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大事不妙

贾母则趁热打铁,恳切地请求:“皇上,此事关乎公正,请您主持公道。”

 就在皇上犹豫不决之际,殿外的士兵神色紧张地闯入。

 “陛下,大事不妙。”

 他们的慌乱在一片静默中格外刺耳。

 皇上面色愠怒,质问其缘由,然而听到的却是:“皇上,民众强烈要求为贾逸申冤,人数众多,眼看就要涌入皇宫。”

 皇上难以置信,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他愕然。

 原来,这些百姓自发前来为贾逸请愿,且声势浩大。

 皇上深知民意的力量,立刻命人传几位颇具影响力的百姓进殿陈述。

 这些百姓甫一入殿,立刻双膝跪地,状似告状。

 皇上尽管心中不满,但仍耐着性子询问:“究竟为何,你们对贾逸之事如此关切。”

 他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这似乎是一种民间的正义呼声。

 百姓们争先恐后地讲述宝玉被处死的真相,言语间充满了对贾逸的敬仰。

 贾母闻言,心急如焚,她断言:“皇上,这些人必是贾逸指使,不可轻信。”

 然而,贾逸的形象与她的描述截然不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而那些百姓,竟毫不犹豫地揭露了宝玉的善举。

 "肃静!"皇帝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严厉而不容置疑。

 他岂会看不出,眼前局势分明,何须多言?

 贾逸怎能调动全城百姓为他发声?即使是帝王,也难以做到这般声势浩大。

 "贾逸,你还有何话说。”

 皇帝再次审视着他,心中虽有所保留,却仍存一丝期待。

 毕竟,他对贾逸的信任并未彻底消散,否则不会陷入如此纠结。

 事已至此,明眼人都能洞察实情,再多辩解亦是徒劳。

 "这……"皇帝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贾逸的意图,他心知肚明。

 然而,他如今身处困境,前言如箭在弦,无法收回。

 若如此,他的威严何在?何需他人提醒?

 "陛下,秦可卿的品行你我皆知,不妨给他一次宽恕的机会,"贾逸适时提出,目光犀利。

 随着百姓的喧哗,皇帝对事件有了清晰认识,只是需要一个台阶下台罢了。

 "朕当如何决断。”

 皇帝顺势问道,内心深处,他渴望得到答案,其他事暂且抛诸脑后。

 "罪可恕,责难逃。”

 贾逸试探着提议,这是他目前认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别无他法。

 "那依你看,朕该如何惩处。”

 皇帝紧逼一步,此刻,他的心思全然聚焦在此。

 "陛下不可轻信小人离间,贾逸与他们截然不同,此乃诽谤之词,"贾母焦虑地疾呼,心中震惊于局势的逆转。

 她本意只为宝玉讨个公道,未料事态发展如此出乎意料,令她难以接受。

 此刻,她抓住最后的机会,坚定地反驳。

 "皇上,贾逸绝非谣传中的那样,怎能让他担当如此重任。”

 贾母的话语掷地有声。

 皇帝心中盘算,贾逸掌握兵权,正是他欲削弱权力的良机,于是他故作询问:

 "贾母,你所言有何证据支持。”

 事实面前,贾母的论据显得苍白无力,众人对此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