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第2页)

 这是朱元璋起兵之路,不得不提的两个对手。

 一个叫张士诚——卖盐的。

 一个叫陈友谅——卖鱼的。

 张士诚此人,是个大盐贩子,有钱。

 但元朝不让他卖私盐,忍无可忍,自己当老板反了。

 陈友谅此人,是个小渔民,没钱。

 于是一开始跟朱元璋一样,挑了个老板投了。

 但有一点他跟朱元璋不同。

 朱元璋厚道(也许是看在老婆的面子上),被老板忌惮后带二十四个人自己出门闯了一块地盘。

 陈友谅阴险(谁让老板没有女儿嫁给他),宰了老板上位,自己翻身当老板了。

 ……

 这两个人,是距离朱元璋最近的邻居,也是他想要扩张地盘不得不面临的两个巨大威胁,所以不得不打。

 这就很简单了。

 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先打张士诚。

 第二,先打陈友谅。

 两个人谁厉害?

 陈友谅不说吊打十个张士诚,七八个应该没问题。

 这家伙先是把兄弟杀了博取上司的信赖,又反手把上司给宰了,是个铁打的狠人。

 张士诚呢,对百姓挺好,被夸了两句就美的不愿动了,没啥大志向,只想圈地为王,可实际上,这样吃人的乱世,你没有登顶的决心,一开始就不应该踏上这条逆天之路。

 【至正十九年。】

 朱元璋的谋士给出了他们的商讨结论。

 所有人有志一同的认为,应当先打张士诚。

 他相对弱小,且有钱又兵多,打下了他,再对付陈友谅便会轻松许多。

 结论出来时,朱元璋却沉默着没说话。

 按照常理来说,能当谋士的,各个都是聪慧过人,且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

 虽然谋士的话不一定都要听,但当他们有志一同的选择一个决策时,哪怕是大家出身受过精英教育的主公也要迟疑一番。

 这是人的共性——当主流声音众口一词时,便会下意识的从大流。

 但朱元璋。

 这个没读过几本书的乞丐。

 他在沉默了片刻后,淡淡的否决了谋士们的决策。

 他只反问了两个问题。

 “如果我打张士诚,陈友谅会坐视不管么?”

 谋士们细细思索,随即惶然一恐。

 是啊,陈友谅此人并不简单,他怎么会坐视朱元璋吞掉张士诚壮大为自己的威胁呢?

 他一定会来救张士诚!

 “如果我打陈友谅呢?”

 谋士们脸色惨白,俨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不会的。

 张士诚没有远见又偏安一隅,甚至天真的不再理会外界争斗,就算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个头破血流,他也只会全当没看见。

 天幕前。

 无数帝王忍不住面露赞叹,拍案叫绝。

 刘邦朗声大笑。

 “哈哈哈!好精彩的谋略!!漂亮!!”

 嬴政下意识的眸中流出欣赏之色,紧跟着瞬间唇瓣放平,冷冷的拂袖侧目。

 “哼,也就一般般吧,这样的谋略,不过是常识罢了!!”