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32章 明代 阳明心学(第2页)

 

“所以王阳明明确提出,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最根本的宗旨是要去恶念。”

 

“因为要是把知行分成两半,心里有了恶念,但是我还没有去做。”

 

“那就不是恶,我们就不知道去禁止,其实这恰恰是恶的开始。”

 

“现在我们提倡知行合一,有了恶念的知就是行了。”

 

“所以,必须去除恶念,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作用。”

 

王阳明:我成功的背后是知行合一的智慧。

 

他一介书生,身体羸弱。

 

却勇斗宦官,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背后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心学中重要的奠基理论心即理。

 

心即理,既是万事万物只有人类意识参与时才能明白。

 

遇到事情不动心,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保持一颗岿然不动的心。

 

平宁王之乱的时候,他并未到第一线去,坐镇指挥的同时还在上课讲心学。

 

当他的手下大将正和宁王大战的时候,他大概就在讲不动如山之境。

 

这时候突然前方战报来了,说是情况紧急,手下大将的胡子都被烧着了,前方军心已乱。

 

这时候,他才站起身来,走到旁边拿令牌传命下去。

 

说完谁再议论大将军胡子被烧这件事,立刻处斩,然后调回头来继续上课。

 

知行合一另外一个关键点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堪称精华中的精华,那就是致良知。

 

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阳明心学所说的这个良知,典故出自孟子的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

 

知天理,知人间大道,是一个人内心本来就有的。

 

人人皆有良知,但因现实中各种欲望蒙蔽了良知。

 

因此要找到这个良知,找到先祖积淀下来的智慧,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然后不停地去磨练它,升华它,激发一个人巨大的能力,使其不断成长。

 

宁王之乱时,他本是奉圣旨去福建平士兵哗变。

 

但听到宁王的叛乱消息,立刻前往平叛,毫不犹豫。

 

想想当时的环境,当年成祖皇帝靖难之役的历史摆在那儿。

 

再加上正德皇帝荒诞,宁王准备了十年,完全是有可能成功的。

 

当时南方官员给朝廷的上疏都没说宁王反叛,而是说江南有变,都在明哲保身,为自己留退路,只有他知难而上。

 

他也担心自己,甚至让家眷在自己家门外堆积柴草。

 

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足以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他之所以要挺身而出,就是这种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致良知,致良知也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

 

“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心是有规律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良知。”

 

“良知和其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一样,需要不断激活。”

 

“良知深藏内心,被各种意念诱惑,稍不留神就会偏离良知。”

 

“所以王阳明强调,要不断去伪存真,把内心不好的东西剔除出去。”

 

“存天理、去人欲,留下良知,这个过程就叫致良知。”

 

“致良知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所以王阳明强调人人都要学会守静反思,要在事上磨练,要在实践中体味真知,激活良知。”

 

“相比朱熹的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更突出了人本主义,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王阳明主张的存天理、去人欲和朱熹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不是一回事。”

 

“两个人说的天理意思不一样,朱熹的天理是封建纲常,王阳明的天理是人心。”

 

“王阳明强调,做事要以不违背良心为准则,强调问心无愧。”

 

“只要不违背良心的事情,就可以做。”

 

“朱熹要灭的人欲,是人的正常欲望。”

 

“王阳明要去的人欲,不是人的正常欲望。”

 

“而是心中贼,是人心中的邪念,是有违良知的邪念。”

 

“现实生活中,有的事情违法,有的事情缺德,但不一定违背良知。”

 

“比如,有的人快饿死街头了,他不得已偷了吃的。”

 

“在王阳明看来,这事可以原谅,并不违背良知。”

 

“又比如,张学良曾经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自己的领导蒋介石,逼蒋抗日。”

 

“这事按照朱熹的思想来说是违法的,违背天理的。”

 

“但是按照王阳明的思想则是可以的,因为在当时全民抗战才是良知,内战不得人心,因此张学良问心无愧。”

 

徐光启:阳明心学虽好,但帝王更加推崇程朱理学。

 

帝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学属于统治者哲学。

 

理学认为人是先对事物有了认知,才会有行动。

 

这个认知出自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所说,很多事情人天生就知道。

 

还有很多事情是有圣人告诉我们的,比如孔夫子说这件事得这么干,不这样不行。

 

只有按照孔夫子,按照圣人先贤的教导去做事,才是正确的。

 

总得来说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比如要求女子三从四德,这就是针对女子的行为准则。

 

再比如三纲五常等,都是约束老百姓行为的准则。

 

帝王当然喜欢这样的思想,老百姓和当官的都要忠君,这就能更好的维护帝王的统治地位。

 

但是王阳明就说了,凭什么圣人先贤说的道理就一定对呢?

 

王阳明觉得,没有真正的圣人,没有完全正确的理论指导。

 

一切都要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菜谱是不是正确的,你得先做出来。

 

要勇敢的对权威提出疑问,然后通过实践去验证,最后才能得出结论。

 

所以说王阳明的心学是鼓励摸着石头过河的,没有理论指导也没关系。

 

只要大方向没毛病,就尽管去做,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遇到一个问题,就总结一个经验,然后就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理论。

 

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最后达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还认为,人人皆有良知。

 

所谓良知,包括了良和知两方面的内容。

 

也就是与生俱来的良心,或者说恻隐之心,和与生俱来的智慧。

 

进一步说,良知就是人人本来具有的清净光明的本心。

 

良知来自本心,无需外求,不假外物。

 

唯有致良知,才能识本心,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尽管王阳明的思想将儒家思想推向顶峰,但明朝统治者从来没有把王阳明的学说作为官方思想。”

 

“王阳明去世数十年之后的万历年间,王阳明心学在民间传播较广。”

 

“这时有大臣上书万历皇帝,请求朝廷下令禁止民间传播阳明心学,万历皇帝不予理会。”

 

“阳明心学对人性解放、回归人的本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西方文艺复兴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人当做人,回归人性,不提做不到的要求,保持良知范围内的宽容,那么人的成才就不难了。”

 

“王阳明之后,儒家也出现了一些大儒,但是都没有超出心学的高峰。”

 

“阳明心学立足于人的内心,这是一种让人内心强大的哲学,也是助人走向成功走向圣境的力量。”

 

“人为什么会焦虑,这来源于人的欲望和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

 

“只有收拾好内心,安定自己的内心,才能达到苏东坡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

 

“才能够在混乱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一处安静的精神家园。”

 

“王阳明在临终时曾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点亮。”

 

“此后的几百年间,王阳明和心学理论真的点亮了很多人的内心世界。”

 

吴承恩:我所编撰的西游记,也受到了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学潮流的影响。

 

他生活的时期,也是阳明心学兴盛的时代,自然会受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

 

他在西游记里面也把师徒四人取经的过程,都隐含了心学思想的逐步发展壮大历程。

 

他笔下的主角孙悟空,其实和王阳明有几分相像。

 

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其实孙悟空也被授予过弼马温。

 

王阳明被贬的过程,可以说九死一生。

 

在江边逃脱追杀,不远万里来到贵州龙场,最后一个破旧的山洞里面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天人感应,悟出了人生大道,史称龙场悟道。

 

孙悟空也是为了拜师学艺,翻越了万水千山,遭受了不少谩骂毒打。

 

一路磨难下来,才到达了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其实方寸和斜月三星都是心字的表达形式。

 

孙悟空号称斗战神佛,火眼金睛,战无不胜。

 

这其实就是王阳明的真实写照,先后荡平江西境内为患数十年的盗贼,以一己之力平定宁王之乱,浑身上下都是满满的个人英雄主义光环。

 

而孙悟空带着的紧箍咒,其实就表示每个人都要守好自己的内心。

 

最终心境解放,紧箍咒自然也就消失了。

 

这都暗合着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无善无恶是心之本体,有善有恶是心之动,至善至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良知。

 

总而言之,便是致良知三个字。

 

道教追求成仙,佛教追求成佛,儒家追求修身而成圣,而心学追求的则是良知二字。

 

阳明心学将心分为俗心和圣心,而追求良知的过程,就是超凡入圣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功夫,从学习到实践,便是知行合一。

 

唐僧师徒从个人经历,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整个过程,伴随着最后的结果便是超凡入圣。

 

金蝉子在佛说法时表现轻慢,被贬下凡尘转世。

 

石猴诞生便为神仙,因自负傲慢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了五百年。

 

猪八戒本是天河第一神将,因酒后失德,调戏嫦娥被贬。

 

沙僧也是同样的命运,本是天庭的卷帘大将,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

 

小白龙更加凄惨,只是打坏了定海珠,便差点被千刀万剐。

 

总而言之,师徒四人因缘际会聚到一起,开始了一场归心的历程。

 

取经大任于儒释道三教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对于心学而言,更是师徒四人对于自身的一种磨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