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民 作品

第173章 黄小善的故乡(第2页)

 老太太很失望,把我仔细看了一遍:“确实不是,你太小了,你刚才为啥叫我妈妈?我耳朵不好使了,听不清了!\"

 院里东西不多,地面砖缝里长着杂草,显得很荒凉。老人把我让进屋里,屋里很干净,地面洋灰摸平,墙面白色,家具不多,点缀的恰到好处,里屋坑上铺着花色凉席,东边摆着一个红漆柜子,一看就是老物件。

 我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和老人攀谈了起来。原来老人就黄小善一个儿子,有出息,当上了副局长,意外的是黄小善突然失踪,儿媳妇经受不住打击,寻了短见。黄小善遗有一子,当年也就四岁的样子,可是孩子自己在门外玩,被人抱走了,就剩下一个孤老婆子。

 听到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我气不打一处来,牙齿咬得叮当响,心里在想,黄小善的仇一定要报。

 老人还说,她的丈夫是一个八路军,战死在疆场,这么多年,政府对她很照顾。

 “老太太,你这房子不错啊,谁给盖得?”我问道。一个孤独老人有这么好的住处,难以理解。

 “几年前,一个好心人出钱给盖的,我都不知道人家叫什么,好人啊!”老人说道。

 和老人说话时,我的眼泪总止不住,

老人很奇怪,我只能说眼里进了沙子。

 “老太太,您有黄局长留下的东西吗?我可以看看吗?”

 “有,都留着呢!\"老人说着,上了大坑,打开柜子,拿出一个红布包,放在坑上,打开,里面东西还真不少。让我眼睛大开的是,有户口本。

 “老奶奶,我可以看不?\"

 “看吧,对你们来说不值钱,但都是我的心肝啊。慢拿慢放,别弄坏了。”

 对于老太太来说,这就是宝贝,是他儿子留给她的念想!在我的眼里,如旧友重逢。这感觉很奇特,说不清道不明。

 这是一本旧户口本了,颜色有点发黄,小心翼翼的拿在手里,打开,首页是这个老太太,户主王张氏,1914年出生,今年应该是73岁了。第二页就是黄小善,1940年9月29日出生。看到这里,我眼前一亮,9月29日,里面竟然有“9”和“29”两个特色数字,县中的“吉数”不就是这两个数字吗?这么巧吗?

 我抑制住内心的惊喜,继续看了下去。在“与户主关系”一栏,写着“母子关系”。这我就有点不理解了,母子关系的话,黄小善应该姓张才对,怎么姓黄呢?

 老辈子女性很多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出嫁后就叫某某氏。王张氏说明老太太姓王,丈夫姓张。所以,黄小善应该姓父姓“张”才对。

 第三页是一个女人的名字,叫单佳玲,1940年7月16日出生,与户主的关系“儿媳妇”。户口本里没有老太太的孙子的信息。

 布包里还有一些黄小善上学时候的物品。一张奖状引起我的注意,“黄小善被评为1958年优秀学生,特发此状,以兹鼓励。”下面的印章是“渤海县第一中学”。

 看了一会,只有那个户口本和奖状还有些价值。这时候老太太迷糊着眼,睡意朦胧的,倚在柜子旁打着瞌睡。我真不忍心把老人家吵醒,悄悄地把布包裹好,放在老人的旁边,在柜子上找到一床单子,轻轻地盖在老人的身上,给老人磕了一个头,走出屋子,关好门。

 离开的时候,我心情特别的郁闷,有种亲情分离的那个味道。回到学校,第一时间找到了师父,把经过讲了一遍。

 “师父,你知道渤海县第一中学是哪个学校吗?”我问道。

 “就是县中啊。县中以前就叫这个名字,好像是1980年左右改的渤海县中学。”师父说道。

 听到这里,我很是兴奋,“师父,我判断这个黄小善一定和县中的吉数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