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仅 作品

第217章 小冤种:难道我是那种花女人钱的人?

“弟弟好像拉了。”

 蒋五星及时出声拯救,小冤种起身去看栾粮临小朋友,温鱼才得空飞速把小衣服搁到小盆里,端到了屋。

 要老命了!

 她修炼的还是不到家,没有让继子洗内衣裤的脸皮!!!

 在院儿里洗着衣服不算,小冤种还扯着嗓子招呼小后妈,“鱼姐!你别做饭。”

 怕温鱼不听,小冤种不计后果嚷嚷道,“你做的饭难吃!”

 “我要是做我就是狗!”

 小冤种目的达到,高兴了。

 ——

 “大舅?你咋在这里!”

 第二天一早打开家门,小冤种吃惊道。

 温遇青蹲在外头琢磨事儿呢,听见外甥喊,赶紧站起来憨厚笑笑,“没,没啥,就是问你妈点事。”

 他想了一宿,要是真能成,那将颠覆传统的蔬菜种植。

 两扇门打开,把温遇青拉进家,小冤种喊着小后妈,“鱼姐,大舅来啦!”

 温鱼刚给小家伙挤了奶,这会儿小屋里揉着不叫往外继续流。

 闻声她赶紧拉好衣裳,走了出来。

 “你咋这么早过来啦?”

 示意温遇青往沙发上坐,温鱼去洗手。

 屋子里,栾惟京系着围裙在煤火台儿前头炒菜,蒋五星弯腰在给婴儿床里的弟弟换尿布,添外甥去碗柜里拿碗,特意多拿了一个。

 有点憨厚的温遇青这才反应过来,他来的不是时候,“我……我先回去,小妹,你有空去温家堡一趟。”

 他太着急了,以至于都忘了想那么多。

 温鱼已经擦了手,“来回跑趟工夫?说吧,咋啦?”

 她不喜欢绕弯子,温遇青看了眼栾惟京,见他专心在颠勺,便无意识压低了声音问温鱼,“小妹,我要是想盖大棚,前前后后得花多少钱?”

 他好心里有个底,盘算盘算,值当不值当。

 温鱼昨天给他画图讲解的时候,考虑到后现代化的大棚造价高,已经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垒墙用的土不花钱,和泥的时候往里头加点麦秸秆子还能保温。”

 这个温遇青懂,别看很多人盖砖头房好看,实际上还是最开始打的胡基墙住着冬暖夏凉。

 “就是这墙不能跟普通的墙一样,主体墙少说也得有七十公分厚,两边的斜坡墙壁,也得有五六十公分宽,到时候得上下当路走的,必须结实。”

 栾惟京没说话,也没往小媳妇儿和温遇青这边看,可他耳朵听着呢。

 “行,那旁的呢?”

 温遇青对墙没有意见,就想听听竹竿、水泥柱子还有塑料布啥的。

 这个温鱼其实昨天已经跟他说过了,只不过他没有花过啥大钱,怕是不敢想。

 “能支撑大棚的竹竿,咱们本地没有,估计还得跑外地一趟,得用又粗又长那种,再严格点来讲,得要哪怕走人都没问题。”

 别说温遇青,栾惟京都觉得有点玄乎。

 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过那种竹竿,温鱼好人做到底,“等把墙垒起来,我带着你跑一趟。”

 有栾惟京在,用来架竹竿的柱子,自己就能做。

 还有最重要的塑料布,“其他的我得再看看,不过这些都是大件儿东西,能用两三年,前期投入,用不了半年就能收回本儿。”

 历史长河中,其实有很多人尝试过,大多没有被记载。远的不提,模糊的印象中,温鱼记得早在1965年吉林省就有出现过第一栋塑料大棚,只是后来没有被推广,不了了之。再然后就是某位党员干部带领着全村人民,经过数百次的试验,才在差不多90年的时候,完成冬暖式蔬菜大棚的试验。

 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种种困难,付出得到收获,当年的棚均收入直接高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