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于谦这样的人(第2页)

 “十月初八,朱祁钰命于谦都督各营兵马,节制所有武将;并采纳于谦到城外野战瓦剌的主张,将二十二万大军分别防守京城九门。于谦本人则亲至德胜门参加战斗。

 “十月初九,明军要求凡是有盔甲者不出城迎战的斩首,等各部队出城后部署完毕后,京城将城门全部关闭,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朱棣一直堵在心口的一股气此时总算是舒缓了出来。

 从萧盼盼的话语里,他已经完全复盘了这次也先寇边的全过程。

 首先是边军战力的衰减导致也先取得了阳和一战的胜利。接着就是朱祁镇的贸然出兵,导致京营军队陷入到了后勤缺乏的高强度行军当中,战力骤减。然后是自大无比的在弱势情况下寻求主力决战,导致精锐中伏,大军溃败。

 如果说最后土木堡那一下被彻底的压死,是这小子在不知情的状况下钻进了也先的包围圈,还算情有可原。

 但在此之前的所有错误都是由他亲自造成的,是这一系列的错误导致了最后的土木堡结局。

 经过这样的复盘,深知军旅之事的朱棣已经明白了一件事,瓦剌的战力不够,明军的战力不差,想打下北京瓦剌还欠火候。

 与此同时,他注意到了光幕里展现的军事态势,大明的其它勤王军队正在往北京赶,特别是辽东的一支军队已经到达了永平。只要于谦能坚守住,也先的这支孤军将会迎来属于它的土木堡。

 而萧盼盼之后的叙述证明了朱棣的判断。

 在了解了于谦在整个北京保卫战过程中的调度,安排,甚至身先士卒后,朱棣越发的欣赏这个文人了。

 这样的欣赏让朱棣陷入到了一种怪异的矛盾中。

 在萧盼盼的话语里,皇权和文官仿佛永远都在厮杀,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又听见了一个个肯定会名留青史的文官。

 能被誉为哲学家的王守仁,为大明续命的张居正,还有现在这个往狂澜于即到的于谦。

 他向萧盼盼发去了自己的困惑。

 “因为他们这些人从来都不是在效忠某一个实体的皇权,他们遵循的是自己心中认可的道。当这种道和家国大义绑在一起时,他们就会是这个国家的擎天之柱。”

 萧盼盼认真的说道。

 “但很可惜,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因为塑造他们心中那份道的是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们的才华被时代所限制了,他们找不到更伟大的目标。”

 “更可惜的是,大部分皇帝最不喜欢的恰恰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因为他们从不忠诚于某个具体的帝王。”

 “皇帝通常喜欢小人,因为小人贴心,皇帝也通常喜欢愿意当奴才的人,因为这样他才能随意驾驭。所以,于谦这样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奴才的君子,非雄才大略之君王不可能尽展其才。”

 朱棣眉头紧皱,他忍不住问道,“于谦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后,于谦被斩立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