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23章 法家大师韩非子

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韩非子可能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人。

 

首先,他没有开宗立派,名声比不过老子、孔子、墨子。

 

其次,他也没有被任何一位统治者重用,政治影响力比不上张仪、李斯。

 

虽然他文章写得好,但诸子百家几乎个个有思想、有文采、有口才。

 

由于他天生结巴,导致给他减分不少。

 

其实,韩非在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具有枢纽意义的人物。

 

他一方面承前,为秦始皇统一全国提供理论方案。

 

另一方面启后,秦汉之后,韩非的这套理论长期被古代帝王使用。

 

经过韩非这一手,法家不仅在诸子百家的竞赛中获胜,而且长期占据着古代中国政治统治思想的核心位置。

 

韩非是個非常矛盾的人,一方面,他的命运非常可怜,年纪不大就被毒死了。

 

纵观他的一生,几乎没有得意的时候,看着自己国家的危亡而无能为力。

 

但另一方面,他为人世间的权力设计出种种强化的办法,可以说是大阴谋家、权力的帮凶。

 

后世很多时候提到他,会说他是个可恨的负面人物。

 

“他被秦始皇视作人生偶像,可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

 

“他天生口吃,言语不利,却最终成为一代法家大师。”

 

“韩非,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这里有人不禁疑问,为什么韩非不称韩子而称韩非子。”

 

“韩非在唐朝以前的确曾被尊称为韩子,在史记中,司马迁便称韩非为韩子。”

 

“到了唐朝中期,出现了一位同样姓韩的文化巨人,就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的唐朝,主流知识分子对韩愈的尊崇自然超过了韩非。”

 

“正因如此,从唐朝中期开始。”

 

“韩子变成了韩愈专有的尊称,而韩非的尊称则普遍改为韩非子。”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他和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讲究法家之学。”

 

“曾多次上书劝谏韩王安,没有被采纳。”

 

“他天生口吃,言语不利,但却善于写书。”

 

“李斯也曾感叹自愧不如,秦始皇读到他所著孤愤五蠹等篇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子为了韩国出使于秦,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而缓伐韩。”

 

“遭到李斯的诬陷,于次年被迫服毒自杀。”

 

“但是他的政治学说,基本上被秦始皇和李斯所采用。”

 

“韩非虽然师从荀子,但思想的观念却与荀子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

 

“韩非的学术思想来源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韩非喜欢研究法家的学术思想,他的思想根源来自黄帝和老子的黄老之学。”

 

嬴政:朕是非常推崇韩非的学说,秦国的严刑峻法以及焚书坑儒很大一部分就受到了韩非的影响。

 

韩非作为法家集大成者的代表人物,其学说对秦国的强大有很大的帮助。

 

说起来,韩非被他所杀,冤也不冤。

 

说冤,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学说不被韩王采纳,却因为学说而被迫出使秦国,从而客死秦国。

 

二是因为才能出众,遭同门师兄弟李斯嫉妒,最终迫害而死。

 

说不冤,也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按照韩非的学说,从逻辑上说,他的确应该杀。

 

二是因为韩非的学说太残酷,间接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

 

韩非的治国策略在帮助秦国强大的同时,自己也不能免于身死。

 

韩非的主张很多,有特色的主要有几条。

 

主张一,如何防止臣子作乱。

 

鉴于历史上很多君王都死于宠臣之手,因此作为君主要时刻防备臣子作乱。

 

具体的措施首先紧盯着大臣的言行,一发现苗头就处以死刑,而且绝不赦免。

 

再者必要时把大臣的妻儿子女当做人质,防止叛乱,这叫防患于未然。

 

主张二,极力主张君主独裁。

 

君主要把赏罚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千万不要下放到大臣手里。

 

否则就有被大臣架空的危险,最终深受其害。

 

还有按照韩非的主张,对大臣的治国言论进行严厉的考核。

 

说三天攻下城池就三天,四天或者一天都要进行处罚。

 

四天超期说大话了当然要处罚,一天也要处罚是因为夸大困难,误导决策。

 

一个押粮官途中发现紧急敌情,率领部下破坏了敌人的阴谋,从而挽回败局。

 

不仅不赏,还要进行处罚。

 

因为超越职权,属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当然同时也要处罚带兵将军,因为指挥失误,用兵不当。

 

主张三,君主要深藏不露,亲理朝政。

 

作为君主要保留神秘感,不能让人知道你的喜好,免得被人抓住弱点。

 

通俗点说就是玩神秘,让人感觉你不按常理出牌。

 

而他很好的执行了这一点,就连他平时住宿的地方,大臣们都不知道。

 

主张四,君主对谁都不能相信。

 

就连妻儿子女都不能相信,因为他们极有可能盼着你早点死,这样他们好早点掌权。

 

要知道,君主因为疾病死亡的还不到一半,其他的都是各种非自然死亡的。

 

从韩非的八奸、十过、三守、备内、六反、爱臣等著作可以看出。

 

韩非精通各种阴谋诡计,善于揣摩君主心思,总结各种正反案例,的确是一代治国能臣。

 

他在第一次看过韩非的书以后,也不禁慨叹。

 

要是能见到这个人,并与之交往,即使是死了也不遗憾了。

 

韩非厉害是厉害,也非常狠辣。

 

动不动就杀无赦,动不动就抓人质,动不动就严刑峻法,株连九族。

 

他之所以要杀死韩非,是有原因的。

 

一是韩非不是秦国人,而是韩国贵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二是韩非独身出使而来,没有人质,他如何控制为自己所用呢?

 

三是韩非太聪明了,他的这些计谋很多都是跟着韩非学的,能被韩非一眼看透。

 

四是根据韩非的学说,君主谁都不能相信,谁都要防备,可他最不放心的就是韩非。

 

“而韩非的思想核心,简单的概括其实也就两点。”

 

“第一,法治改革思想。”

 

“第二,封建君主专制思想。”

 

“首先,什么是法治改革?法治和改革需要分开理解。”

 

“这里法治可以理解为依法制国,而不能理解为依法治国。”

 

“在韩非看来,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国治而兵强。”

 

“首先,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与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相比。”

 

“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更把它发展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

 

“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韩非所说的法。”

 

“看似是一种制定完备的成文法,人人平等,不可任意变动。”

 

“它又是布之于百姓的公布法,主张以法为教。”

 

“除了制定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法律、运用法律。”

 

“由此可见,它是作为臣民的行为准则,是一种积极的防范措施,这些都是法治进步的表现。”

 

“但是,韩非所提倡法治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截然不同的。”

 

“现代社会的法治是以民主和人民为基础的,而韩非的法治是以人性好恶利害为基础。”

 

“韩非扩大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自私自利的,没有什么道德可言。”

 

“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去诱导人们去做事情。”

 

“并且以刑去刑,通过严刑峻法,控制老百姓。”

 

“在法家看来,富国和富民、强国和强民是对立的。”

 

“商鞅曾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意思就是人民疲弱,国家就会强大。”

 

“所以治理国家,首先就在使老百姓变得疲惫。”

 

“由此可见,韩非法治的宗旨是为了尊君抑民。”

 

刘彻: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法治思想对大汉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有几个重要的观点,他大汉的律法也一直沿用这些观点。

 

一是法为治本,韩非子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

 

他主张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制定明确而严厉的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

 

在韩非子看来,法律的权威应该高于君主和官员,使得国家能够规范管理百姓的行为。

 

二是刑罚必严,韩非子主张刑罚必须严厉,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韩非子认为,对罪犯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威慑其他人,使老百姓不敢违法。

 

三是劝善戒恶,除了严惩犯罪,韩非子也主张劝善戒恶。

 

他认为通过奖励善行和行为端正的人,来鼓励善良的行为,同时通过严厉的刑罚来制止邪恶和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