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80章 谋圣张良(第2页)

    “刘邦又通过张良厚赠项伯,让项伯帮他向项羽请求汉中地区。”
 

    “项羽答应了,于是刘邦又获得了汉中一带。”
 

    “刘邦回到封地的路上,张良送他们到褒中,刘邦才让张良回到韩国去。”
 

    “张良临别前对刘邦建议把走过的这条栈道烧掉,可以向人们表示没有再打回去的打算,也可以哄得项羽放心。”
 

    “刘邦便让张良返回韩国,中途烧断了所经过的的栈道。”
 

    “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刘邦的缘故,项王不派韩王成到封国去,让他跟随自己一起东去。”
 

    “张良向项王解释汉王刘邦烧断了栈道,已经没有返回的意思了,还把齐王田荣反叛之事上书报告项羽。”
 

    “项王由此不再担忧西边的汉王,因而起兵北上攻打齐国。”
 

    “公元前206年,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刘邦倚据富饶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
 

    “韩王成先被项羽降位为侯,后又在彭城被杀。”
 

    “张良闻风逃走,抄小路西去投奔了刘邦。”
 

    “而刘邦这时已收复了关中,封张良为成信侯,命他跟着一道东征项羽。”
 

    “公元前205年,刘邦开始乘虚占领了彭城,后又被项羽回师打败。”
 

    “刘邦无奈之下,只好询问大家破解之法,还是张良出了一个下邑之谋。”
 

    “于是刘邦派遣萧何去劝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了其他人去联合彭越。”
 

    “等到魏王反叛抗汉时,刘邦又派了韩信前去征讨,平定了燕、代、齐、赵等国的大片地区。”
 

    “刘邦最终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就是靠着这三个人的力量。”
 

    李世民事实证明了张良下邑之谋的深谋远虑,最后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刘邦被项羽打败后,狼狈逃至下邑,惊魂未定,心灰意冷,万念俱灰。
 

    那时的刘邦已经穷途末路,甚至说出了关东地区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就把关东平分给他。
 

    在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
 

    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与项羽有了隔阂。
 

    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
 

    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
 

    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
 

    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攻伐他,结果未成。
 

    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
 

    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那么必然可以打败项羽,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听完后认为这确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于是派舌辩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
 

    接着又遣使联络彭越的同时,再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
 

    下邑之谋虽然不是全面的战略计划,但它构成了刘邦关于楚汉战场计划的重要内容。
 

    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
 

    “刘邦极为烦恼,与郦食其商议应该如何削弱楚方的势力。”
 

    “郦食其表示应分封六国后裔,刘邦认为合适便请郦食其做相应准备。”
 

    “此时刘邦看到从外面回来谒见的张良,于是询问张良关于分封六国的看法。”
 

    “在张良的警醒下,刘邦大骂郦食其,紧接着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信。”
 

    “公元前203年,齐国所有的地方都已经被韩信全部打下。”
 

    “韩信派人向刘邦请示因齐国自古是诡诈多变,反复无常的国家,南面又紧挨着楚国。”
 

    “如果不立一个临时的齐王来镇守它,它的局势就难以稳定,希望能让自己暂时当一个代理的齐王。”
 

    “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
 

    “韩信的使者来到荥阳后,刘邦一看韩信的来信,勃然大怒。”
 

    “但在张良的劝谏下,刘邦也明白了当前的形势,不得不派张良前往齐国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又把韩信的全部人马调回刘邦那里。”
 

    “公元前203年,刘邦对项羽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
 

    “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
 

    “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无奈,终于送回了被扣押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儿女,与刘邦讲和。”
 

    “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各不相犯。”
 

    “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
 

    “在这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的处境,便与陈平一同劝谏刘邦。”
 

    “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
 

    “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
 

    “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围困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敌兵士气,终于打败项羽。”
 

    “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朱棣多亏了张良,否则刘邦大肆分封六国后裔的话,也不可能有一统天下的大汉。
 

    那时刘邦为了削弱项羽的实力,在手下的建议下,想要分封六国后裔。
 

    还好张良及时赶到,用八个缘由阻止了刘邦。
 

    商汤有把握可以置夏桀于死地,你刘邦今天能够置项羽于死地吗
 

    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所以还封殷的后代于宋国,那是周武王有把握能得到殷纣的人头,你刘邦今天能得到项羽的人头吗
 

    周武王进入殷都后,曾在商容住过的里巷口表彰他,曾把箕子从监狱里放出来,而且给比干重修了坟墓。
 

    你刘邦今天能够去为圣人修墓,去为贤人的里巷口表彰,到那些智者的门前去表示敬意吗
 

    周武王当时能拿巨桥仓库的粮食和鹿台所存的钱币,来救济贫穷,你刘邦今天能把仓库里的东西拿出来去救济贫穷吗
 

    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一结束,立刻把战车改为轩车,把兵器倒过头来用虎皮蒙上,表示今后永远不再使用它们了。
 

    你刘邦今天能够弃武用文,不再打仗吗
 

    周武王当时还把战马放牧在华山的南坡,表示以后不用它们了。
 

    你刘邦今天也能把马放出去,不再用它们吗
 

    周武王当时还把运输队的牛放牧到桃林塞的北面,表示他今后不再运送军饷。
 

    你刘邦今天也能把牛放出去,不再运送军饷吗
 

    今天项羽是最强不过的,你分封六国后裔,六国立刻就会屈服于项羽,谁还会来听从伱刘邦的指挥呢
 

    “公元前201年正月,刘邦分封开国功臣。”
 

    “张良没有带兵打仗独当一面的功绩,但刘邦认为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应当自己挑选齐地的三万户做封地。”
 

    “但张良认为当初自己在下邳起兵,到留县遇上了刘邦,这是老天爷把自己交给刘邦的。”
 

    “现在自己只要一个留县就够了,不敢领受这三万户的厚赏。”
 

    “于是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刘邦因大肆分封亲密下属引起众多旧臣不满,刘邦不知如何自处。”
 

    “张良建议其首先封赏与刘邦有旧仇的雍齿,以安众将士的心。”
 

    “于是刘邦立即大摆酒席,封雍齿为什方侯,当众催促御史赶快给大家评定功劳,赶快进行封赏。”
 

    “众大臣见雍齿都可被封侯,便不再担心。”
 

    “公元前201年,大臣劝刘邦国都应该设在关中,刘邦听后迟疑不决。”
 

    “刘邦的大臣们大多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大都劝刘邦建都洛阳。”
 

    “他们认为洛阳东有成来,西有崤山和渑水,背靠黄河,面对伊、洛二川,形势险要。”
 

    “张良却认为洛阳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瘠薄,四面都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不是一个可以发挥军事优势的地方。”
 

    “相对而言关中左有崤山和函谷关,右有陇山与岷山,中间沃野千里。”
 

    “南面连着物产丰富的巴蜀,北面挨着盛产牛马的胡地,背靠着万无一失的南北西三面,集中力量只需要用于控制东方的诸侯。”
 

    “东方安定时,可以通过黄河把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到长安。”
 

    “一旦有诸侯叛乱,关中的人力物力可以通过黄河顺流而下供给前线。”
 

    “刘邦当天驾车西行建都关中,张良也跟着刘邦进了关中。”
 

    “张良一直多病,到了关中以后,整天学习道家的导引吐纳之术,不吃五谷杂粮,一年多时间闭门不出。”
 

    朱元璋在刘邦分封功臣一事上,张良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确实值得敬佩。
 

    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多位功臣,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
 

    刘邦看见诸将成群地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就询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
 

    张良故意危言耸听,说那些将领是在商议谋反。
 

    刘邦很疑惑,天下初定,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谋反。
 

    还是张良给出了解释,刘邦是用了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
 

    现在刘邦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萧何这样喜爱的人,而诛杀生平所仇怨的人。
 

    朝中统计战功发现,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
 

    这些人怕不能封赏他们,又怕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就在刘邦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还是张良出谋划策想出了办法。
 

    只有分封刘邦平时最憎恶的功臣,那些还没有被分封的将领就不会担心了。
 

    张良此举纠正了刘邦循私行赏的弊端,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动乱。
 

    “公元前195年,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
 

    “很多大臣劝阻,但都始终没能彻底改变刘邦的态度。”
 

    “吕后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提醒吕后请教刘邦极为信任,且智计百出的张良。”
 

    “吕后派建成侯吕释之去请教张良,但张良表示当初刘邦曾多次处于危急之中,所以刘邦能采纳自己的意见。”
 

    “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刘邦是出于个人的感情想换太子,自己的建议没有作用。”
 

    “吕释之强逼张良,张良只得给出办法,去请四位刘邦一直敬重但请不到的四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
 

    “这四人讨厌刘邦的傲慢无礼,宁愿逃到深山里躲藏,也不愿做汉朝的子民。”
 

    “以太子的名义请商山四皓这四个人,然后令其充当太子的宾客。”
 

    “刘邦知其德高望重,对太子必是极大助力。”
 

    “于是吕后便让吕释之派人带着厚礼和太子的书信,谦恭地去请这四个人。”
 

    “四人请来后,先住在建成侯吕释之的家里。”
 

    “商山四皓之后出席于刘邦参加的宴会,刘邦见此,不由叹息太子羽翼已成,便放弃了更换太子的想法。”
 

    “公元前195年,张良又跟随刘邦去讨伐代国,在马邑为刘邦出过奇计。”
 

    “任萧何当相国,也是刘邦听从张良劝告的结果。”
 

    “后来张良不吃五谷,想要领悟道,意图飞升成仙。”
 

    “刘邦死后,吕后回想从前,感激张良的恩德,便强迫他吃东西。”
 

    “并规劝张良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苦自讨苦吃。”
 

    “张良不得已,又勉强恢复了吃饭。”
 

    “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儿子张不疑继承了留侯的爵位。”
 

    雍正飞升成仙,如此江湖术士之言,不可能出自张良之口。
 

    张良曾经说过,张家世代在韩国担任丞相。
 

    韩国被灭亡后,我为了替韩国向秦朝报仇,曾不吝惜万贯家财,刺杀秦始皇闹得天下震动。
 

    后来我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做了的老师,被封为万户候。
 

    作为一个平民来说,这已经到达顶点,我的愿望已经满足了。
 

    我想放弃人世间的一切事情,跟着赤松子去云游成仙。
 

    这些都是张良向刘邦请辞时的话语,为了修仙而远离朝堂。
 

    但他相信,以张良的聪明绝顶,这些话不过是借口而已。
 

    原因也非常简单,当时张良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已经不适合再待在朝堂。
 

    当然了,最重要的一点,他认为张良担心鸟尽弓藏。
 

    由于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便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
 

    从最后发生的事情来看,张良的这一担心确实有道理。
 

    刘邦为了巩固政权,的确斩杀了不少开国功臣。
 

    从这一点来看,张良深谋远虑,不愧为谋圣之名。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