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张辅(第2页)

 朱棣点了点头,很赞同自己孙子的这种处理方式。

 “一切的改变从明英宗时期开始。”萧盼盼忍不住摇头,“在朱祁镇时代的初期,整个大明的政治格局变成了三方平衡的状态,一方面是张太皇太后,王振,还有年幼的明英宗代表的皇权,一方面是三杨代表的内阁,一方面就是以张辅为代表的武勋。”

 “但随着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的去世,三杨的垂垂老矣,还有朱祁镇的亲政,所有的风向都开始了转变。”

 “朱祁镇和所有新晋的皇帝一样,需要收回皇权,于是他把太监王振推了出来,宦官代表皇权的历史现象,被彻底推上了大明的政治舞台。嗯,基本操作。”

 朱棣咬着后槽牙,他不喜欢这样的基本操作。

 “在这个时候,一个从朱高炽时期就打下的隐患也正式冒头了。经过仁宣两代皇帝打压的武勋此时早就退出了政治核心圈。特别是二代武勋们,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进入皇帝的视野,于是彻底沦落到了只能靠站队来获得皇帝青睐的地步。”

 “所以当他们在看见王振后,他们觉得自己看见了曙光。整个靖难武勋集团因此出现了分化,变成了亲文官阵营和亲宦官阵营。”

 “胡闹!”朱棣忍不住低吼了一声。

 “比如成国公朱勇就因为投靠了王振,从而获得实权。”

 怀里的奶娃娃因朱棣的一声低吼而不安的看向了自己的母亲,但张氏不敢上去要孩子。还是一旁的徐皇后把这个孩子从自己丈夫的手里抱了过来。

 “实际上,武勋和宦官合流是必然的,武勋本来就天然支持皇权,宦官则是皇权的代表。但皇权不信任武将,所以只能用宦官来监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者算是一种畸形的夫妻关系。”

 一众靖难武勋想骂街。

 “事实上,这也是大明后期的皇帝,对“忠臣”的一种筛选方式,看谁能跟自己信任的宦官合作,谁就是自己人。比如王骥和王振,于谦和兴安,张居正和冯保都是如此。”

 “这是一种畸形的政治生态,也是一种无可奈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萧盼盼一笑,“很讽刺是吧,没办法,肱骨大臣必须通过这种办法才能和皇帝形成有效的沟通。”

 朱元璋叹了口气,居然变成了这样。

 被点到名的大臣们也是不由得一叹。

 “在武勋分裂的过程中,张辅站队了文官。他也得到了一句评价,治家有礼,尤敬士大夫。”萧盼盼摊手,“这里要说明,张辅只是在继续维持朝局的平衡而已。”

 “总之,他这样的站队带来的结果就是遭到了朱祁镇和王振的打压,从王振开始掌权以来,张辅被弹劾的次数明显增加。”

 “最典型的一次是太监喜宁侵占张辅家的田宅,还打了张辅家一个仆人的妻子,导致其流产身亡。朱祁镇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是各打五十大板。”

 萧盼盼摇头,“张辅在当时平衡武勋和文官的政治作用开始渐渐失效,所以他可能也心灰意冷了。于是当朱祁镇最后要带兵亲征时,他也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吧。”

 “而且从后续土木堡的发展来看,即便他被朱祁镇拉着上了战场,他依然还是没有摸到军权,朱祁镇很好的继承了自己老爹对张辅的使用策略,带着身边,不准掌兵。”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曾经在沙场上驰骋纵横的英国公张辅,靖难武勋最后的擎天柱,窝囊无比的死于乱军之中,尸骨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