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日出的月亮 作品

第202章 北征的各种问题(第2页)

 嬴政此刻一边摸着自己的传国玉玺,一边觉得自己的心口被扎了一下。

 “关于带兵人数,明史的记载是说您第一次北伐用了五十万人。这个数据的出处,应该来自金幼孜的《北征后录》,但在这本书里他写的是永乐十二年三月,上帅六师,往征瓦剌……马步官军凡五十余万。”

 “也就是说,这是永乐十二年的事,是第二次北征了,满清的那帮人连抄书都抄错了,而且是用了一百年的时间都没抄明白。”

 一想到是满清来写明史,朱棣就莫名膈应。

 “那第二次是不是五十万人呢?”萧盼盼摇头,“根据《鸿猷录》这本书的记载,命选为京诸省卫骑兵共十余万,各赐钞给行粮,期明年二月集北京随征。”

 “永乐十二年,您还没有迁都北京了。在考察一下周边卫所的总兵力,所以您根本带不出五十万大军来。”

 萧盼盼停顿了片刻,然后进一步解释道:“《鸿猷录》是你们大明嘉靖年间的刑部主事高岱所写,书中记录了从明初的统一战争到嘉靖年间的各大战事,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正统,成化,正德年间明军的主要军事行动。”

 “外加上我们当代史学家对《实录》的考证,基本认定,您的第二次北伐人数大概在11万左右。”

 “至于人多欺负人少这种话,就属于没有军事常识而带来的误判了。因为您每一次出塞作战,都会在关键节点布置下营寨,甚至筑城来存放粮草,这就代表着您要留守一定的士兵进行保护。”

 “也就是说,您的部队是越深入大漠,人数就会越少。”

 “在了解了这一点后,就可以看看第二次北征是不是在人多欺负人少的情况下,打败了瓦剌。或者说,是瓦剌抗住了您五十万大军的围剿,所以瓦剌其实没有输,是瓦剌的一次光荣战役。”

 光荣战役?朱棣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定性。

 “经过我们现代学者的考证,当时的战况大体如下。首先瓦剌不是三万人,而是四万。三万人在忽兰忽失温埋伏了您,还有一万人绕后准备实现对您的斩首行动。但他们并不知道,其实您就在前军中坐镇。”

 “绕后的骑兵一度困住了朱瞻基,但他们同样对此并不知情,随意的打了两下就撤了。”

 “您这方面,因为被埋伏,所以前军还是有伤亡,但您很快控制了局面,以神机营正面击溃了瓦剌骑兵。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哈木连那一万偏师也不管了,撒丫子就开溜。”

 “但那支偏师却截断了您的粮道,所以您没有办法继续追击,于是听了好圣孙的建议撤军了。”

 “所以这个过程谁败了?”萧盼盼耸了耸肩。

 “总结一下,首先没有五十万欺负人家四万。其次这场战后,瓦剌入贡。其三,此战之后,瓦剌就开始打不过阿鲁台了。您的战略目标也因此实现,即将所有的精力全都集中在捶阿鲁台上。”

 萧盼盼摊手,“为什么要这么详细的说一下您的北征和瓦剌的崛起,因为对于土木堡事变这件关系到大明历史和国运的转折事件来说,讲清楚所有的来龙去脉是很重要的。”

 朱棣点了点头,他也需要了解这个过程,方便更好的布置以后的北部国防战略。

 “是的,朱祁镇在土木堡事变上要负主要责任。正如我们当下学者在《宣德皇帝大传》中写的一样。”

 “王振的专权和明英宗的无能导致了土木堡的惨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瞻基那些能干的老臣和经过调整完善的社会制度,几乎无力阻止这一惨败。”

 “从这个意义上讲,土木堡之变是宣德时期政治隐患的总爆发,既是封建制度的悲剧,也是瞻基个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