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70章 首席谋臣荀彧(第2页)

 

    荀彧是希望曹操可以好好的辅佐汉献帝刘协,做一个辅佐之臣,安定天下,兴复汉室。
 

    但是曹操走上了辅佐之臣的道路,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或许荀彧从未想过自己提出的奉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张,最终却形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袁绍更加骄傲,于是写信给曹操,内容荒谬傲慢。”
 

    “曹操看过后大怒,诸将都认为是败于张绣的缘故。”
 

    “只有荀彧看出了曹操是因为别的事情在忧虑,于是问曹操原因。”
 

    “曹操将书信给荀彧看,并对他说道,想去攻打袁绍这个不义之人。”
 

    “但是现在的力量又打不过他,应该怎么办”
 

    “荀彧说,自古以来,如果却有才干,即使弱小也必定会变得强大。”
 

    “但如果没有才干的话,即使现在强大,也会变得弱小。”
 

    “从刘邦、项羽的存亡中,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
 

    “袁绍此人表面对人宽和,但实际却嫉贤妒能,此为度量。”
 

    “且做事犹豫不决,此为谋略。”
 

    “治军纪律松弛,兵众虽多,却难以发挥作用,此为用兵。”
 

    “而且袁绍世代高官,名门望族,喜欢沽名钓誉,此为德行。”
 

    “而将军无论在度量、谋略、用兵、德行上都超过了他,即使他现在强大又有什么用。”
 

    “并建议先安抚关中的韩遂和马超等人,而关西的事情可以交给钟繇去办。”
 

    “这样就可以放心的先攻取吕布,而后再图谋袁绍。”
 

    赵匡胤荀彧一心向汉,要是能投奔刘备,或许历史的轨迹会大不相同。
 

    荀彧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当初荀彧为了躲避兵祸,搬到袁绍的地盘去住。
 

    袁绍看见荀彧来,非常高兴,亲自前去拜访他,待他如上宾。
 

    可是,荀彧认为袁绍无法帮助汉朝统一天下。
 

    因此就趁早离开了袁绍,前往投奔能帮助汉朝统一天下的曹操。
 

    其二便是当荀彧在投奔曹操以后,给曹操提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劝曹操迎奉天子。
 

    曹操因此把汉献帝迎接过来,但曹操想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过,荀彧提出这条主张的时候,确实是为了让曹操以令诸侯,但并不是让曹操挟天子。
 

    而是真正把天子保护起来,免得汉献帝再遭遇董卓那样的人的危害。
 

    保护起来后,再让曹操帮助汉天子打天下,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目的。
 

    其三就是后来曹操想要晋封为魏公,派人征求荀彧的意见,希望得到荀彧的认可。
 

    但荀彧认为,当初曹操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帮汉天子匡扶天下。
 

    现在晋封魏公,就有了私心,不是君子所为。
 

    曹操也不过就是想升为魏公,并没有说升为魏王,更没有说僭越当皇帝。
 

    但是荀彧都不同意,可见在荀彧的心思,确实是一心向汉的。
 

    如此种种,都能说明荀彧一直忠心于汉室。
 

    “公元198年,曹操打败张绣,擒拿吕布,平定了徐州,便与袁绍对抗。”
 

    “而袁绍在击败了公孙赞后,虎踞四州,是当时最强的割据势力。”
 

    “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谋士田丰、审配、逢纪等人。”
 

    “而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
 

    “荀彧说,袁绍兵虽多而法令不严,田丰刚愎而好犯上。”
 

    “许攸贪婪而不检点,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
 

    “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
 

    “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拿。”
 

    “仅仅一席话,便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连连交战。”
 

    “曹军固守官渡,袁绍围攻曹操。”
 

    “而此时的曹军粮草即将吃完,于是给荀彧写信,想退回许县。”
 

    “荀彧回信说,现在粮草虽然少,但是现在如果先退,必然会陷于被动。”
 

    “而将军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抵御敌军,扼住敌军的咽喉,致使敌人不能前进,已经坚持了半年。”
 

    “袁绍的气势已经出现了衰竭的情况,局势也必将有所变化。”
 

    “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机会。”
 

    “于是曹操放弃了撤军的打算,又出奇兵袭击袁绍的粮草驻地,袁绍败退。”
 

    “而审配因许攸家不守法度,逮捕了他的妻子和儿女。”
 

    “许攸一怒之下叛离袁绍,投奔曹操。”
 

    “颜良、文丑都在战斗中被杀,田丰因为劝诫触怒袁绍而被杀。”
 

    “袁绍手下的将领谋士,一切都像荀彧预料的那样。”
 

    王安石官渡之战的胜利,最大的功臣便是荀彧。
 

    曹操在迎奉天子之后,便有了正当的声名征战四方,治理朝纲,也迎来了之后的官渡之战。
 

    当时是曹操大军与袁绍大军在官渡展开的战役,也是东汉末年历史上有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同时,官渡之战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当时袁绍举兵南下企图进攻许都,曹操得知后立即带兵在官渡一带做好防守准备。
 

    对峙数月后,曹操方处于劣势的状态,曹操甚至想过退兵。
 

    但是荀彧鼓励曹操继续拖跨袁绍方,伺机决战。
 

    后来袁绍手下的许攸投降了曹操,使得曹操带兵奇袭,烧了袁绍大军的粮草,断了他们后方的补给,这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官渡之战后曹操大大的增加了实力,真正的成为了一方的霸主。
 

    可以说曹操此时的功绩都是有荀彧的努力在里面的,曹操对荀彧的智谋才能非常的认可和信任,认为荀彧的才华和张良一般。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官渡之战之所以能成功,荀彧居功至伟。
 

    但是一想到荀彧最后的结局,他就替荀彧不值。
 

    “公元201年,曹操想趁袁绍兵败袭击刘表。”
 

    “荀彧则认为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心,应趁此机会,马上平定他。”
 

    “如果离开兖州、豫州,远征长江、汉水。”
 

    “万一袁绍收其残部,趁虚攻击我们的后方,丞相的大事就完了。”
 

    “于是曹操采纳了荀彧的计策,再次进驻到黄河岸边。”
 

    “袁绍病死,曹操渡过黄河,打击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
 

    “公元203年,曹操根据荀彧前后所立的功劳,上表朝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
 

    “公元207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
 

    “荀彧说可以明里出兵宛城、叶城,暗中从小路轻装前行,出其不意的对其进行攻击。”
 

    “正在这时,刘表病死。”
 

    “曹操率军直驱宛城、叶城,刘表的儿子刘琮献出荆州投降。”
 

    “公元212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该进爵位为国公,得九锡。”
 

    “荀彧听闻后,认为曹操兴起义兵的本意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贞的诚心,保持谦让的品质,所以不应该这样做。”
 

    “荀彧反对曹操进封国公,使得曹操因此心中对荀彧不满。”
 

    “正好这时征讨孙权,曹操让其到谯县劳军,趁机把他留下,让他参丞相军事。”
 

    “曹操进军到卢虚后,荀彧因病留在寿春。”
 

    “不久便忧郁而死,时年五十岁。”
 

    朱元璋荀彧忠于汉室,身死殉节,其心可嘉。
 

    汉末天下大乱,荀彧要匡扶汉室只能倚仗曹操。
 

    荀彧早年间为曹操出谋划策,攻占兖州。
 

    又拿汉高祖刘邦攻占关中,汉光武帝刘秀攻占河内的事迹来比喻曹操。
 

    官渡之战时,荀彧建议曹操不要率军退回许昌,拿楚汉相争时的成皋之战来劝谏曹操。
 

    等到帮助曹操建立功业之后,荀彧又希望得到忠于汉室的名声。
 

    荀彧辅佐曹操而让他强盛,举荐贤能,训练军队,决断大事,制定策略,征伐四方,连战连克。
 

    于是曹操得以转弱为强,统一北方,十分天下而有其八,荀彧的功劳不在春秋名臣管仲之下。
 

    而荀彧最终能为汉朝殉节,他的仁德又在管仲之上。
 

    荀彧对于曹操而言,就像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一样。
 

    董昭建议曹操接受九锡,晋爵魏公,荀彧劝阻。
 

    曹操心中不平,以致荀彧身死,令人惋惜。
 

    荀彧辅佐曹操平定中原,消灭群雄,成就帝王之业。
 

    朝廷内外都认为天下已经属于曹操,虽然不加九锡,曹操也掌握天下。
 

    荀彧的意思,是希望曹操能等待天下归心之日,再行晋爵称王之事。
 

    以免因强取横夺而被天下人唾弃,而声名受损。
 

    可惜曹操志在必得,不愿等待数年。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
 

    “在建计、密谋、框壁、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而关于荀彧之死,同为正史的三国志和后汉书中记载的却不一样。”
 

    “三国志中记载荀彧受到曹操冷落,最终忧郁而死,”
 

    “而后汉书中记载曹操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发现器中空无一物,领会曹操的意思后服毒自尽。”
 

    “而关于荀彧的身份立场,三国志将荀彧、荀攸、贾诩同传,位列曹氏夏侯氏以外的魏臣之首。”
 

    “而后汉书中,则将荀彧与郑泰、孔融并列一传,视其为汉臣。”
 

    “荀彧也成为魏蜀吴三方割据势力中,唯一在此书中有传记的人。”
 

    “对此,后世学者也各持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荀彧忠于汉室,从迎接汉献帝回许县,令天子得到保护,到后来的不同意曹操称公,都显示了他对汉的忠心。”
 

    “也有人认为他一辈子都是在为曹操出谋划策,是曹操的谋臣。”
 

    “无论荀彧是汉臣还是魏臣,他都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张居正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许荀彧从投效曹操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从理性角度考虑,荀彧清醒地认识到汉不可为。
 

    于是拥护曹操重造天下的大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
 

    但与此同时,荀彧与旧王朝之间在情感上又有藕断丝连的联系。
 

    封建伦理纲常礼教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荀彧的心头,让他难以挣脱。
 

    不过荀彧尽管有些矛盾,但纵观荀彧的一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个人成就。
 

    其一,便是辅佐曹操统一北方。
 

    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首先平定徐州、宛城、淮南,消灭吕布、张绣、袁术等以稳定兖州后方。
 

    再出兵与袁绍相争,逐步统一北方。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有退兵的打算。
 

    荀彧极力劝谏,最终一战而胜,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最终消灭袁绍,攻占河北。
 

    其二,劝谏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曹操奉迎汉献帝前,江东的孙策以及河北的袁绍都有奉迎汉献帝的打算。
 

    荀彧劝谏曹操迅速行动,将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昌。
 

    实际上掌控中央政权,在政治上获得对其他割据军阀的绝对优势,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三,就是向曹操大力举荐北方士人。
 

    荀彧从袁绍处转投曹操后,先后举荐了荀攸、戏志才、郭嘉等人。
 

    这些人才全都得到曹操重用,各尽其能,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