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姑娘 作品

第122章 站队很重要

狄飞燕三人是在朱雀大街告别的,武攸绪先一步和狄飞燕二人分别,他一直住在武侯府上,与狄飞燕和沈亦梁并不顺路。

 “刚才陆兄叫住我,问了我一件事。”沈亦梁走在狄飞燕身边,他打算先把她送回家。

 狄飞燕走的时候当然也看到了陆巡叫住他的画面,不过她也不太好直接问沈亦梁。

 毕竟万一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以沈亦梁的性格,反而会为难的。

 不过沈亦梁主动说出来,情况就不一样了。

 “他问什么了?”

 沈亦梁道:“他问我越王李贞有回长安的打算吗?”

 说起来,李温是昨天晚上被杀的,从消息传到李贞那里,到李贞的意见回到长安,满打满算的话,下午那阵子也该有消息了。

 现在的情况挺微妙的就在于李贞对待亲儿子的死似乎有点太冷静了,太安静了。

 这完全不像李贞平时的风格。

 还有他的长子,李温的大哥李冲,他更不是一个好欺负的主。

 眼下他们自家孩子被杀,这父子二人不得立刻杀到长安来看看是什么情况才对吗。

 “所以李贞要回来吗?”

 涉及到皇家消息,狄飞燕还是比较谨慎的,诚然她获取消息的渠道也有限。

 不过身为金吾卫的沈亦梁则要便捷的多,消息也灵通的多。

 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沈亦梁道:“没有,我们从观月楼离开的时候我就问过四哥了,他说没听说过越王有返京的打算。”

 四哥,就是他的顶头上司,项四哥。

 “那李温的尸体?”

 “越王府的意思是将李温尸体送至琅琊,交由琅琊王李冲下葬;不过听说琅琊王有返京的意思,不知道要怎么处理。”

 狄飞燕道:“听起来像是李贞服软的一种表现。”

 “别忘了,他不仅是越王,他还是左卫大将军,相州都督,握有实权,是天皇最信任的几个叔伯之一。”

 毛主席就曾提到过“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着名论断,而古代这些藩王手里能握有兵权的,至少也得是皇帝真心信赖的族人。

 虽然这些人很有可能会在皇帝驾崩,新帝初立的时候整一些幺蛾子出来,但那毕竟也是少数,且受着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限制。

 至于高宗李治和越王李贞的关系,在沈亦梁看来,甚至还要比高宗的那些亲兄弟来的亲近。

 李贞并非嫡出,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与皇位无缘了。

 不过他本人非常争气,能文能武,擅长骑射,且极富谋略,相比较于当时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也是丝毫不差。

 而且他有一点比这三个人更厉害的地方,那就是他懂得审时度势。

 在太子和魏王斗得最如火如荼的时候,他主动请求调离长安,去到地方上历练。

 这一决策看似与权力失之交臂,但却也规避了站队的风险,也符合太宗皇帝希望皇子们能够体察民情,关心民意的期盼。

 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决策。

 事实证明,他的离开是再正确不过的决定。

 因为就在他出任扬州都督离开长安后,太子就和魏王闹得满城风雨。

 在他任期的第六年,也就是贞观十六年,太子李承乾被贬为庶民,随后魏王李泰也被幽禁宫中。

 这两个势不两立的对手竟然同时被太宗皇帝放弃,只能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

 而那个得利的,正是如今的皇帝。

 看清楚了局势之后,李贞便果断站队李治,李治上位后的第二年,他便荣升左卫大将军,随后又去到了整个唐帝国最为重要的相州担任都督一职。

 这时候的相州可是产粮大州,有句话说的是“河北贡篚征税,半乎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