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34章 亚圣孟子(第2页)

“我可以看到秋天鸟的细毛,但是看不到一车柴火,大王肯定不会相信这种鬼话。”

“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肯举。”

“看不到一车柴火,是因为不肯看。”

“不实行仁政也是一样,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在变法图强。”

“各路诸侯也都是崇尚霸道,热衷于富国强兵,开疆拓土,讲求实际功利。”

“但孟子推崇的是省刑罚、薄税赋,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仁政。”

“对于国君普遍关心的攻城略地,孟子极为反感。”

“孟子曾说善于打仗的人,要给予最重的刑罚。”

“唆使诸侯拉帮结伙打仗的,要给予次一等的刑罚。”

“强令百姓垦荒种地的,要给予再次一等的刑罚。”

“孟子主张学习尧舜禹那一套,在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根本行不通。”

“虽然政治上不是很得意,但是孟子的名气却越来越大。”

“在游历过程中,虽然孟子受到了列国的尊崇和礼遇,待遇比孔子那时候也强多了。”

“可是孟子的思想基本没有被哪个国君推行,因为实际上完全做到仁政是很难的。”

“经过二十几年的游历,没有啥实际成果。”

“于是孟子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书。”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四书。”

“四书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也是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也将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

“孟子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开始以孔孟并称。”

“到了元朝,更是追封孟子为亚圣公,亚圣之名便成了孟子的代称。”

嬴政:孟子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以致于一生都未能施展抱负也就不足为奇了。

孟子对国君普遍缺乏应有的礼数,和国君对其的尊敬礼待形成了鲜明反差。

总体而言,各国国君对于孟子都是相当尊敬优待,即使他们对孟子的主张思想不予采纳。

比如齐宣王,拜孟子为客卿,出门时安排随从数百人,待遇是没得说了。

然而,一次齐宣王派人请孟子次日上朝议政。

孟子推说自己有病,不能上朝,结果第二天却跑去别人家里吊丧。

世人认为孟子不应该如此对待齐宣王,但孟子却压根不以为然,还认为自己才是最尊敬齐宣王的那一位,因此不必拘于小节。

此外,孟子有时面见齐宣王一言不发掉头就走,还说自己是在磨磨齐宣王的性子。

儒生认为这是孟子不畏君权、极具风骨的表现,但其实不然。

自古以来中华都是一个礼尚往来的社会,孔子本人也很重视礼。

且不说是国君,哪怕是一个对你优待尊重的普通人,也应该以礼还之。

但孟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摆出名士派头,给国君们难堪。

这也是遇上了齐宣王这样宽宏大量的国君,还有尊重士人的战国时代大背景。

要是放在他大秦,他肯定不会给孟子好果子吃。

孔子重礼,孟子好仁。

但在礼数方面,孟子还不如他的祖师爷孔夫子。

总是孟子的这番操作,也难怪国君们都是对其敬而远之了。

孟子除了对国君缺乏礼数,在关键问题上的态度也让人无法认同。

孟子在齐国的时候,正逢燕国内乱,再加上两国有世仇。

因此齐国就想出兵讨伐燕国,为此齐国大夫特此去征求孟子的意见。

一开始,孟子明确表示了支持的态度。

但后来,孟子却又表示自己的表态属于闲聊性质,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还鄙夷的表示齐国和燕国是一丘之貉,辩解自己不可能劝说一个和燕国一样不仁义的国家去攻打燕国。

孟子的话不仅前后矛盾不一致,而且自己在齐国享受优待还鄙夷齐国的行为无疑是在吃饭砸锅,因此自然引起了齐国上下的不满。

正因为孟子存在种种的大小问题,以致于其一生都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然而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在当时的战国乱世大背景下。

孟子美好而空洞的政治理论完全是空中楼阁,不能帮助各诸侯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正所谓空谈误国,无论是家事国事,都只有从现实出发,认认真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孟子一生虽然并非功成名就,但是孟子一书却被封为儒家经典,关键在于孟子的思想主张。”

“第一个思想主张,仁者无敌。”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其实就是人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

“反之,如果不顾百姓死活,推行暴政,将会失去民心而被百姓推翻。”

“想要做到仁,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五点。”

“一是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民同乐。”

“二是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三是尊人权,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百姓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四是富有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用推恩办法来治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样做便能得到百姓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五是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要求对一切的暴君污吏进行严厉的谴责,力图实现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

“虽然孟子的仁政理念并没有得到实施,但是并非纯属理论。”

“如果要是从经济政策着手,对农业社会而言,百姓只要平安度日,得以养生送死无憾。”

“然后加以适当的教育,提升社会秩序的水平,国家自然会步入正轨。”

“但可惜在战争年代,孟子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各个诸侯国的实施。”

“第一个思想主张,性善论。”

“在孟子的伦理哲学中,性善论是他的一个标签,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

“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第一个思想主张,因材施教。”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

“孟子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众多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因材施教,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

“当得意门生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

“孟子认为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

“所以,易子而教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王阳明:孟子一生并非功成名就,能够被称为亚圣,最应该感谢的是唐朝儒家大师韩愈。

孟子被称为亚圣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儒家学说是一座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孔子就是那个为儒家学说打好地基的人。

而孟子则是把这个高楼大厦建立起来的人,像孟子以后的儒家大师是把这座高楼大厦进行内部装修的人。

在荀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西汉的董仲舒,唐朝的韩愈,北宋的朱熹。

不过是把这座高楼大厦的内部装饰,进行了一些翻新和改造而已。

孟子能成为儒家的亚圣,其实孟子本人可能都想不到。

因为孟子怀有继承孔子学说的梦想,怀有成为孔子那样的圣人的梦想。

一生也在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一生也在开馆办学,传播儒家学说。

但是孟子在生前理想破灭,梦想难以实现,没有人在乎他。

即使有一些国家,像魏国、齐国的国君,一度很重视他。

但从来也没有人愿意,接受并实施他的仁政主张。

也就是说,孟子的生前是特别失败的,特别凄凉的。

孟子能最终成为亚圣,首先要大力感谢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韩愈很推崇孟子,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把孟子列为孔子的继承人,说孟子是在先秦儒家中唯一有资格继承儒家道统的人。

自此以后,孟子的地位开始上升。

到了宋朝的时候,由于宋朝的理学的兴起。

作为对理学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孟子逐步走向前台。

作为孟子忠实信徒的王安石,更是利用自己变法的权力,把孟子一书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朝人虽然野蛮,但对汉族的儒家文化也是很推崇的。

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之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之所以被选中做了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唯一继承人,主要在于孟子的思想主张。

第一,孟子的成才之路和孔子相似。

孔子热爱学习,后来办学,再到后来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建设一个以仁爱为本的大同世界。

孟子也是如此,学成之后,带领大批弟子游说诸侯,希望能在孔子的仁爱学说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用仁政治理国家,一个王道理想的世界。

第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并把孔子的伦理思想,发展成为政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第三,孟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这个性善论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

第四,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道德原则。

比如仁、义、礼、智,比如培养浩然之气等。

第五,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主张。

这是孟子总结历史兴亡的规律,十分大胆提出的以民为本的主张。

如何对待民众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兴衰有莫大的影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