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82章 千古谏臣魏征(第2页)

 

    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与他人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
 

    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不肯赴任,宰相把这件事上奏了文宣帝。
 

    文宣帝听完后大怒,把魏恺召入宫中大加责备。
 

    但魏恺辩解自己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才不愿意赴任。
 

    齐文宣帝听完后认为魏恺讲得有道理,就没有责怪魏恺。
 

    父皇也正是听完魏征讲的这个故事,这才意识到卢祖尚虽然缺少做大臣的道义,但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
 

    最后,意识到过错的父皇下令恢复了卢祖尚子孙的门荫。
 

    “贞观三年,魏征升任秘书监,开始参与朝政。”
 

    “魏征见丧乱之后,图籍散失,制度法令纷乱繁杂,便奏报朝廷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
 

    “数年后,秘书府中的图籍,精要完备。”
 

    “当时高昌王入朝,西域各国都想趁此派遣使者进献贡品。”
 

    “魏征根据历史经验分析,谏言称各国使臣众多会导致耗费大量的国力资财。”
 

    “李世民听完之后,也觉得有道理,采纳了魏征的建议。”
 

    “贞观四年,濮州刺史因贪污被解除职务,上表陈情曾是秦王府僚,希望网开一面。”
 

    “李世民怜惜濮州刺史,欲让他官复原职。”
 

    “魏征谏言称秦王府的旧僚属,现居朝廷内外官的很多,担心每个人都仗恃偏袒,而让那些真正行为端正的人恐惧。”
 

    “李世民欣然采纳魏征的意见,对濮州刺史称自己从前为秦王,只是王府的主人。”
 

    “现身居皇位,乃是天下百姓的君主。”
 

    “不能单单偏护秦王府的老人,大臣的意见如此不可以违背。”
 

    “李世民原先曾感叹,大乱之后国家难以治理。”
 

    “魏征却劝谏大乱后应仁政治天下,以古代君王教化百姓的先例,让百姓回归淳朴便天下太平。”
 

    “宰相不认同,以夏商周秦为案例,称魏征是书生,高谈阔论会祸乱国家,不可听信。”
 

    “李世民对此不以为然,接受魏征的建议而不怀疑。”
 

    “宰相于贞观元年去世,但到贞观四年,李世民便已实现天下大治。”
 

    “一年判死刑仅二十九人,刑法几乎不用,米价每斗才三钱。”
 

    “蛮夷首领身穿衣冠,带刀宿卫。”
 

    “东到大海,南过五岭,夜不闭户,行不携粮,路上就能得到供应。”
 

    “李世民对群臣说这是魏征劝谏仁义治国的结果,叹息宰相见不到此情此景。”
 

    赵匡胤唐太宗能够听得进臣子的劝谏,或许这就是唐太宗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吧
 

    不说其他的,单单唐太宗能够忍住不去泰山封禅,这一点就值得他敬佩。
 

    他要是有唐太宗那样卓越的功绩,说什么也要去泰山封禅。
 

    在贞观六年的时候,文武百官不断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礼。
 

    但唐太宗不以为然,认为若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也无不可。
 

    可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唐太宗打算听从大家的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
 

    唐太宗好奇是否认为皇上功劳不足,抑或是德行不厚,大唐不安定,还是四方夷族未归服、年成未丰收,祥瑞未到,以致不足以泰山封禅。
 

    魏征均肯定了唐太宗的功绩,但认为虽太宗有上述六点理由。
 

    然隋亡大乱之后,人口没有恢复,国库粮仓空虚。
 

    而太宗驾东去泰山,大量的骑兵车辇,耗费难以承担。
 

    且太宗封禅泰山,则各国君主聚集,远方夷族首领跟从。
 

    如今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目草木丛生。
 

    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大唐的虚弱。
 

    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免除几年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不可采用。
 

    唐太宗认为魏征说的有道理,再加上当时正赶上黄河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于是便停止封禅一事。
 

    泰山封禅可是历代帝王头等大事,能够去泰山封禅对帝王有莫大的荣誉。
 

    可唐太宗却能听从魏征的谏言,硬生生压下这天大的诱惑,这一点远不是他能做得到的。
 

    “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即将出嫁。”
 

    “因是皇后所生,李世民为其筹备嫁妆,礼数加倍于永嘉长公主,严重逾越制度。”
 

    “魏征反对,称长幼应有所尊崇,情有浅深,但礼法不应相逾越。”
 

    “李世民听从其言并告知了长孙皇后,皇后嘉赏其忠直谏言,赐魏征赏钱四十万,并赐予大宅。”
 

    “一次李世民曾罢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道找机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是谁惹怒陛下,李世民道魏征常在朝堂上羞辱他。”
 

    “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李世民惊奇地问这是何故。”
 

    “皇后道常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于是祝贺陛下。”
 

    “李世民听完之后,这才转怒为喜。”
 

    “贞观八年,李世民想要分派大臣为巡查大使,没有得到合适人选。”
 

    “李靖推荐魏征,李世民称魏征规劝朕的过失,一天也不能离开身边。”
 

    “贞观十年正月,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部史书编修完成,历时八年。”
 

    “魏征为总编修,其中隋书由他主要负责。”
 

    “李世民十分欣喜对各级别进行嘉奖,魏征以总监之功,赏赐丰厚,进封郑国公。”
 

    “魏征自认无功于国,只是凭借谏言便参于朝政,自觉惭愧,便以眼睛有疾病请辞官职。”
 

    “李世民没有答应,知道需要魏征这样的柬臣继续辅佐。”
 

    “贞观十年六月,魏征又二次辞官。”
 

    “李世民仅仅允许辞去侍中减轻压力,后又提拔为知门下省事。”
 

    “贞观十一年,有重臣病逝。”
 

    “李世民想起用魏征补上空缺,但魏征坚决不受。”
 

    赵祯要是也能有魏征这样的臣子时常劝谏朕,那该有多好啊
 

    他望了望身后的屏风,上面书写有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用以警醒自己。
 

    魏征哪怕病重,也以谏诤为已任,为匡正太宗德行推进贞观之治向前拓展。
 

    魏征除了陪伴君侧,随时廷对之外。
 

    还夙兴夜寐,孜孜不倦,写下了大量奏疏。
 

    贞观十一年的时候,太宗出巡洛阳进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有谴责。
 

    魏征上疏三论时政疏,谏言隋朝因郡县形成无节制的风气导致灭亡,唐取代隋更应谨慎约束。
 

    太宗非常吃惊,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称没有魏征是听不到这样的谏言的。
 

    唐太宗后期生活日渐奢靡,魏征趁太宗诏五品以上官员议事之时。
 

    提出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并上疏十渐不克终疏。
 

    指出太宗游猎纵欲、亲小人疏君子、崇尚奢华、劳役百姓等不予克制的后果,再次提醒太宗居安思危。
 

    太宗听后深受感动并愿意改之,并将魏征的谏言做成屏风,可以天天看到警醒自己。
 

    而他也效仿太宗,把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做成屏风警示自己。
 

    “贞观十七年,魏征的病情日趋严重。”
 

    “魏征家中没有正厅,原先李世民屡次要为他营造,都被谢绝了。”
 

    “前尚书右仆射温彦博病逝以后,家中没有正厅,灵枢就停放在侧厅里。”
 

    “李世民得知这一情况后,才命人为之赶造了正厅,便为此唏嘘不已。”
 

    “现在眼见魏征的病势转重,李世民为了让这位贤相寿终正寝,便用正准备建造小殿的材料给魏征建造了正厅,五天就竣工了。”
 

    “李世民又顺从魏征所崇尚的高洁,遣派宫廷使者带着不加纹饰的屏风等家具赐给魏征。”
 

    “魏征病势转重后,李世民更加担心,命中郎将住宿在魏家守候,以便随时沟通信息。”
 

    “赐给魏征许多药饵、食物,宫中派出的使者不绝于道,还曾两次亲临魏宅探望。”
 

    “第一次去时,李世民和魏征洽谈许久,十分投机,又下诏赠其被子两张。”
 

    “第二次亲临魏宅,李世民带领太子李承乾和衡山公主。”
 

    “魏征在床上让人给披上朝服,拖家带子见驾。”
 

    “李世民见此潸然泪下,强忍悲伤安慰魏征,并询问魏征还有什么遗愿。”
 

    “魏征放心不下大唐,在场的人无不唏嘘感慨。”
 

    “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李世民早朝时得知魏征去世的噩耗,时年六十四岁。”
 

    “李世民亲临吊唁,恸哭不已,并罢朝五天,赠魏征谥号文贞。”
 

    “李世民下诏赠其葬礼鼓乐四十人等厚葬魏征,陪葬昭陵。”
 

    “魏征妻子裴氏称魏征平生节俭,豪华的葬礼会违背他的意愿,便只简单用布车装上魏征灵柩。”
 

    “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撰碑文和挽歌词,特赐魏征家实封九百户。”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征列位第四。”
 

    朱元璋要是魏征知道自己死后,唐太宗把他的墓碑砸了,不知道作何感想。
 

    魏征生前得到了唐太宗的敬重,但死后却卷入了风波。
 

    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在朝会时对群臣说,魏征的去世如同他失去了明得失的一面明镜。
 

    唐太宗还将魏征临终前未写完的奏疏公之于世,并让朝臣一旦发现了魏征所指出的这类过失便及时改正,以期望人镜精神发扬光大。
 

    唐太宗不希望群臣只会顺从他的旨意,而应该像魏征一样坦诚及时的指出他的过错。
 

    不久之后,侯君集怂恿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
 

    侯君集参与谋反,以谋反罪处死,中书侍郎杜正伦受牵连被远贬。
 

    魏征曾经向唐太宗推荐二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
 

    现在受到造反事件,有人便妒火中烧,乘机攻击魏征生前结党营私。
 

    魏征又曾写下自己前后的谏辞,拿给史官褚遂良看过。
 

    唐太宗知晓此事后,愈加不满,怀疑魏征是侯君集一党,下令推倒墓碑。
 

    不过好在后来唐太宗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尽管取得胜利,却仍因未能灭高丽而后悔。
 

    唐太宗感叹若魏征还在,便不会有此行,于是又重修魏征的墓碑。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