此人德行不好。
 

    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袁绍开始积极拉拢张绣。
 

    当时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实力最强,张绣的本意是投向袁绍。
 

    但贾诩横加阻拦不同意,直接指出袁绍心胸狭隘,连其兄弟袁术都容不下,何况一个外姓人。
 

    贾诩想要投靠曹操,但张绣顾虑重重,并不想投靠曹操。
 

    毕竟张绣之前投降过一次,已经失去了信誉。
 

    况且曹操与张绣还有杀子之仇,夺嫂之恨。
 

    在这种情况下,张绣是不愿意投降曹操的,但贾诩用三点理由打消了张绣的疑虑。
 

    第一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
 

    跟着曹操干,就相当于跟着皇帝干,名正言顺。
 

    第二是袁绍现在实力十分强盛,带这么点人入伙,袁绍肯定瞧不上眼。
 

    但曹操实力弱,主动去投靠,肯定会另眼高看。
 

    第三是曹操志向远大,不管是出于收买人心还是巩固实力的需求,都会不计前嫌。
 

    张绣最后也确实听了贾诩的鬼话,再一次投降了曹操。
 

    虽说曹操没有追究张绣的杀子之仇,并且予以重用,留下一段佳话。
 

    但最后张绣莫名其妙的因病去世,这一点却是怎么都和曹操脱不了干系的。
 

    投降曹操之后,贾诩倒是混得风生水起的,可张绣却被坑惨了。
 

    “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荆州,准备顺江东下。”
 

    “贾诩劝谏说,您已经击败了袁绍,现在收复了汉水以南的地区,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很强大。”
 

    “如果利用荆州的富饶来安抚百姓,赏赐官兵,使他们安居乐业。”
 

    “这样不用劳师动众,便可使江东叩头降服。”
 

    “曹操没有听从贾诩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执意出兵,于是赤壁大败。”
 

    “公元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
 

    “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
 

    “于是请求割地讲和,并以儿子作为人质。”
 

    “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答应他,麻痹对方。”
 

    “然后离间他们,使他们内乱。”
 

    “于是曹操依计而行,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等人。”
 

    “公元217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
 

    “曹丕为五官将,而临淄侯曹植才名方盛,二人各自有自己的派系。”
 

    “曹丕派人来问贾诩,怎么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
 

    “贾诩说,希望将军提升自己的道德气度,体会普通人的修养,不违背当儿子的道德准则就可以了。”
 

    “曹丕听了他的话后,努力磨练自己。”
 

    “曹操曾私下问贾诩继承人的事,贾诩默然不答。”
 

    “曹操问他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自己在想袁绍和刘表。”
 

    “曹操大笑,于是太子的事情就定下来了。”
 

    “同年,曹丕被立为太子。”
 

    朱元璋不得不说,贾诩的挑拨离间之计确实厉害,使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每次翻阅三国史书的这一段,他就对贾诩的离间之计深感佩服。
 

    赤壁之战后,曹操短期内无力再征讨南方,于是决定向凉州拓展。
 

    而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联合抗曹。
 

    在此期间,也曾发生过著名的曹操割须弃袍、许褚赤膊斗马超等小插曲。
 

    但曹操还是一步步占领了重要的关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韩遂、马超联军与曹操相持日久,进退维谷,只好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了挑拨离间之计。
 

    韩遂作为联军代表与曹操商谈停战事宜,二人会面时,在马上不谈军事,只说当年哥俩在京城一起玩闹的旧事。
 

    等会面结束,马超询问韩遂和曹操的聊天内容。
 

    韩遂老实回答,他们两人没说什么重要内容。
 

    但显然马超并不相信,于是开始对韩遂产生怀疑,担心韩遂与曹操私下联系。
 

    过了几天,曹操给韩遂书信,信中故意在多个言词上涂涂抹抹,改来改去,就像是韩遂改动一样,使得马超等人疑心愈来愈大。
 

    曹操趁此时与相互猜疑的联军约定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贾诩献的挑拨离间之计让他钦佩,但暗助曹丕之计更为厉害,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
 

    曹操晚年身体不好,尤其头痛难忍,选谁做储君的大事就摆在了眼前。
 

    选曹丕还是选曹植,曹操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贾诩由于是后来才加入曹操队伍的,资历相对浅,不想跟着掺和。
 

    不想归不想,但曹丕主动上门来求教。
 

    这就躲不过去了,迫使贾诩必须谨慎站队。
 

    贾诩是个聪明人,其实早就看好了曹丕。
 

    但为防变成第二个自作聪明的杨修,于是贾诩便开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贾诩劝曹丕做事不要张扬,要做好儿子和臣子的本分,关键是要孝顺父母。
 

    这个意思很清楚,写文章你比你兄弟曹植差点,要学着扬长避短,在孝道上多下功夫。
 

    等曹操咨询的时候,贾诩也是不明说,只说是在想袁绍和刘表。
 

    袁绍和刘表因为没有立长,导致拥护长子派和拥护幼子派内斗,最后被曹操一锅端。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曹操要是选择曹植这个幼子,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贾诩没有直接表态,但经这么一敲打,曹操确定最终人选是年龄更大、做事也更稳重的曹丕。
 

    也正是贾诩的这次成功站队,最后才得以善终。
 

    “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老部下,而又谋划深远,害怕被猜忌。”
 

    “便闭门自守,不私自与人交往,子女嫁娶也不与高门大族结亲。”
 

    “当时天下研究智谋计策的人,都十分推崇贾诩。”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任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公元223年,曹丕问贾诩说想征服天下,先打东吴还是先打蜀汉。”
 

    “而贾诩则建议应该好好治理国家,慢慢的安抚他们,当他们发生变化再去平定就比较容易了。”
 

    “吴、蜀虽然都是小国,但各自却有江水和山脉作为阻隔。”
 

    “蜀国刘备具有才略,诸葛亮又善于治国。”
 

    “吴国孙权能识政治虚实,大将陆逊又看得清军事形势。”
 

    “只要他们据守各自国家的险要地势,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谋求。”
 

    “用兵的规律,是要先造成能取胜的局势再开战,预估敌人的形式再去调兵遣将,才不会失算。”
 

    “他认为魏国的兵将之中,目前没有人是刘备和孙权的对手。”
 

    “即使曹丕御驾亲征,也未必有胜利的把握。”
 

    “倒不如先修文德而后用武力,致力于魏国本身的建设,用文教道德去安抚国民,坐等其他两国的发生变故再做图谋。”
 

    “曹丕不听,在后来发动的江陵战役中伤亡大批将士,终无功而返。”
 

    “同年6月,贾诩去世,享年77岁。”
 

    “回顾贾诩的一生,先后屈居于董卓、李傕、段威、张绣、曹操等人,并多有建树,一生几乎算无遗策。”
 

    “而且不论是李傕、张绣还是曹操、曹丕,都将贾诩视为心腹。”
 

    “可见其善于交际,也深知乱世自保之术,因此也被称为三国中最聪明的人。”
 

    朱棣贾诩的站队是明智的,收获也是重大的。
 

    后来曹丕继位,为报贾诩相助之恩封其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更重要地是,贾诩是三国里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人。
 

    纵观贾诩的一生,曾经辗转效忠于多个主公,无论在谁账下都屡献奇计,算无遗策,是个兢兢业业的好臣子。
 

    要说唯一的污点,那便是献计攻取长安,杀戮过重。
 

    但要严格来说,他也不觉得这是污点,毕竟贾诩只是想在乱世中保住性命而已。
 

    天下大乱的帷幕已经彻底拉开,作为一个小小的文人,又怎么可能在短时期内挽狂澜于倾倒,扶大厦于将倾。
 

    贾诩的精明在于知人也自知,知道自己根子不深,不是曹操旧臣,却又策谋深远。
 

    而曹操又不是一个宽宏大量之人,也是一肚子阴狠的花花肠子。
 

    为怕曹操猜忌,不跟人打交道,不与人称兄道弟,子女嫁娶也不结高门。
 

    总之,秉承一贯低调做人的原则行事。
 

    虽说贾诩被人称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
 

    不过论气节,贾诩这个人是没有的,所以说他乱武一点不为过。
 

    贾诩之所以能够高官厚禄得以善终,只因为贾诩把时局和人性都看透了,这是他最佩服的一点。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