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38章 书圣王羲之(第2页)

“当他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大为不满。”

“斥责家门弟子效法王羲之的举动,甚至场言要跟王羲之比个高低。”

“只不过,不久后庾翼就去世了,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此后王羲之终于获得了外放的委派,他一直在努力外派。”

“诣台待罪给他带来的心理影响是终身的,只有远离政局中心,才会使他心理上获得安全感。”

杜甫:从东床快婿的故事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当时王羲之率真的个性,这对他之后的书法成就影响深远。

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弟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

于是,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看中谁就选谁。

门生回去之后,就对郗鉴禀报了东厢房的选婿场景。

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

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看书,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

郗鉴听完之后,当即就认定此人是好女婿。

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在迎娶了郗氏夫人之后,其艺术才华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王羲之从一个较为压抑的环境中得以解放出来。

并且郗氏夫人也是擅长书法之人,对王羲之的书法创作有所帮助。

书圣王羲之的一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虽说出身于世家大族,但是正因为如此,王羲之才见到了更多的黑暗。

王羲之的少年时光以及青年时光都是压抑的,父亲莫名消失的那个时候,书法对他来讲更是一个解压方式。

但是,在成为东床快婿之后。

王羲之的压力得以释放,这时候的书法更成为了他抒发情感的工具。

或许,正因为如此,慢慢的,王羲之将书法融入了更多自己的感情,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一切的一切的都可以通过书法来进行表达。

王羲之的书法成熟期是在他四十岁之后,而真正的巅峰期则是在其五十岁之后。

有人说,书法的技法风格只是它的外表,书法的精神才是它的灵魂。

而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来讲,个性的抒发和自由的表达是王羲之书法的灵魂所在。

“公元353年春,王羲之召集了筑室东土的名士。”

“如谢安、郗昙、陈绰、孙统、许询、支遁、谢胜、徐丰之,及家族子弟四十一人。”

“在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次雅集,这就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兰亭之会。”

“这是一次借三月初三在水边洗去污秽的古老风俗,邀集亲朋相聚的盛会。”

“这当然属于王羲之云淡风轻的时光,这与他之前生命中的纠结相互映照。”

“当然,也就是这次盛会,诞生了中国书法史上最知名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据历史记载,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众人列坐曲水之旁,作流觞曲水的诗歌游戏。”

“那一天,有二十六人赋有诗作,有十人不能作诗,罚酒各三斗。”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载的正是这日的盛况。”

“兰亭集序的书法,也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当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远不止于兰亭集序,他还有太多的经典作品。”

“王羲之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服食,指服食药物来养生。”

“道教经典认为,世间和非世间的某些药物,人吃了可以延年益寿。”

“道士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服食长生药的方术,即为服食术。”

“魏晋时期,有的名士不仅自己服食,还大力倡导服食五石散。”

“尽管所谓的五石散配方各不相同,但其药性基本上都是燥热。”

“服食之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幻的短期效应,这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

“也正是这个原因,魏晋名士中有很多坦胸露腹的描写,其实是在发散药性。”

“王羲之所谓的服食,其实就是服用五石散这一类药物。”

“王羲之欲求长生和生理的快感而服食,然而服药后行散发热的快感并不能持久。”

“相反,种种负作用引发的病痛时时缠绕着他,又使他更加依赖服食来解救。”

“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最终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公元361年,王羲之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李世民:王羲之之所以能够被尊为书圣,除了他绝佳的书法以外,最重要的是开启了中华书法的新大门。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是世人对王羲之的字的评价。

王羲之创造出了一种最能符合中国人审美观的书法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王羲之在继承了前人书法大家的经验上,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创作了全新的书法。

同时又使得书法既可以表达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又能够呈现出日常生活中的悲欢之情。

比如在王羲之的传世作品兰亭序中,他除了可以品味雄秀又自然的书法,还可以感受王羲之死生亦大矣的内心感慨。

世人常说,字如其人,书如其人。

王羲之个性率真,拥有独立人格与自由人格。

更重要的是,他怀有仁者的情怀,爱国爱民。

在黑暗的官场中,他为政勤勉,事必躬亲。

他也有着超脱的心境,但却对百姓始终关怀。

正因为仁者的情怀,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了中和之美的典范。

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淡泊,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中和。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风骨和真性情在当时是一股清流。

也正是因为其俊逸的人格和高度的仁者情怀,才造就了王羲之书法飘逸洒脱的风格。

刚和柔,古和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特质在王羲之书法中是对立而统一的。

正是由于刚柔并济调和古今,使得王羲之书法能够在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引领书法的潮流,并且成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

在书法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

而王羲之书法正好是晋人之韵的绝佳代表,他的书法处处合乎法度,在激扬的同时又韵味无穷。

因为这时的王羲之心气平和,所以他的书法并不激烈张扬,却能够使得观赏者感受到一种耐人寻味的意韵。

这种韵味,恰好是儒家所推崇的温润如玉的儒家君子品格在书法上的反映。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观其言而察其行,合乎中庸之道的君子,其风格当然是文质彬彬的。

书法常常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在艺术上的反映,如果在为人处世上没有君子之风,不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王羲之就很难在书法中践行这样的原则。

儒家人格的审美标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标准。

而王羲之的书法,正是有着这样的一种中庸而又优雅的儒家君子之风。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能够调和文雅和质朴,而且能在这种平衡之中缔造出如沐春风的意境。

成为中国书法美学上最高的品格,成为历代文人艺术的典范。

这正是儒家式的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所在,也难怪王羲之被尊为书圣。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