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日出的月亮 作品

第174章 这个组织超出了固有历史的认知(第2页)

 “9月宁都失守,10月瑞金失守,根据地被攻陷。在此情况下,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八万余人开启了被迫转移的长征。”

 萧盼盼做了个深呼吸。

 “整体的过程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临时上层先推行了“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了“拼命主义”,最后由此发展成了“逃跑主义”。”

 “这样错误的命令为什么会被如此的贯彻下去,为什么那位人能听之任之?”诸葛亮疑惑不已的问道。

 “在广昌失守后,三军团老总和奥托发生了尖锐的对抗,斥责其崽卖爷田不心疼,组织内也有很多人对秦邦宪和奥托的军事策略不满。”

 就这?古代的帝王将相们自己都忍不了了。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按照你们的思路和认知,有枪就是草头王。在你们的认知里是不是觉得,“他”是这支部队的创始人之一,并且有很多和他一起打拼出来的嫡系,所以他就可以当一个草头王了。”

 朱元璋皱眉,在心里问道,不是吗?

 “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这个国家叫新中国的原因,她和你们过往的任何时代都不同,她从胚胎开始就在贯彻着组织性和纪律性,而这又是一个共识。”

 光幕上出现了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十二个人,六人站着,六人蹲着,他们的穿着格外的朴素,大多都很消瘦,看上去也没有什么贵气,放到人群里恐怕和普通的农夫差不多。

 “他们从来都不是为了当皇帝,当大官而聚集在一起的,他们是为了信仰,为了心中的理想走到一起的,所以他们之间的称呼是同志,不是什么私人的依附关系。”

 “在这样的基础上,这个组织的上层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最少三人,最多九人,一切重大决议都是集体决策,从而最大程度上的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萧盼盼挠了挠头,她感觉自己似乎在打自己的脸。

 那么大的失误摆就摆在眼前了。

 各时代的古人们也是这么觉得的。

 “每一种决策体系都不是万无一失的,而且出现这种情况还有其它的客观原因的影响,比如我提过的共产国际的干涉,还有当时这个组织自身的不成熟。但这并不代表这样的机制是错误的,相反它是先进的。我们称这种制度叫民主集中制。”

 “请解释一下。”诸葛亮十分的好奇。

 萧盼盼想了想,“这项制度的一个原则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

 “组织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就是为什么你们能看见“他”在一开始被撤去职务后,又能被选回来的原因。”

 萧盼盼顿了顿。

 “在这样的运作机制下,又有一个思想建设的关键武器,叫批评与自我批判。就拿这次的惨痛失败来说,如果放在你们的时代,领头的人恐怕会越失败越固执,越固执越疯狂,最后直接自爆。”

 “但在这一组织中,每个人都会因为失败而反省,这也有了之后这个组织彻底走向成熟的一次转机。”

 萧盼盼心绪复杂的叹了口气。

 “最后在执行上,特别是在军事任务的执行上,就是“他”制定的支部建在连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还是那句话,这不是一个什么监军组织,这个组织是一个桥梁,连通上下,而保证这种连通的润滑剂是共同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