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26章 纵横家鬼谷子(第2页)

因此,削弱魏国,阻止其统一三晋,成为了齐国现如今最要紧的事。

而孙膑的到来,对齐国来说是一大助力。

孙膑在齐国将军田忌的推荐下与齐王见面,一番交谈后,齐威王非常赞赏孙膑的才华,并且打算重用他。

获得了齐王的信任和倚重,这对于孙膑的复仇之路可谓是开了个好头。

在魏齐两国交战中,孙膑算定庞涓此人骄傲自大。

且齐国又多次败给过魏国,所以断定庞涓肯定会轻视齐军。

于是,孙膑想到了减灶之计来迷惑敌人,田忌也认同了孙膑的计谋。

庞涓率领的魏军在齐军之后进入魏国,便一直悄悄跟齐军身后。

发现齐军第一天的炉灶还有十万,第二日就减为五万,第三日就只剩三万了。

知道此事后,庞涓猜到齐军肯定是怕了,进入魏国后士兵竟然四散逃跑了。

庞涓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决定率领少数精锐快速追击,直奔马陵。

却不曾想,马陵地区地形险要,道路狭窄,孙膑早已派人在此布下埋伏。

孙膑见报仇的机会就要到了,心中激动不已,派人在一颗大树上刻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

天色渐暗,庞涓带领着部队也到了此地,看到树上似刻有字样。

刚举着火把走过去,看清楚那句话的同时。

埋伏的齐兵纷纷举起弓箭,万箭齐发。

庞涓惊恐回头,身边的人皆被射杀。

庞涓知道中计了,已知无力回天,不甘地大喊了一声遂成竖子之名后,拔剑自刎了。

马陵一战,孙膑最终大仇得报。

面对往日同窗,却用计谋害自己的庞涓,孙膑不恨那是不可能的。

于是,孙膑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知道庞涓非常自负也心胸狭窄。

当他知道自己被孙膑用计耍了一道,还惨败后,这样的耻辱会比直接杀掉他更让他痛苦。

孙膑也猜得很准,庞涓中计后,自信心完全被摧毁,最终选择了自杀。

“纵横家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

“如果战国时期有风云人物排行榜,那张仪一定位居前列。”

“他仅凭三寸不烂之舌,把列国玩弄于鼓掌之间。”

“他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两千多年来,苏秦和张仪一直被说成是战国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

“苏秦大搞合纵,而张仪坚持连横。”

“但是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张仪的年龄要比苏秦大许多。”

“张仪在秦国担任宰相之时,苏秦还未崭露头角。”

“实际上,张仪真正的对手是公孙衍。”

“此时的天下,分裂与兼并在各个诸侯国之间相继上演。”

“张仪先是回老家魏国寻找机会,却到处碰壁。”

“之后他来到楚国,结果又被污蔑偷了玉璧,白白遭受鞭笞之刑。”

“公元前333年,张仪传闻秦国重用客卿。”

“于是赶往秦国探求时机,没想到这一去开启了他的人生。”

“据史书记载,张仪这次入秦获得了东周君的帮助。”

“在秦惠文王面前,他的口才得到肆意发挥,之后被秦惠文王任用为相。”

“说到合纵连横,就如围棋中的黑白二子。”

“所谓合纵,即合纵弱而攻一强,就是很多弱小的国家联合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被强国吞并。”

“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由强国联合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同样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此时公孙衍的合纵,已经聚拢了一些小国。”

“张仪便反其道提出连横策略,拉拢弱国,以攻击其他弱国。”

“随即,秦惠文王派张仪前往各诸侯国游说。”

“因在魏国出生,熟悉国情,张仪索性把魏国定为连横的第一站。”

“张仪可以说是连哄带骗,把魏王puA得精神衰弱,最终答应成为秦国的仆从国。”

“公元前313年,秦国准备进攻齐国,于是派遣张仪出使楚国。”

“楚怀王昏庸无道,张仪趁机说服。”

“大王若是能和齐国断绝来往,秦王愿意献出六百里土地。”

“等到楚怀王真的和齐国断交后,张仪赖账,狡辩只有六里地,这一举动也成功引来了楚怀王的十万大军。”

“然而,楚怀王没有想到的是,秦国早已与齐国结盟。”

“随后,楚怀王趁机提出只要交出张仪,就愿意将秦中地区奉上。”

“为了秦国的发展,张仪表示愿意深入虎穴。”

“只是没多久,张仪通过贿赂楚国宠臣和宠妃成功游说了楚王。”

“于是,楚国二轮游的张仪又回到了秦国。”

“张仪在楚国完成任务后,继续说服了韩、齐、赵、燕等国与秦国结盟,成功连横各国,破除了合纵联盟。”

“至此,六国联盟被分数,合纵之术彻底失败。”

“但没想到,在张仪回到咸阳城之前,秦惠文王去世了,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加上朝中大臣纷纷批评不讲信用,张仪为求自保只好识趣的离开秦国。”

“公元前309年,一代纵横家张仪在魏国去世。”

“世人都说,张仪狡诈。”

“因为他在游说诸侯时,为达成目的不择手段。”

“但三流谋士机警巧辩,二流谋士趋利避害,一流谋士掌控人心。”

“张仪看似披着三流谋士的外衣,所行之事却都是一流。”

“张仪两为秦相,前后共十一年,为秦国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战争损耗。”

“将秦国国力自商鞅变法之后,再一次推向强盛。”

“尽管张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也为日后的秦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李斯:张仪把楚国骗了还敢只身赴楚,明知是死还敢去的天下没有几人。

张仪忽悠的都是秦国以外的国家,尤其是楚国和魏国。

对于秦国来说,张仪无疑是大大的功臣。

在秦惠文王时代,张仪受封为相,他的连横政策大破东方六国的合纵政策。

使战国另外两大强国楚国和齐国互相大大出手,秦国从中渔利。

然后,秦国又假意和齐国称兄道弟,表面上表示愿意平分天下,暗地里却一个个把其他五国灭掉。

等齐国反应过来的时候,秦国的大兵已从四面八方兵临城下了。

秦国的外交策略无疑是当时最为成功的,张仪在这其中功不可没。

但是,对秦国有如此大功的张仪,在秦惠文王驾崩后,却受到了继任者秦武王的排挤。

张仪为了讨好秦王,不惜使用一切非常手段。

在列国间奔走游说,大搞挑拨离间、两面三刀之事。

虽然使秦国得到了不少好处,但张仪的所作所为把自己的名声搞得很臭,连秦国人都为张仪感到羞耻。

也正是因为张仪的名声不好,这才遭到秦武王的不喜。

秦武王嬴荡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

而当时张仪红得发紫,是秦惠文王身边的大红人儿。

秦武王嬴荡这个人是一个特别好武的人,不管是当太子还是当秦王的时候,都非常崇尚武力。

秦武王是用拳头说话,而张仪则完全靠一张嘴。

张仪和秦武王的风格完全相反,也难怪秦武王不喜欢张仪了。

秦武王上任不多久,就发动了对周边的多场战争,甚至还打到了周天子的王都。

当年楚庄王曾问鼎中原,而秦武王则干脆把鼎举起来,想要称一下它的重量。

只是有些可惜,这个莽夫最终死在了自己的莽撞之下。

“苏秦作为战国中后期杰出的外交家,他提出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战略思想。”

“并凭一人之力说服六国国君,挂六国相印成功组建合纵联盟,使强大的秦国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

“但再风光的人也有落魄的时候,苏秦和当年张仪一样。”

“下山的第一站都是回自己母国,准备大展宏图。”

“然而周显王瞧不起苏秦的出身和背景,并没有信任他。”

“而后又去了秦国,结果同样吃了闭门羹。”

“当时的秦国刚刚处死了商鞅,十分抵触外来的游说之士。”

“秦惠王就拒绝了苏秦,而且对他说。”

“鸟的羽翼还不丰满,不足以振翅凌空,国的政教还未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

“最后苏秦去到了赵国,这一次连面试的机会都没给。”

“和其他几个师兄弟相比,苏秦的求职之路是异常坎坷的。”

“回到家也遭到邻居的讥笑,但苏秦并没有放弃。”

“他不惜悬梁刺骨,继续苦读深造,读了大量的书。”

“后来,苏秦学有所成,再次出关。”

“这次苏秦选择往北前往燕国,向燕文侯说明了燕国所处的困境。”

“凭借自己的学识,苏秦这一次终于赢得了燕文侯的赏识。”

“而后他又提出燕国应该和赵国结为合纵联盟,互为一体。”

“然后再联络其他各国一起对抗秦国,燕文侯果然认可。”

“此后,苏秦有了地位和资本,前去游说其他各国,过程也是非常顺利。”

“高超的语言艺术,一波糖衣炮弹加陈述利弊。”

“各诸侯国纷纷认可了苏秦的合纵御秦的说法,苏秦因此开启了挂六国相印的高光时刻。”

“史记中更是记载,此后数年,因为六国联盟的存在,秦国始终都不敢东出函谷关。”

“苏秦的丰功伟绩不止有促成合纵,他还凭一己之力为燕国夺回十座城池。”

“后来为了在燕国掌握实权,苏秦私通燕易王的母亲被燕易王察觉。”

“面对处境,苏秦提出自己可以去齐国做官,给燕国做间谍,暗中帮助燕国。”

“于是苏秦假装得罪燕王而逃到齐国,苏秦刚到齐国就得到重用。”

“由于齐王过于宠信苏秦,导致齐国大夫们对他心生嫉妒。”

“于是派刺客刺杀苏秦,苏秦也因此身受重伤,奄奄一息。”

“齐王派人抓刺客,却始终没有找到。”

“就在苏秦还剩最后一口气时,他说大王要是想为我报仇,就将我五马分尸,对外宣称我是燕国的卧底,到时候刺客就会来邀功领赏,这样就能为我报仇了。”

“果然,刺客在苏秦车裂之后落网。”

“但不久后,苏秦的间谍身份也逐渐被齐国发现了。”

李世民:苏秦出身于平民,但却能成就合纵六国的大业,正说明他的才智超过一般的人。

东周人的风气以从事工商,赚取利润,治理产业为正务。

苏秦却是一个异类,他有着与众不同不同的志向。

不顾家人到反对,年少时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

游历多年,最终一无所成,钱用光了,不得已,落魄回家。

可回到家,却备受家人奚落和冷待。

恐怕那时苏秦的家人早已对他死心了,没有一个人再愿意去劝慰他,甚至也不愿意再斥责他。

认为他已经不可救药,活该落到这个地步。

落入那般窘境,苏秦尽管非常羞愧,但是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于是闭门不出,头悬梁锥刺股,刻苦读书。

一年之后,自认为已经揣摩透了,继续从事家人口中的不务正业。

苏秦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向别人众筹资费,又说服了几个人跟随。

开始周游列国,游说王侯。

首先游说秦国,向秦惠王说以吞并天下的计谋,遭到秦惠王的否定。

又游说赵国,仍以失败告终。

但苏秦并不灰心,又到了燕国。

燕文侯听了苏秦合纵之术,非常认可,于是资助他游说赵国。

接下来,就一事顺百事顺,属于苏秦的时代到来了。

苏秦以一己之力,完成六国结盟,苏秦则兼任六国宰相。

那时苏秦正是得志之时,权倾天下,富贵之极。

战国时代,也因苏秦合纵之策施行,秦兵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

等他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时,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

后来秦国用离间计,破坏了合纵。

六国之盟解约,纷纷责备苏秦。

苏秦奔走不暇,后来因为与燕易王母亲的奸事被发现,去齐国做内奸帮助燕国。

死后在齐国做内奸的事败露,为天下人所不齿,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苏秦游说六国合纵而成名,合纵的成功,使天下暂时安定。

纵观苏秦的一生,他的合纵之说,并非有意谋求天下太平。

他其实也是为着自身的利益出发,求名求利而已。

如果他游说秦惠王成功,使秦国并吞六国,苏秦也达到了他的目的。

苏秦本质上和东周那些从事工商,追逐利益的人是一样的。

只不过他的欲望更大,想要的更多,有着更大的梦想。

他追逐梦想的道路艰辛,却坚持不懈。

他的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是他应得的,可钦可敬。

当时从事纵横之说的人大有人在,只有他成功了,可见他的确有过人之处。

苏秦曾说假如当年家里不是一贫如洗,连可以耕种的两顷田都没有,如今怎么能身兼六国宰相。

他当时或许真的那么认为,但是以他的为人和志向,定不会安于两顷田的丰衣足食。

他承受着家人的打击,坚持自己的信念,越挫越勇,永不言弃,最终取得成功。

无论搁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人奋斗的典范。

虽然他的胸怀比不得那些兼济天下的圣贤,但在庸庸扰扰的众人之中也是值得称道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