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36章 词圣苏轼

当你感到迷惘之时,不妨再读一次苏东坡。

有人说,人生不读苏东坡,读尽诗书也枉然。

少年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

但长大后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是苏东坡,我们总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遇见他。

记得上学期间,需要背诵苏东坡的诗词。

总想骂几句这些又长又拗口的古文诗句,根本不理解背诵的意义。

直至长大后,偶尔感慨时。

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才明白其中的辛酸。

每当失意沮丧时,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在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或许我们都不过其中的一粒沙。

所以每当想起曾经背诵过的诗句,会让内心得到释然。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在医药、饮食、水利等方面也有所贡献。

苏轼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在创新宋诗新面貌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并开创了豪放派词体。

“公元1036年,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

“眉山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在两宋期间,考中进士的人数便有八百多人。”

“苏轼在这个进士之乡的文化熏陶下,年少就显露出过人之处。”

“苏轼有一个弟弟苏辙,只比他小三岁。”

“童年时期,父亲苏洵常年游学在外,苏轼和苏辙的启蒙教育落到满腹诗书母亲陈夫人身上。”

“公元1042年,报考三次科举不中的苏洵回到家乡,他将毕生所学和精力放到两個儿子身上。”

“兄弟俩从小接触两汉经学,为了加深记忆,苏洵还让苏轼手抄汉书和庄子。”

“庄子清静无为,不求名利,淡然生死的思想,为苏轼日后坎坷动荡的一生受益匪浅。”

“公元1056年,寒窗苦读十几年后,47岁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离开眉山老家,赴京赶考。”

“那一届科考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堪称千年一遇。”

“科举第一榜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颢与朱熹。”

“还有写下横渠四句传天下,38字的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届科考9人成了当代宰相,24人被宋史立传,堪称神仙打架。”

“当时北宋文坛流行空洞浮华的文章,文坛领袖欧阳修决心扭转这股风气,苏轼幸运的遇上了这位主考官。”

“科举制度在宋代已十分完善,为防止作弊实施胡名制,还有专人负责抄写,防止主考官认出考生笔记。”

“当时欧阳修看完苏轼的试卷赞叹不已,理应评为第一。”

“但欧阳修转念一下,如今天下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除了自己弟子曾巩外,恐怕无人能写出这种文章。”

“如果将弟子曾巩排在第一,难免会落得徇私舞弊的口实。”

“因此,为了避嫌,本应第一的试卷被定位了第二名。”

“谁知道科考放榜后,欧阳修为之一震,作者竟然是苏轼。”

“于是欧阳修将苏轼旧文全部翻看一遍,更是惊赞不已。”

“在欧阳修的举荐下,苏轼文章惊艳整个宋朝。”

“再加上苏轼、苏辙两兄弟一同中进士,父子三人一时风光无限。”

“苏轼展露头角后,步入大宋官场,担任凤翔府判官。”

“弟弟苏辙跋涉百余里,陪同他远送至郑州,最后与他怀着依依不舍告别。”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飘摇不定。”

“无论身处何地,总是有天下何处不为家的气势。”

“唯有在弟弟面前,他才展现出内心的脆弱和依赖。”

“每一次与苏辙分离,都在他心头激起无尽的思念。”

“苏轼的诗词中,子由这一字出现频率最高,达到了229次,而这正是苏辙的字号。”

“公元1063年,宋仁宗的驾崩。”

“苏轼结束了在凤翔府三年的任期,回到了京城。”

“新上任的宋英宗早已耳闻苏轼的声名,欲将其提拔为翰林院成员。”

“然而宰相韩琦却反对此举,主张按常规考试选拔,让苏轼掌管阁之职。”

“苏轼知情后并未抱怨,反而心怀感激,认为韩琦是为他好。”

“于是他参加了管阁考试,以第三等的成绩入选,受职使管。”

欧阳修:在诗词方面,如果说苏轼是词圣,的确无可争议。

苏洵、苏辙、苏轼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

苏轼在政治上较为复杂,属于保守派。

青年时期有改革的要求,当朝廷起用王安石变法。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排斥。

他历任地方官,被贬职到黄州,闲居多年。

后来朝廷启用司马光,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当权后,再次启用苏轼。

旧党废除新法,苏轼不满旧党,再次遭到排斥。

待到新党再执政,苏轼被贬到偏远的海南地区。

也正是一贬再贬的悲惨人生经历,让苏轼的诗词创作达到寻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苏轼的词直抒胸臆,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其词十分从容,堪称无事不可说。

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从教坊浅唱低吟中脱颖而出,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词作中常常通过丰富的联想,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物与人结合起来。

他的词有通俗易懂的语言,缠绵不尽的情感,情感凄凉哀怨,脍炙人口。

有时借古抒胸,感叹自已空有报国之心,无法实现报国愿望的苦闷心情。

正是因为苏轼的词文笔极佳,在词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这才得以被称为词圣。

“然而,苏轼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命运却开始多舛。”

“同年五月,妻子病逝,年仅27岁,留下不到7岁的儿子。”

“妻子自16岁起就嫁给了苏轼,成为他的贤内助。”

“她聪慧而谦逊,举止得体,常在苏轼读书时陪伴左右,给予关怀和建议。”

“苏轼对妻子的依赖深深根植于心,以至于十年后的一夜,他梦见了妻子。”

“在昏暗的灯光下,他提笔写下了凄婉的词作江城子,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然而,不幸却像潮水一般不断袭来。”

“第二年的四月,父亲苏洵再次与世长辞,享年58岁。”

“尽管英宗皇帝以及韩琦、欧阳修等元老重臣想要赐予苏洵厚礼,但苏轼却谦逊的拒绝。”

“苏轼和苏辙兄弟抬着父亲的灵柩回乡,按照惯例开始守孝。”

“公元1068年,33岁的苏轼结束了守孝期,而此时他已经历第三朝皇帝。”

“20岁的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准备实施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兵,从动机和目的上看,这是无可厚非的。”

“新法实施的第一个月,王安石就罢免了14名御史。”

“迅速清除了反对派的势力,拉开了新旧两党激烈斗争的序幕。”

“然而,苏轼也即将面对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

“在宋神宗急于改革,王安石专断专行的背景下。”

“苏轼明知是以卵击石,还是忍不住要发声。”

“他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和变法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但显然,苏轼劝诫无法扭转大局。”

“王安石变法进行到第三年时,欧阳修选择辞官隐居临泉。”

“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了辞职信,隐居洛阳。”

“公元1071年,苏轼抵达杭州担任通判。”

“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倾听着百姓的哀怨与痛哭,只能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

“不久后,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言辞激烈,愚弄朝廷,并以他的诗集指责他讥讽朝政犯下欺君之罪。”

“随后,差官前来逮捕苏轼,将他绑起来押送至京城接受审判。”

“公元1079年,苏轼被关押在北宋王朝御史台的监狱中。”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乌台的黑狱从此成为苏轼的精神炼狱,使苏轼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被关押了130天后,经过各方面人为他说情。”

“最终朝廷做出了判决,将苏轼贬黄州,任命为团练副使。”

“在逆境中的苏轼,内心逐渐变得从容,没有以往的焦虑与困惑。”

“但在生活上,困境却悄然逼近。”

“一位罪官的身份,苏轼没有俸禄。”

“眼看就要面对无米之炊的窘境,他的头号铁粉马孟德千里迢迢赶来。”

“马孟德向黄州太守求情,苏轼家境困难,能否安置一块废置土地供苏轼耕种,太守爽朗的答应下来。”

“苏轼给土地取名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

“至此,文人苏轼正式转变为农民苏东坡。”

王安石:苏轼夫妻两人的感情,一首江城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氏结婚。

王氏年轻美貌,且伺候公婆甚是孝顺,夫妻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妻子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苏轼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

苏轼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

这时的苏轼,十分受太后和年幼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

苏东坡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传世之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斗转星移,我与你生死相隔已经有十年的时间。

这十年间我对你虽不是朝思暮想,但对你始终难以忘怀。

与你的坟冢相隔千里,没有地方可以倾诉我内心的凄凉。

就算现在你我迎面相遇,恐怕你也认不出我了。

因为现在的我已尘土满面,两鬓的头发如霜雪。

夜里做梦回到了故乡,看见你正在轩窗旁梳妆打扮。

我与伱四目相对,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有泪水不断地涌出眼眶。

我想,在那明月照耀、长满矮松的山冈上,你也是年年柔肠寸断吧!

苏轼对于亡妻是痛彻心肺的悲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

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在梦中。

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

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他每读一次就被苏轼的深情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