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多少岁了?(第2页)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写‘愿做鸳鸯不羡仙’的卢照邻出生。此时骆宾王十八岁。”

 “到了唐高宗永徽元年,史上公认天才的王勃出生,他写下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

 “王勃出生的时候卢照邻十三岁,而骆宾王三十一岁。”

 “初唐四杰里面,杨炯也在同年出生。”

 “王杨卢骆,他们四人大力书写边塞和市井,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刚劲之气,他们奠定了整个唐朝的诗风。”

 “唐显宗元年,宋之问出生,他写下的是《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脍炙人口。”

 “到唐高宗显庆四年,陈子昂出生,他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一年骆宾王四十岁、卢照邻二十二岁、王勃九岁、而陈子昂才三岁……”

 姚夫子越听越震惊。

 薛荔以年代为线,把唐朝所有诗人全都串起来。

 她不是只顾自己讲课,她是随时抽查学生。

 学生一旦答错,好嘛,直接一顿喷。

 挥着教鞭,噼里啪啦狗血淋头。

 学生们没有一个敢开小差。

 每个脑子都在疯狂运转。

 不但要把诗人和诗作以及他的生平事迹联系起来,还得算他在整个时间长河中的位置。

 他出生的时候哪位前辈又多少岁了,等等。

 如果说错了,或者把后面的说到前面去……

 那就是一场灾难。

 别以为能蒙混过去。

 薛夫子能精准的逮到每一处错误。

 这个时候的薛荔哪里还是软软糯糯的小可爱?

 她是浑身喷着火,行走的火型巨人!

 姚夫子震惊一百年。

 震惊完了之后,赶紧手忙脚乱的抽了一张纸刷刷刷的写。

 把薛荔讲课的内容赶紧记录下来。

 薛荔讲的,有她所熟悉的着名诗人,也有一些比较冷门的,譬如就只有一句两句流传流传于世的这些诗人。

 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料!

 这一整天,惟馨书院甲级班提及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

 ——“多少岁了?”

 谁谁谁出生的时候,谁谁谁该多少岁了?

 多少岁多少岁,魔咒一样。

 学生们都快疯了。

 到了放学时间,姚夫子脑汁子全部榨干,一滴不剩。

 全班都一样,一个个出来萎靡不振,只有薛荔活蹦乱跳。

 她很开心。

 今天当了老师耶!

 姚夫子浑浑噩噩朝家里走,手里紧紧的攥着她记录下来的纸张。

 在学院外遇到了一个熟人。

 是姚夫子母亲的闺蜜。

 她的儿子在万松书院读书,叫詹信。

 詹母和姚夫子说了几句话,问候了一下姚夫子的母亲,硬是热情的把她菜篮子里的果子塞给姚夫子

 托她带去给姚母尝尝。

 姚夫子推辞不过,只能收下。

 推搡间她也没注意到自己手里的纸张落在了詹母的菜篮子里面。

 詹母回到家,刚好万松书院学生也放学了。

 詹信接过母亲手中的菜篮子,准备送去厨房。就看到了菜篮子里的纸。

 这纸这哪来的?

 他拿起来。打眼一看发现字迹有些凌乱。

 姚夫子记录得匆忙,还没誊写整理,字迹自然有些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