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尚和 作品

第31章 皇贵妃薨(第2页)

 历代先帝均为皇后(继后也算)所出,薨后行皇后之丧,陆氏身为皇贵妃生子诞嗣是头一遭,王启在某种意义上破坏了祖制。

 因此,在次日一早的朝堂上,礼部右侍郎便提出,陆皇贵妃的丧葬之仪,应做出改变,毕竟当今独孤氏为后,再用皇后丧仪不合规制。在此前,皇帝没立后也就罢了,规制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但今时不同往日。

 “太子意下如何?”王启转向了太子,这件事他不想做出什么改变,虽然会让独孤若雪有些不舒服,但在国家层面,也要照顾储君的意见。

 “父皇,儿臣以为,应以当年的世宗孝元皇后的规制下葬。”太子如是道,“昔日,孝元皇后原是惠王嫔,不为正妻。梅氏外戚扶立世宗后,孝元皇后为宁妃,元配梅氏为后。新明八年三月,世宗将梅家明正典刑,废梅后。

 直到新明十年王嫔生哲宗、十二年生晋王,宁妃乃为后。因此,儿臣以为,母……皇贵妃陆氏,应当以孝元皇后当年规制下葬,符合规矩。”

 “嗯,那就照太子说的做。”王启肯定了太子的建议,并着手让礼部安排。 实际上,当年孝元皇后由于随帝同夜崩,当年的礼部是手忙脚乱,最后的丧仪礼制并不算全面——可谓有后之名而无后之礼。

 现在来看,也是一笔糊涂账。但是,阴差阳错之间,也形成了“皇贵妃”的丧仪形式。因为武宗皇帝再给自己的宠妃江皇贵妃下葬之时,亦是用孝元皇后的礼仪,却极尽哀荣。

 陆皇贵妃的丧仪逐渐确定下来,王启接下来该去翊坤宫了。

 此时的独孤若雪心神不宁,甚至觉得陆若华的死和自己有些关联。若华对自己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下辈子,不要让我再看见你,最好你早早地死了,我也就没后顾之忧了”,让独孤若雪第一次觉得,自己再次入宫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如果她没有这样做,那妹妹的心愿是否能实现?而自己与她也不会因此对立?

 实际上,独孤若雪也想不明白为何只有自己有这样的机缘,这实在是太凑巧了。

 “在想什么?”王启抓了一把独孤若雪的脸颊,觉得她好像又胖了一些。尽管维持脸上的笑意,但他早看出若雪的内心,憋着一股邪火,仿佛对某些热有所亏欠。“是对你妹妹的事情?”

 “嗯。”独孤若雪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何妹妹对自己的意见这么大,甚至连最后的情分都扯了下去。“阿启,你是不是觉得,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或者,是一个虚伪的小人?”她越想越不对劲,认为自己是不是抢走了妹妹的机缘,自己成为了皇后。

 听到这话,王启接连摆手,甚至有些好笑:“为什么这么说?在我看来,大妹,阿雪是一个好姑娘。何况……”王启肯定陆若华为自己生了一个太子,但她们二人之间,终究是政治联姻。

 漫长的时间里,陆若华无论多么去模仿若雪,但终究不是他。这点,皇帝与陆若华其实都很清楚。因此慢慢地,二人不再追求所谓的情爱,而是为了各自的需求。

 皇帝想要个健康成长的太子,并且打理好后宫;而陆若华则想要拿崇高的位置——虽然不是皇后,但位同副后,已经是家族的辉煌了。“如果你自己都算是坏姑娘了,那朕可不是什么好皇帝……至少,在情感方面,真不如太祖太宗,甚至也比不上世宗皇帝。”

 太祖专情孝圣皇后,一生一后,儿女双全,是后世的帝王们所比拟不了的;太宗独宠孝仁皇后,虽有妃嫔但孝宗、燕、楚三子皆为中中所出;世宗情感上虽然泛滥,但哲宗和晋王亦是皇后所出。

 至于自己,除了两个公主为若雪所生,那五个儿子,来自五个不同的妃嫔。放在列祖列宗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别想太多,既然老祖宗给了这个机会,那就得好好把握下去。”王启继续劝慰道,“毕竟,不是谁都能得到老祖宗的垂青,得到重来一次的机会。”实际上,王启抹去了后面的话,哪有什么推倒重来,只不过是沿着时间长流,缓缓向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