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给森林的礼物(第2页)

 在过去的生物学中,巨型昆虫的研究一直是蒙着一团迷雾。

 有许多科研人员猜测,巨型昆虫的出现是由于二叠纪的大气压和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都远高于现在。

 昆虫的呼吸系统主要是靠体表的气孔,含氧量越高,昆虫的体型便就能长得更大。

 而在氧含量和大气压降低后,巨型昆虫便灭绝了。

 这一猜测一直都是生物学的中的主流,并且有许多的实验数据支持。

 不过还有一个比较冷门的猜测,那就是较高的含氧量会对昆虫的幼虫产生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水栖幼虫,水体的含氧量越高,体型越大的幼虫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随着一代代的演化和适应,昆虫的体型也就越变越大。

 而当时间来到二叠纪晚期,一些被捕食的动物演化成了速度更快的中温动物。

 所以这些体型巨大,行动较为迟缓的巨型昆虫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生态体系而被淘汰了。

 又因为含氧量降低,体型较小,速度更快的昆虫则是幸存了下来。

 随着时间推移,昆虫改变了自身的生存策略,转而向着小而精的方向发展。(这里说的包括节肢动物。)

 从之前对巨蝎的资料,还有对大闸蟹,以及其他废土的节肢动物和昆虫的研究工作可以发现。

 巨型昆虫或者节肢动物确实是相比小型的更迟缓,这也就证实了这个冷门猜想的正确性。

 也就是说,巨型昆虫的出现,一方面确实是由于含氧量高。但它只是巨型昆虫的出现原因。

 巨型昆虫真正的灭绝原因是因为不适应新的生态环境。

 就像是猛犸象灭绝以后,剑齿虎也就随之灭绝了。如同速度更快的猫科动物,取缔了剑齿虎的统治地位一样。

 巨型虫子的统治地位也迅速被中温动物取缔,例如兽脚类生物。

 而这,也佐证了一件事情。

 “从现在的研究情况来看,巨型虫子的基因百分之百是被人动过手脚的。”沈寒舟对着身边的学生们说道。

 巨型虫子不比小型虫子,它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生存。

 而因为其特殊结构的问题,这些巨型虫子的散热是个巨大的问题,也因此,在平常的时候,这些虫子的速度比现在的恒温动物慢的多。

 在二叠纪,这些虫子有比他们行动更迟缓的生物可以捕杀。但在22世纪,能比这些巨型虫子行动更慢的,也就是乌龟这些动物了。

 或者四体不勤,缺乏锻炼的22世纪人类。

 这些巨型虫子若是想捕猎比自己速度更快的生物,就需要加快自己的速度,但这样做,那很可能就会被自己散发的热量热死。

 也正因如此,巨型虫子绝不可能是自然进化或者自然变异而产生的。

 因为生物通常是会选择最适合自身生存策略的体型和结构。

 很明显,除了那些依旧以腐殖质或者植物为食物的巨型虫子,其他以捕猎生物为食物的巨型虫子的身体结构并不适宜在22世纪生存。

 它们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被自然界淘汰。

 而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究竟是谁在制造这些必然会被自然淘汰的物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