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33章 清代 儒家衰落(第2页)

“鸦片战争失败后国人把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儒学,部分文人更加激进,想要全盘西化。”

“再加上袁世凯上书慈禧太后废除科举,读书人不再读四书五经。”

“事实证明,这两条路都行不通。”

“纵观两千年儒学的发展,既有低谷也有涅槃。”

“当其架构崩塌之时,社会即开始重组。”

“蒋介石后来虽然致力于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比如大力倡导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但最后也失败了。”

“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再无大儒出现。”

“直到如今,儒学似乎淡出了世人的视野,但其影响力依旧存在。”

“或许,这个时代,又是一次吸收、创新、再成主流的沉寂期。”

“毕竟,传承千年的儒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半部中国文化史。”

袁世凯: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有所改变才能拯救中华民族。

儒家思想乃至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思想家,从本质上考察,都是着眼于如何维护中华这個天下的长久生存,这是他们能够被称为思想家的根本之处。

不同之处在于,各家思想家立足于不同的时代,立足于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办法。

孔子主张尊崇周礼,是因为面临礼崩乐坏的春秋现状。

孔子认定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恢复周初,以礼治天下的状态。

当然这种主张是不切实际的,于实际政治发展并无多大益处。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三纲五常。

也是基于汉武帝时期汉匈对峙形势、各诸侯国潜在忧患的现状提出的解决办法,也只能解一时之急。

程朱理学产生的时代,两宋之前的唐末五代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崩塌。

同时面临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略,两宋统治者急需通过洗脑来维护统治的苟延残喘。

明朝中央集权日趋成熟,外患也不明显,当时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恰在于文人官僚集团的集体腐化。

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心学,呼吁要知行合一,要致良知,其实就是在要求文人官僚集团要自觉做到公心。

结果枉费了王阳明先生的一片苦心,大明王朝终究亡于文人官僚集团的私心。

清朝初期的儒家思想,诞生于明末的痛定思痛。

儒学大家反对理学的空谈,开始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

研究的领域不局限于经学,把研究领域扩张到天文、地理、吏治等领域。

虽然实学在清初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清廷一直压制,逐渐走向青黄不接。

直到晚清,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逐渐发展起来。

代表人物曾国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观念。

在思想方面,曾国藩谨守中庸之道,对国家的发展持务实平和的态度。

大清儒家发展规律,在和平时期,儒家都是以理学为主。

到动荡时期才会逐渐务实,两者交替发展。

在自然科学发展上,也偶尔有重视的学者。

但是由于清廷不提倡,一直重道不重器,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历史步入近代之后,儒家的价值体系仍然制约着社会的进程。”

“在走向近代的艰难跋涉中,儒学一再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回应,并多次重演着挫折与复兴的悲剧。”

“这深刻地展示了儒家价值体系的复杂内涵,同时也为进一步思考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前提。”

“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曾一再受到传统批判者的抨击。”

“五四时期,这种抨击甚至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

“然而,也正是在近代,出现了以维护儒家道统为己任的新儒家。”

“这种近乎悖论的历史现象既表现了对儒学意义的不同理解,也蕴含着对近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

“在近代,儒学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又获得了新的认同。”

“尽管历史的选择不同,但所围绕的却是同一个主题,即儒学与近代的关系。”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学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传统。”

“对儒学的态度固然可以各异,但却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五四运动以来的批判思潮对儒学作了多方面的清算,并以强化的形式突出了儒家思想对近代化过程带来的消极影响。”

“但同时却忽视了儒学的多重意蕴,并或多或少表现出简单否定的趋向。”

“不仅引发了文化认同的危机,而且容易使人们产生对近代化的陌生感。”

“新儒家较多地将注重之点集中于儒学的正面意义,并由此肯定了近代化过程与传统的联系,从而为缓解近代化与儒学传统的紧张作了努力。”

“但由认同儒学,新儒家又导向了儒学本位论,主张由内圣开出新外王。”

“这一思路往往很难避免内圣压倒外王的传统框架,后者的逻辑结果则是抑制现代化的进程。”

“作为儒家道统的维护者,新儒家反对将否定儒家传统视为完成近代化的前提。”

“与儒学批判者强调传统与近代化之间的紧张不同,新儒家力图论证传统与近代化过程的相容性。”

“总之,儒学的近代命运展现为排拒与认同的二极对峙。”

“而在这种对峙的背后,则是对近代化方式的不同选择。”

“如何超越二极对峙,对儒学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作出更为合理的定位。”

“当现代化再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这一问题便显得越益突出了。”

孔子:把清末时期国家的落后归咎于儒家思想,这是有失偏颇的。

他对儒家的衰落不禁感慨万千,或许这就是物极必反吧!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年,可末了却要被后世人横加指责。

到了清朝,儒家思想已经不是他所认识的那个模样了,被历朝的统治者改得面目全非。

儒家思想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历代帝王统治天下臣民的工具,已经不是原本的样子。

儒家思想作为历朝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将阶级视为社会的基础,鼓吹封建道德观,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这明显是不行的。

现在他已经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晚清老百姓会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儒家思想倾向。

一种认为儒家思想一切都好,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

一种则是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儒家思想,主张完全抛弃儒家思想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思想,可以毫不保留的继承,进而发扬光大。

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

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有用的思想内核,使之成为新时代的思想精神。

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数千年历史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提取有用的思想内核,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还有,对儒家思想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都需要抛弃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