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之羽 作品

第108章 盛世画卷与时代寓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一、画家生平:张择端——北宋末年的艺术巨匠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出生于公元1085年,逝于1145年, [3] [4] [5]系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时期一位声名显赫的画家。 [4]他自幼即展现出对学问的浓厚兴趣与天赋,勤奋好学, [4]少年时期便离开故乡前往当时的文化中心——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游学求知。在此期间,张择端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尤其在艺术领域逐渐展现出独特的才华。随着技艺的精进,他开始专注于绘画,最终成为专攻界画的杰出艺术家。

 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1101年—1124年),张择端以其卓越的艺术造诣被召入翰林图画院任职,专工描绘宫室建筑的界画,尤其擅长绘制舟车、市肆、桥梁、街道以及城郭等城市生活题材。 [6]然而,张择端并非始终在宫廷内享有荣光,史载其因故“失位家居”,晚年不得不以售卖画作为生,这既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复杂性,也展现了张择端在逆境中坚守艺术追求的坚韧精神。

 二、社会背景:北宋末年的风云变幻

 张择端生活的北宋末年,是一个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时代。国内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农民起义频发;同时,北方的辽、金势力日益崛起,边疆压力剧增。这些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外部挑战,构成了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为一位敏锐洞察社会现实的艺术家,张择端在画布上捕捉并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与情感。

 三、艺术巨献:《清明上河图》——繁华背后的深沉寓言

 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12世纪初期风俗画的巅峰之作,其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典型意义。 [7]全图长约528厘米,宽约24.8厘米,采用散点透视法,以长卷形式细腻地再现了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清明节前后的一派繁华景象。

 1. 城市风貌与水陆交通

 画卷以汴河为主线,生动展现了汴京的水陆运输系统。河面上船只往来穿梭,既有满载货物的商船,也有供人游览的画舫,船工、商贾、乘客各色人等皆栩栩如生。两岸桥梁横跨,其中最着名的虹桥结构精巧,行人、车马络绎不绝。沿河街道商铺林立,各式店铺、酒楼、茶肆、货栈、摊贩琳琅满目,反映出北宋商业贸易的繁荣与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2. 社会百态与生活细节

 《清明上河图》犹如一部流动的“社会百科全书”,细腻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画中人物众多,身份各异,从达官贵人、文人士大夫到商贾、工匠、农夫、市民、僧侣、乞丐,乃至儿童、妇女,无不形神兼备,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多元性。各种生活场景亦被精心描绘,如交易、劳作、休闲、娱乐、祭祀、纠纷等,无不透露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