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20章 至圣先师(第2页)

礼仪有序,男女分道而走。

路不拾遗,盗贼无有。

四方宾客到了鲁国,就好像到了自己家一样。

齐景公听说后就更加恐惧了,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强大了攻打齐国。

当时就有臣子进言齐景公,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必然成为霸主,还不如现在就割地依附鲁国。

当然,这件事情并没有实现,有一个大夫出了主意。

不如先阻止孔子治理鲁国,如果不行,再割地。

齐国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用了招美人计。

选取齐国数十个好看的女子,让她们穿着华丽的衣服,驾着马车,去迷惑鲁国君臣。

果然,鲁国权臣接受了这些美女,并且和国君一起观看,不理朝政。

就这样,孔子辞官离开了鲁国。

齐国没有献地,鲁国也没有称霸。

他只能感慨孔子生不逢时,没有遇到自己的明主,导致孔子一生都没能实现理想抱负。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在卫国,孔子寄住在弟子子路妻子的兄长家。”

“卫灵公十分尊敬孔子,以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水平优待孔子。”

“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陷害孔子,卫灵公便派人手持兵器在孔子居所附近出入。”

“孔子感觉到威胁,害怕获罪于卫灵公,便带弟子出走去往陈国。”

“孔子在去陈国的路上,在匡城遇险。”

“因孔子长相酷似阳虎,与阳虎有仇的匡城人便围困孔子,孔子被困五日方才脱险。”

“孔子经过蒲城后一个月,又返回卫国,住在蘧伯玉家中。”

“卫灵公夫人南子派人告诉孔子,四方君子想要和卫灵公结为兄弟的,就必须先去见南子。”

“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卫灵公出行,卫灵公和南子乘一辆车,孔子坐在后面的车里。”

“孔子叹息没有见过有喜欢德行,和喜欢美色一样的君主。”

“于是孔子厌恶卫灵公,再次出走卫国。”

“孔子离开卫国后经过曹国,又去往自己的故乡宋国。”

“孔子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学习礼法,宋国的司马想要杀死孔子,将那棵树拔起。”

“孔子不得已,又离开了宋国。”

“孔子来到陈国居住,但陈国被楚国、晋国、吴国竞相攻击。”

“国家动荡,孔子因而在鲁哀公元年离开陈国。”

“孔子路过蒲邑,蒲邑人将孔子挡住,孔子弟子公良孺带着私人战车帮孔子解围。”

“蒲人与孔子定下盟约,不让孔子去卫国。”

“孔子离开蒲邑后,立马去了卫国。”

“子贡觉得不妥询问孔子,盟约可以辜负吗?”

“孔子认为被要挟约定的盟约,上天是不会认的。”

“卫灵公亲自到郊外迎接孔子,并问孔子能否征伐蒲邑,孔子认为可以。”

“卫灵公年老怠政,孔子叹息如果有人能任用他,只需一年就可以施行善政,三年就能很有成效。”

“赵简子家臣反叛,并请孔子来自己的县邑任职。”

“孔子准备前往,但最终未能成行,孔子又打算去晋国大夫赵简子那里。”

“之后听说赵简子杀死自己的家臣窦鸣犊和舜华,不愿再去赵简子那里。”

“遂作琴曲哀悼两位大夫,返回卫国。”

“鲁哀公二年,卫灵公向孔子询问行军打仗的知识。”

“孔子说自己只知道礼乐之事,不懂行军打仗。”

“卫灵公因而疏远孔子,孔子遂再次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鲁哀公三年,鲁国权臣季桓子病逝。”

“其子季康子请孔子弟子冉求返鲁,并请求冉求做他的家臣。”

“孔子同意冉求返鲁,并且告诉冉求季康子一定会重用他。”

“鲁哀公四年,孔子从陈国去往蔡国。”

“此后蔡国内乱,楚国趁机攻打蔡国。”

“鲁哀公五年,孔子离开蔡国去往叶县。”

“叶公向孔子问政,并向子路询问孔子为人,子路不语。”

“鲁哀公六年,孔子从叶县离开,居于陈国和蔡国之间。”

“楚国讨伐陈国,在城父驻扎。”

“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便请人聘请孔子来楚国。”

“陈、蔡两国大夫担心孔子在楚国被启用后会不利于自己,便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起来。”

“孔子和弟子们断食多日,但孔子仍带领弟子吟唱诗歌,教授礼法。”

“孔子在围困中知道自己弟子们有怨气,便和他们一个个谈话。”

“后孔子派子贡前往楚国求救,楚昭王遂派兵解救孔子。”

“孔子被解救后,楚昭王原本想要给孔子封地七百里。”

“但楚国的大夫认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贤能楚国没人能比得上,给他们那么多封地对于楚国来说不是好事,楚王就此作罢。”

“这年,楚昭王在城父去世。”

“孔子离开楚国,再次前往卫国。”

“孔子的弟子冉求在鲁国权臣季康子手下,发挥了自己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

“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军队在冉求的指挥下击败了齐国的军队。”

“季康子在和冉求的谈话中了解到孔子的才学和人品,便使人带上礼物召孔子返回鲁国,孔子由此结束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旅程。”

“鲁哀公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但并不任用孔子。”

“孔子也不求出仕,便在家编修六经。”

“季康子想要施行征收田赋的政策,孔子表示反对,并且怒斥冉求辅佐季康子谋利的做法。”

朱棣:孔子周游列国,可惜没有一个君主愿意重用孔子。

孔子为了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原因是在祖国鲁国政坛落败,难以容身,不得不考虑到其它国家寻找出路。

因而,孔子希望去其它国家得到重用,以便推行他的儒家政治思想主张。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效果并不好。

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到了第一站卫国。

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了孔子,卫灵公也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优待孔子。

但是并没给孔子什么官职,更没让他参与政事。

后来有人进谗言,于是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监视他的行动。

卫国显然呆不下去了,于是孔子带着弟子们打算去陈国。

在路上,由于误会被人围困。

逃脱后,孔子就返回卫国,卫灵公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

这主要是卫灵公对孔子的态度不稳定,加之孔子也没有其它去处。

孔子到了曹国,君主曹伯阳没接见他。

到了宋国,宋国司马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他。

到了陈国,不料陈国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使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差点饿死。

路过郑国时,孔子在都城与弟子失散,就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颓丧的样子被路人嘲笑为丧家之犬。

可见,只有卫国君主看得起孔子。

但是敬而不用,在其它国家都受到冷遇。

孔子去的都是些小国,之所以不去几个大国。

只因为孔子有自知之明,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时局下难以践行。

当时周天子王室衰弱,群雄割据,诸侯争霸,各国都在为扩充实力而努力。

而孔子的重视礼教的那套政治主张和思想理念,与当时动荡纷争的时代难以接轨,当然没有人接受。

相反,帝王之术和法家思想倒是很有市场。

在讲求拳头的时代以及环境里,去讲礼教、仁义礼智信,显然是鸡同鸭讲。

这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悲哀,也是时代的遗憾。

但是,在孔子死后的时代,他儒家思想的价值逐渐被发现,进而被历朝历代帝王沿用。

“孔子返回鲁国后,专心编修诗书礼乐,并钻研易经,编订春秋。”

“鲁哀公十四年,有人在大野狩猎,打到一只奇怪的野兽。”

“孔子前去查看,认为是一只麒麟。”

“孔子十分哀伤,他认为这样的瑞兽被杀十分不祥,并说自己的学说已经山穷水尽了,就此停止了春秋的写作。”

“同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

“孔子十分痛心,哀伤地说道这是老天爷要我的命。”

“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大弟子子路因卫国动乱而死。”

“孔子非常悲哀,发出了老天爷要断绝我的哀嚎。”

“在子弟相继去世的打击下,孔子身体每况愈下。”

“子贡前来看望孔子,孔子悲哀地认为泰山要崩坏了,梁柱要被摧折了,贤人将要凋零了。”

“并且孔子还告诉子贡,他梦见自己坐在两个柱子中间祭奠。”

“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享年73岁。”

“孔子去世之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其所编订的六经成为中国古代儒生必学的经典。”

“其主张的仁、德、礼,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同时也是儒家核心思想。”

“在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其形象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人格象征与图腾,被尊为至圣先师。”

“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历代各帝王和大臣、百姓都会祭祀孔子。”

“其嫡系后代中的嫡长子被宋仁宗尊为衍圣公,历代王朝始终沿袭,直到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的称号。”

很多时代的老百姓对于孔子是非常尊崇的,但近代的老百姓对孔子的看法颇为复杂。

随着西方列强用枪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思想也随之传入,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遭到了挑战。

甚至于,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其思想的价值。

有的学者将孔子称为改革制度,乃至创立民主的革新者。

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孔子保守的观点导致后世效法他的知识分子变得十分谨慎乃至消沉。

孔子的观点只能规范当时人的行为,绝对不能作为千年之后人们的行为准则。

但是随着讨论的加剧,对于孔子的评价出现了新的转变,人们渐渐趋于理性。

对孔子的成就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指出需要全面看待孔子的作用,承认孔子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

孔子的政治设想具有空想性,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其仁爱的理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对中国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的教育方式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教育。

尤其是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对后人的影响更大,避免了宗教化。

孔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谈论鬼神之事。

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使中国文化注重现实政治和世俗生活,而不去追求超越现实的宗教或是神学世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